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比亚洲鲤鱼还猛:跟手臂一样大的亚洲虎虾,美国人已经无计可施(比亚迪仰望logo图片)

2025-02-01人已围观

比亚洲鲤鱼还猛:跟手臂一样大的亚洲虎虾,美国人已经无计可施

"外来物种之患:美国遭遇亚洲虎虾的 “强势入侵”

在全球生态系统的大舞台上,物种入侵问题犹如一场悄无声息却又破坏力巨大的 “战争”。 美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正深陷于亚洲鲤鱼泛滥的困境之中,这一现象早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生态难题,让众多中国网友扼腕叹息,毕竟在国人眼中,亚洲鲤鱼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美国人却因不吃带刺鱼的传统,对其泛滥束手无策,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试图将其清除。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亚洲虎虾的出现,又给美国的水域生态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这种虾不仅不带刺,而且有着令人咋舌的生存特性。

亚洲虎虾,亦被称为黑虎虾或草虾,对于许多美食爱好者来说或许并不陌生。 它的体型堪称虾类中的 “巨无霸”,通常能够生长到如同成人手臂般粗壮,最大个体的重量可达 320 克,在全球 300 种商业化养殖的虾类中独占鳌头,故而有着 “一只管饱” 的戏谑之称。 黑虎虾在养殖领域也展现出了诸多优势,其对疾病的抵抗力远超其他虾类品种,这使得它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存活率,不易因疾病或环境变化而死亡。 同时,它的生长速度极为迅速,并且食性广泛,无论是藻类等浮游生物,还是小鱼小虾,统统都在其捕食范围之内,这种不挑食的特性使其在养殖过程中相对容易管理和饲养,也正因如此,黑虎虾成为了仅次于白虾的全球第二大养殖虾类品种,在世界水产养殖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那么,这种原产于印度洋 - 西太平洋海洋区域,包括东非、南亚、东南亚、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等地的黑虎虾,究竟是如何踏上美国的土地,并在此扎根繁衍的呢? 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养殖场出于养殖试验的目的,引进了黑虎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 1988 年那场肆虐的大西洋飓风季中,这家尚处于实验养殖阶段的黑虎虾养殖场不幸被飓风摧毁,大约 2000 多个中等个体的黑虎虾借此机会逃逸到了自然水体之中。 尽管事后养殖场方面竭力补救,捞起了其中约 300 只,但更多的黑虎虾如同石沉大海,消失在了南卡罗来纳州错综复杂的水道里,此后的十几年间,这些逃逸的黑虎虾仿佛销声匿迹,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但实际上,它们在这片陌生的水域中默默生存、繁衍,等待着一个爆发的时机。

根据 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的权威数据显示,2006 年 9 月,在阿拉巴马州多芬岛附近的密西西比湾,商业捕虾渔民首次捕捞到了黑虎虾,这一发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黑虎虾在美国水域消失已久的平静。 紧接着,一个月后,北卡罗来纳州的帕姆利科桑德的捕虾渔民也捕获到了黑虎虾。 2007 年 8 月,路易斯安那州朱红湾也出现了黑虎虾的身影。 此后,佐治亚州、密西西比州和得克萨斯州也分别在 2008 年、2009 年和 2011 年陆续发现了黑虎虾的踪迹。 至此,黑虎虾在美国墨西哥湾和东部沿海地区逐渐站稳了脚跟,并且呈现出大肆扩张的趋势,其中美国东部大西洋沿海地区成为了重灾区,其势力范围还在不断蔓延,对当地的水域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黑虎虾之所以能够在美国水域迅速扩张,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黑虎虾属于广盐性生物,其幼虫和亚成虫偏爱栖息在泻湖和红树林地区,这些区域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生长场所。 而在 110 米左右的深海进行交配后,它们又会回到海岸边产卵,每次产卵数量高达 80 万枚,如此庞大的繁殖数量确保了种群的快速增长。 此外,美国东海岸以及墨西哥湾沿岸的水温条件恰好符合黑虎虾的生存要求,它们对水温较为敏感,低于 13 度或者高于 33 度时可能会死亡,而这片区域的水温常年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为黑虎虾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更为糟糕的是,黑虎虾在美国几乎没有天敌。 它们凭借着杂食性的特点,在水域中肆意捕食,尤其喜好捕食小虾小鱼,甚至连螃蟹也难以逃脱它们的捕食范围,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水生生物食物链结构。 不仅如此,黑虎虾还会对沿海地区的红树林造成破坏,红树林作为保护海岸不被侵蚀以及提供丰富滩涂生态的重要生态系统,对于维持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黑虎虾的破坏行为无疑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在 2010 年,绿色和平组织将其列入了海产品红色名单,以警示其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

此外,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入侵美国的黑虎虾身上携带了多种病毒性疾病,并且能够将这些病毒传播给其他甲壳类动物。 这种新型病毒可能会对本地的甲壳类种群产生潜在影响,虽然目前仍在进一步调查研究之中,但已经引起了美国人的高度警惕。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甲壳纲动物之间的病毒,对人体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面对亚洲虎虾的泛滥,美国人可谓是头痛不已。 这并非是因为黑虎虾的味道不佳,实际上,生长迅速的物种往往在口感和风味上可能稍逊一筹,但这对于擅长烹饪的中国人来说,却并非难题,凭借着煎炒烹炸等多样的烹饪技巧,中国人有无数种方法可以改善虾肉的口味,将其变成美味佳肴,相比之下,美国人在饮食文化上较为单一,主要以蒸煮为主,对于处理这种外来的超级大虾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而且,黑虎虾生长快、食性杂的特点,使其对本地物种产生了极大的生存压力,严重威胁到了当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与此同时,亚洲鲤鱼入侵了美国内陆淡水海域,亚洲虎虾则在沿海以及东南部海洋地区肆虐,这两种入侵物种从不同方向对美国的水域生态进行了 “包围”,给美国的生态环境和渔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延伸阅读:澳大利亚的入侵物种困境与艰难应对

在全球入侵物种的版图上,澳大利亚可谓是 “重灾区” 之一。 其独特的生态系统经过上千万年的独立演化,形成了相对脆弱和单一的生物链结构,这使得其他地区的物种一旦进入澳大利亚,往往容易成为强大的入侵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澳大利亚的兔子问题堪称经典案例。 最初,只是少量兔子被引入澳大利亚,但在适宜的气候和缺乏天敌的环境下,兔子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达到了几百亿只之多。 尽管澳大利亚人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控制兔子的数量,包括捕杀、设置陷阱等传统手段,但都难以遏制其疯狂的繁殖速度。 直到几十年前,澳大利亚人研发出了针对兔子的病毒,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兔子的数量增长,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兔子似乎已经开始对这种病毒产生了免疫反应,未来兔子数量是否会再次失控,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骆驼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100 多年前,澳大利亚从印度引进骆驼作为畜力使用,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骆驼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被大量放归野外。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繁衍,骆驼的数量已经超过上百万头。 特别是在本世纪初,澳大利亚遭遇气候改变,中部荒漠地带极度干旱,骆驼为了寻找水源,频繁闯入居民后院,破坏水管与卫浴设施,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控制骆驼数量,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在骆驼群中安插 “间谍” 的方法,即让携带 “犹大项圈” 的骆驼引领直升机到达猎杀地点,但多年的执行下来,骆驼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多的迹象,这主要是因为其繁衍速度远远超过了猎杀速度,使得骆驼的治理工作陷入了困境。

此外,澳大利亚还面临着鲤鱼泛滥的问题,与美国的亚洲鲤鱼泛滥情况如出一辙。 澳大利亚的鲤鱼数量急剧增加,甚至出现了鲤鱼跃起撞伤居民的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水域生态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澳大利亚人也曾尝试开发鲤鱼病毒来灭绝它们,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想要恢复往往困难重重,这些入侵物种总是能够找到生存和繁衍的途径,因此,澳大利亚的物种灭绝计划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方法和策略,以保护其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