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高位池养殖中后期难管理! 怎么养才会有高成活率? (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排污)

2025-02-28人已围观

对虾高位池养殖中后期难管理! 怎么养才会有高成活率?

"《对虾高位池养殖中后期管理难题破解:高成活率的养殖秘诀》

在高位池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历程中,养殖户们常常会面临诸多挑战,而其中养殖中期的管理难度尤为突出。 那些有着丰富高位池养殖经验的老板们,大多会直言不讳地表示,放苗 30—60 天这段时间,堪称是整个养殖过程中的 “艰难时刻”,尤其是中造虾的养殖,更是让许多人头疼不已。 不少老板在养殖到四五十天的时候,便会陷入困境,诸如加不上料、慢料、减料等问题纷至沓来,紧接着就会出现空肠空胃、棉花虾甚至是令人痛心的偷死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对虾的生存,往往导致养殖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中期池塘如此难以管理呢? 是否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及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地探讨一番。

一、造成中期池塘难管理的复杂因素

转肝期的疏忽与虾体脆弱根源

转肝期对于对虾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养殖户在这一关键时期的相应工作却未能做到位。 虾在转肝期时,肝脏正处于从幼嫩向成熟转变的重要阶段,此时其身体机能较为敏感和脆弱。 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和恰当的管理,如未及时调整饲料投喂策略、未添加有助于肝脏发育的营养物质等,就会导致虾的体质偏弱,为后续的养殖过程埋下隐患。 一旦虾的体质不佳,在面对养殖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就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从而出现生长缓慢、摄食异常等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中造虾中期恶劣气候条件的挑战

中造虾的中期养殖阶段,常常遭遇水温过高这一不利因素。 过高的水温会影响对虾的新陈代谢,使其生理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导致摄食减少、生长放缓等情况。 而且,这一时期还极易受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干扰。 这些恶劣天气不仅会引起水温、盐度、酸碱度等水质指标的剧烈波动,使对虾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还可能会破坏池塘的基础设施,影响增氧设备、排水系统等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池塘内的溶氧不足、水质恶化等问题,给对虾的生存和生长带来极大的威胁。

快速生长与水质恶化的矛盾激化

在虾的快速生长期,养殖户为了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往往会加快加料速度。 然而,这种做法如果没有合理的控制和科学的管理,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水质问题。 随着饲料投喂量的增加,残饵和粪便也会大量产生,这些有机物在池塘中分解,会导致氨氮、亚盐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 尤其是在丰水期,盐度相对较低,此时氨氮、亚盐的毒性会更大,对对虾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盐会损害对虾的鳃组织,影响其呼吸功能,进而导致对虾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甚至引发疾病和死亡。

池塘排污与换水能力不足的困境

由于加料速度快,池塘底部的污染物自然也会迅速增加。 如果池塘本身的排污能力较差,再加上换水量跟不上,那么有毒有害物质就会在池塘中大量积累,其中弧菌的数量也会急剧上升,严重超标。 在这样恶劣的底质和水质环境下,对虾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其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疾病频发,养殖难度陡然增加,使得对虾的养殖变得举步维艰。

放养密度与增氧设施的不合理搭配隐患

放养密度不当是许多养殖户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如果放养密度过高,超出了池塘的承载能力,而池塘的增氧设施又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对虾对氧气的需求,就会导致池塘溶氧过低。 溶氧不足会使对虾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进而出现慢料、摄食减少的情况,长期处于低氧环境还会引发对虾的偷死现象,给养殖户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

水质不稳定与菌藻失衡的恶性循环

水质的稳定性对于对虾的生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水质不稳定、菌藻不平衡的情况。 频繁的倒藻现象不仅会导致水体中的溶氧含量急剧下降,还会产生大量的藻毒素,这些毒素会对对虾的肝脏、肠道等器官造成损害,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此外,水体中长青苔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虾摄食死藻、青苔等物质后,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从而影响对虾的吃料情况,进一步削弱对虾的体质,使养殖陷入困境。

二、高位池养殖的关键注意事项与成功秘诀

肥好水、护好底、再放苗 —— 奠定坚实养殖基础

“养虾先养水”,这已然成为每一位养虾人心中的共识,而放苗前肥水培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水是对虾生存的重要环境,优质的水体能够为对虾提供充足的溶氧、适宜的酸碱度和稳定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对虾的健康生长。 同时,虾作为底栖动物,塘底环境直接关系到其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是整个生长环境的基石。 然而,许多养殖户在底质管理方面存在误区,往往只重视后期的 “调改”,而忽略了前期的 “养护”。 实际上,如果在放苗前没有将水和底的基础打好,就仓促放苗,必然会引发一系列诸如倒藻、滋生青苔泥皮、亚硝酸盐或重金属等超标,以及虾缺氧、游塘等问题,这些问题就像是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导致养殖失败,最终让养殖户的辛勤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在放苗前,养殖户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肥水培藻,如合理使用有机肥、微生物制剂等,调节水体的营养结构和微生物群落,为藻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注重底质的改良和养护,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分解底部的有机物,降低有害物质的积累,为对虾创造一个清洁、稳定、适宜的生存环境,确保放苗后的对虾能够健康成长。

前期虾、控好料、助转肝 —— 把握关键生长阶段

在投料方面,大多数养殖户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在前期大量投喂饲料,对虾就能快速生长,却忽略了对虾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规律。 在对虾的转肝期,其肝脏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和解毒功能相对较弱。 此时,如果过量投喂饲料,虽然短期内对虾的生长速度可能会加快,但实际上却给肝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肝脏受损,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空肠空胃、白便,或肝脏萎缩等。 而且,一旦在中期出现问题后采取控料、停料措施,即使后期问题得到缓解,对虾往往也难以恢复正常的摄食和生长状态,导致加不上料,长势缓慢,养殖周期延长,养殖成本大幅增加。 因此,养殖户应树立正确的投料观念,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摄食情况和天气变化等因素,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盲目加料。 同时,在转肝期要加强对对虾的 “养护”,适当投喂药饵,尤其是可以拌料使用龙昌胆汁酸。 胆汁酸能够促进对虾肝脏的发育和成熟,增强肝脏的解毒和消化功能,保护对虾的肝胰腺免受损伤,从而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提高对虾的体质和免疫功能,为对虾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重内服、察料台、心有底 —— 关注细节决定成败

高位池养殖由于用药量大、投入成本高,使得许多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和人工,在养殖过程中常常忽视拌料内服这一重要环节,甚至从不拌料或少拌料。 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际上却决定着养虾的成败。 许多养殖户在喂料后,仅仅关注料台是否有余料,只要看到料吃完了就立即加料,却忽略了对虾体情况的仔细观察,更不会细心地去查看虾的肝肠胃鳃壳等器官的健康状况。 实际上,对虾的摄食情况不仅仅取决于饲料的投喂量,还与对虾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如果对虾的肝脏、肠道等器官出现问题,即使饲料充足,对虾也可能会出现摄食减少、慢料等情况。 而且,在养殖过程中,虾池里的细菌、弧菌、亚硝酸盐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饲料直接投喂到虾池后,会吸水耗氧,同时将池塘里的污水吸到饲料里,当对虾摄食这些被污染的饲料后,就会将有害的病毒、病菌或有毒的重金属、药残带入体内,从而引发空肠空胃、白便、肝脏肿大、肝脏萎缩、糜烂等各种病害。 因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用干净的水源拌内服产品投喂,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底部 “聚毒” 污水污染饲料,从源头上警惕 “病从口入”,确保对虾的健康成长。 同时,要养成定期观察料台和对虾体况的好习惯,通过料台的剩余料量、对虾的粪便、体色、活力等情况,及时了解对虾的摄食、生长和健康状况,以便及时调整养殖管理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常吸污、重排污、勤换水 —— 维护良好养殖环境

底质的好坏与水质的优劣息息相关,底质良好往往能够促进水质的稳定和清洁,然而水质好并不意味着底质就一定好。 许多养殖户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表面看起来清澈好看的水就是好水,在检测水质时也只是取中上层的水进行检测,而忽略了底层水的实际情况。 尤其是在养殖中后期,随着剩余饲料、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物在池塘底部的日积月累,底部环境逐渐恶化,如果不及时清除这些底部隐患,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氨氮、亚盐等有害物质的大量产生,弧菌的滋生繁殖,以及水体溶氧的下降等,这些问题会对对虾的生存和生长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建议养殖户从清塘开始就注重底部的养护,在养殖前期可以经常使用吸污设备清除底部的有机物,减少污染物的积累;在中后期,要保持经常 “排污” 和 “换水” 的频率,及时排出池塘底部的污水和有害物质,同时引入新鲜、清洁的水源,调节水体的水质和溶氧,为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此外,养殖户还应根据自身池塘的条件和设施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计划,避免盲目追求高密度、高产量,而忽视了养殖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对虾的健康需求。 只有在保证养殖环境稳定、对虾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益养殖,避免陷入 “年年养,年年亏” 的恶性循环。

总之,对虾高位池养殖中后期的管理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养殖户们能够深入了解造成管理难题的原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注重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水、底、料、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对虾的成活率和养殖效益,实现对虾养殖的成功与丰收。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