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肝肠孢虫,造成对虾生长缓慢、白便频发(对虾肝肠孢子虫用什么药预防)
2025-03-25人已围观
对虾肝肠孢虫,造成对虾生长缓慢、白便频发
"以下是重新编辑调整、润色、扩写补充完善后的文章:
对虾肝肠孢虫:影响对虾生长的潜在威胁
对虾肝肠孢虫,全称 “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是一种寄生于南美白对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微孢子虫,其大小在 1.1±0.2μm 至 0.7±0.1μm 之间,因其主要侵害对虾的肝脏,故而简称为虾肝肠孢虫3。
肝肠孢虫具有独特的生存和繁殖机制,它能在虾细胞中形成孢原质,以此来实现自我保护。 在对虾体内,肝肠孢虫主要寄生于肝胰腺,这不仅会干扰对虾正常的生理功能,阻碍其生长发育,还会使对虾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从而极易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1。
当对虾感染肝肠孢虫后,其消化吸收功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由于肝肠孢虫在对虾的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占据了细胞内的空间,破坏了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对虾所摄取的食物难以被有效地消化和吸收转化为自身的机体组织,进而导致对虾生长缓慢,饵料系数显著变差,成虾的商品价值大打折扣,产量也随之大幅下降,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
值得注意的是,肝肠孢虫寄生通常不会直接致使南美白对虾死亡,这一特性往往容易被养殖朋友们所忽视,然而其对养殖效益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 根据现有的大量研究报告显示,肝肠孢虫与白便综合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而且肝肠孢虫的检出率与南美白对虾的生长缓慢程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对虾肝肠孢虫病的诊断
对于虾肝肠孢虫病的诊断,首先可以从对虾的生长状况和外观形态进行初步观察。 若发现对虾生长缓慢,且在同一池塘中存在明显不同大小的虾,这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很可能是肝肠孢虫感染的迹象。 但仅凭这些外观表现还不能确诊,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认。 由于肝肠孢虫体积微小,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虫体的形态观察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组织学染色法,如 HE 染色法、甲苯胺蓝(TB)染色法、Masson 染色法等,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荧光定量 PCR 等。 其中,Masson 染色法效果相对较好,但组织学方法检验耗时较长,制作流程繁琐,且在肝肠孢虫含量较低时极易漏诊,因此常将其作为临床诊断的辅助工具;而荧光定量 PCR 方法则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较为准确地检测出肝肠孢虫的存在。
对虾肝肠孢虫病的防控措施
目前,针对感染肝肠孢虫的对虾,尚未找到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防控孢子虫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控制,即去除环境中的孢子虫卵囊,防止对虾反复感染。 具体措施如下:
苗期虾苗的筛选和检测:在养殖前期,养殖户应高度重视苗期虾苗的筛选和检测工作。 在购买虾苗时,务必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苗种供应商,并要求其提供无病原体携带的证明。 同时,养殖户可以自行抽样或委托专业机构对所购虾苗进行检测,避免购买到携带肝肠孢虫等病原体的虾苗,从源头上切断病原体的传入。
虾池的清淤和调水:做好虾池的清淤和调水工作对于防控肝肠孢虫病至关重要。 定期清理虾池底部的淤泥,减少淤泥中残留的孢子虫卵囊和有机物质,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中的有机质含量。 同时,通过合理的调水措施,如控制水温、pH 值、溶解氧等水质指标,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创造不利于孢子虫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从而尽量减少孢子虫病形成反复感染的机会。 此外,还可以在虾池中适量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伊乐藻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还能为对虾提供栖息和隐蔽的场所,增强对虾的免疫力1。
对虾肝肠孢虫的抑制:对虾肝肠孢虫的抑制要把握好时机,尽早处理效果会更好,一般在孢子虫数量控制在 103 以内时进行防控和抑制较为理想。 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可以拌料内服乐畅桉树精油,以驱代杀的方式对肝肠孢虫进行防控和抑制。 乐畅桉树精油具有良好的驱虫和抗菌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肝肠孢虫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能防止对虾的继发性感染,维持对虾的健康生长。 此外,还可以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 C、E,酵母多糖等,提高对虾的自身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3。
总之,对虾肝肠孢虫病虽然目前治疗难度较大,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仍然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对养殖对虾的危害,保障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充分认识到肝肠孢虫病的危害,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养殖效益。 本文转自水产抗虫联盟微信公众号,想要了解更多水产养殖技术可以关注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