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养虾常识」对虾缺氧非小事,四种情况分轻重(养虾缺氧了怎么办)

2025-03-01人已围观

「养虾常识」对虾缺氧非小事,四种情况分轻重

"《养虾关键洞察:对虾缺氧状况深度剖析与防范之道》

在水产养殖这一复杂而精细的领域中,水质管理无疑是重中之重,堪称每位养殖户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技能与基本素养。 无论是何种养殖品类,水体一旦缺氧,各类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特别是随着气温的逐步攀升,生物的耗氧量持续增加,水体陷入缺氧状态的风险也随之显著升高。 当下,应对缺氧的手段层出不穷,诸如增氧机、增氧片等设备和产品广泛应用于养殖实践。 然而,养殖户们首先需要精准判断水体是否已经缺氧或者即将面临缺氧的危机。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如何准确判断水体的缺氧状况以及相应的预防举措。

一、对虾缺氧的四种典型情况

(一)轻度缺氧:隐藏的潜在危机

当对虾处于轻度缺氧状态时,其身体表皮细胞内的毒素会开始缓慢积聚。 这一细微的生理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体斑的缓缓扩大,同时还会出现轻微的黄身、红腿以及红须等症状。 对于小虾而言,这一阶段的缺氧会使其难以顺利完成转肝过程;而对于那些已经完成转肝的小虾,肝白膜也会逐渐消失不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轻度缺氧阶段,对虾的吃料量和吃料时间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这就使得那些经验欠缺的养殖者极易忽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为后续的养殖埋下隐患。

(二)中毒缺氧:不容忽视的中期警报

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进入中毒缺氧阶段。 此时,对虾的体斑持续扩张,体色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发黑、发红迹象,红腿红须的症状也不再局限于局部,而是逐渐蔓延至整条腿和整条触须。 更为严重的是,肝脏也会逐渐变红,若是养殖池塘的底质状况不佳,肠道也会随之发红。 每到傍晚或清晨,对虾会在池塘的风口或进水口大量聚集游动,但它们的活力看似正常,一旦有人靠近,便会迅速四散游开。 在夜间巡塘时,偶尔会发现有对虾在池边活动,当用电筒照射时,对虾会受到惊吓而跳动。 此时,若仔细观察,还能在透明度之下看到星星点点的对虾发红的眼睛,这些都是中毒缺氧的典型表现,预示着对虾的生存环境已经亮起了红灯,急需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三)重度缺氧:危急存亡的关键节点

重度缺氧时,对虾的整个身体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发黑、发红症状,背部和尾柄的肌肉变得混浊或发白,甲壳也变得偏软。 此时,对虾的摄食行为出现严重问题,明显表现出慢料甚至厌食的情况。 倘若已经毫无摄食迹象,那么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偷死现象,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养殖户必须立即全池扒底,仔细检查对虾的活力以及偷死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挽救措施,否则将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急性缺氧:一目了然的紧急危机

相较于上述三种慢性缺氧情况,急性缺氧的判断相对较为容易。 此时的对虾会在池边毫无规律地乱游,并且伴随着频繁的池边弹跳行为,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跳跳死的现象。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虾已经达到出售规格,为了减少损失,最好尽快卖掉一部分。 这是因为即使能够及时且妥善地处理此次缺氧危机,在短时间内使对虾恢复正常,但在后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虾的生长速度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生长变得十分缓慢,难以达到理想的养殖效益。 而对于那些尚未达到出售规格的对虾,养殖户则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改底换水操作,同时备好增氧药物,以应对夜间可能再次出现的紧急缺氧状况,全力保障对虾的生存与生长。

二、缺氧预防工作的关键要点

(一)科学规划与设备配置

合理规划放苗密度是预防缺氧的首要环节。 养殖户应根据池塘的面积、水深、水质条件以及增氧设备的功率等因素,精确计算出适宜的放苗数量,避免因过度放养导致水体溶氧供不应求。 同时,要配备足够数量且合适型号的增氧机,并深入了解和熟悉增氧机的使用特性、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确保其在关键时刻能够高效运行,为对虾提供充足的溶氧。

(二)精准水质监测

在规模化的大型养殖场,每日的水质检测工作必不可少。 其中,溶解氧含量的测定尤为关键。 当水中溶解氧下降到 2 毫克 / 升时,这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预示着水体即将面临缺氧危机。 此时,养殖户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开启增氧机、换水等,以提升水体的溶氧水平,防止缺氧浮头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巡池与应急处理

加强巡池力度是及时发现对虾缺氧征兆的重要手段。 养殖户应增加巡池的频次,尤其是在清晨、傍晚以及夜间等容易出现缺氧情况的时段,要密切关注对虾的行为、体色、摄食等情况。 一旦发现对虾有缺氧的迹象,应立即开启增氧机,并加大进水量,迅速缓解缺氧状况。 在缺氧浮头现象暂时解除之后,还需进一步改善水质,通过换水、调节水质酸碱度、补充有益微生物等措施,防止再次缺氧的发生。 此外,对虾养殖场应随时备用增氧剂,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补充溶氧,为对虾提供应急保障。

(四)谨慎用药与维护生态平衡

在养殖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对藻类刺激性和杀伤性较强的药物。 因为这些药物不仅会破坏水体中的藻类生态系统,影响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能力,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间接引发对虾缺氧。 如果不得已需要使用此类药物,一定要注意在用药后及时进行解毒处理,消除药物残留的后续影响,并及时补充有益菌和肥料,维持藻类的生长繁殖,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确保溶氧的稳定供应。

(五)定期抽检底质与适时改底

底质状况对于对虾的生存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养殖户应随时抽检底质情况,最好每天随机选一到两餐检查池底的吃料情况,以此来判断底质的优劣。 根据底质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地进行改底操作,清除池底的有机物、有害微生物以及有害物质,改善底质的透气性和氧化还原电位,防止底质恶化引发的缺氧以及其他疾病问题。

(六)补充关键离子与优化水体环境

缺氧时补充钙镁源具有重要意义。 镁离子不仅是细胞呼吸作用的关键离子,也是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关键离子。 适量补充钙镁源能够增加水的通透性,防止底质酸化,为对虾提供一个更加稳定、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助于提高对虾对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促进其健康生长。

溶解氧作为水产养殖的第一关键要素,近年来已成为绝大多数养殖者的共识。 有研究明确表明,较为明显的一天缺氧情况,会使鱼虾的生长速度放缓两到三天左右。 这意味着至少有两天正常饲喂所提供的营养与能量,将被鱼虾机体消耗在应对缺氧环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上,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因此,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若要实现鱼虾的快速生长,调好水质底质,确保充足的溶解氧供应是首要的硬件条件。 这一点至关重要,希望各位养殖户朋友务必牢记于心,付诸实践,以保障养殖事业的稳定发展与繁荣。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