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常见的肠道弯曲、转肝不顺、上料台慢,解决方法在这里(虾的肠道发红怎么治)

2025-03-11人已围观

对虾常见的肠道弯曲、转肝不顺、上料台慢,解决方法在这里

"《冬棚养虾前期常见问题剖析与应对策略全攻略》

在当今的对虾养殖领域,诸多不利因素交织,使得冬棚养虾的难度与风险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 环境污染的加剧,使得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愈发脆弱;地下水资源的匮乏,限制了优质水源的获取;天气的多变无常,给对虾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成本的不断上涨,更是给养殖户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解决冬棚养虾前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了养殖户们亟待攻克的难题。 本文将深入总结冬棚对虾常见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建议,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借鉴。

一、冬棚对虾常见问题深度解析

肠道弯曲问题

今年的对虾放苗时间集中在 9 月下旬,以福建莆田地区为例,该地区盐碱地分布广泛,导致养殖水体的 pH 值普遍偏高,且水位相对较浅。 在放苗初期,气温尚高,而昼夜温差较大,这种剧烈的温度变化使得水质极不稳定,青苔大量滋生。 由于养殖户普遍存在控料现象,虾苗因食物短缺,不得不摄食死藻、青苔等物质,这些难以消化的物质在虾苗肠道内堆积,最终导致肠道弯曲的情况较为明显。

从水质方面深入分析,水色发黄且浑浊,表明水体中死藻等有机质含量较高,而水体的净化能力却较差。 这些悬浮的有机质极易黏附在对虾的鳃丝上,致使鳃部粘液增多,进而引发黑鳃问题。 同时,水色发黄也预示着水体掉肥迹象严重,物质循环受阻,对虾吃料速度减缓,肠道弯曲恰恰反映出其消化能力的下降。

2. 体色白浊、转肝不顺、上料台慢问题

由于养殖池塘水位较浅,昼夜温差大以及透明度过高,使得今年的小苗面临着极为明显的应激状况。 对虾身体肌肉呈现白浊状态,色素斑增多,体质虚弱。 再加上投喂量不足,在对虾的转肝期,无法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导致转肝过程缓慢,普遍需要 15 - 20 天才能上料台。

具体原因可细分为以下几点:

虾体局部白浊尤其是尾柄处白浊,极有可能是气泡病所致。 此时需要仔细检查与气泡病相关的发病指标,如 PH 值、藻相以及天气变化情况等进行排查诊断。

若对虾全身白浊,一般是由应激造成的,例如水温、PH 值等指标的大幅波动,或者在检查料台时提料台的速度过快,都会引发对虾的应激反应,导致体色变白。

在高温季节或中、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对虾更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体色白浊等问题。

养殖中后期,对虾的排泄物、残饵、老化死亡藻类以及池塘内有机物大量积累在池中,且无法彻底排净,这些腐败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溶氧,同时产生大量氨等含氮有害物质,严重影响对虾的健康状况。

亚硝酸盐偏高会对对虾的代谢功能造成紊乱,使其抗病能力急剧降低,同时还会损伤虾鳃,导致鳃部肿胀,出现黑鳃或黄鳃,破坏对虾的携氧能力,进而使对虾肝脏及鳃部出现异变如空泡化,最终可能导致对虾大量死亡。

养殖水体和底部环境的恶化,为水体病毒、细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温床,进一步威胁着对虾的生存和生长。

生长慢、不整齐、黄脚多问题

今年北风持续时间较长,引发了频繁的返底水变现象,使得水色变得白浊、污浊不堪。 养殖户为了促进对虾生长,往往大量施肥,却忽视了底质的维护,导致底质状况极差。 在苗期,对改底工作重视不够,使得对虾脚脏、体脏,虾壳老化,蜕壳不整齐,进而造成对虾生长缓慢。

从病害发生的根源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老塘底泥中气单胞菌含量过高,南美白对虾长期处于这种恶劣的底质环境中,极易引发细菌感染,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健康状况。

当前南美白对虾的高密度养殖模式下,饲料投喂过多,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质和底质富营养化严重,进一步恶化了底质条件。 同时,这也使得南美白对虾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在大量气单胞菌的侵袭下,极易引发急剧死亡。

此外,南美白对虾出现黄腿问题常常被养殖户忽视,但实际上,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死亡现象。 尤其是当对虾在水质和底质污染严重的池塘中生长,且平时对病害的防控措施不到位时,养殖失败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因此,养殖户必须高度重视清塘消毒和病害防控工作,一旦发现南美白对虾吃料慢,应立即对水环境的 PH、氨氮、亚硝酸盐、总碱度以及底部状况等进行全面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综合问题解决建议与应对策略

优化放苗前的水体环境

放苗前,应确保养殖池塘的水位保持在 1 米以上,这样有助于维持水体的温度稳定性,减少昼夜温差对水质的影响。 同时,将水色透明度控制在 40 - 50 公分,营造一个适宜对虾生长的水体光学环境。 通过少量多次地使用活菌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能够有效地保持藻类的稳定生长,促进水体生态平衡的建立,为对虾提供一个优质的生存环境。

合理投喂与营养保障

放苗后应足量投喂饲料,从第二天开始进行投喂,对于 10 万苗的养殖规模,每天投喂量控制在 1 - 1.5 斤,分一天两餐进行投喂,并每天按照 10% 的比例逐步增加投喂量。 同时,配合投喂发酵料,利用发酵料中丰富的有益菌和易消化的营养成分,改善对虾的肠道健康状况,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当对虾上料台后,将投喂次数改为三餐,每餐以 2 个小时内吃完为宜,确保对虾在转肝期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积累。 在转 1 号料后,投喂量应控制在 1.5 个小时内吃完,保证对虾能够高效摄取营养,促进其健康生长。

强化应激管理与补钙措施

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时期,对虾面临着较大的应激压力,此时应定期进行抗应激处理和补钙操作。 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 C、E 等抗应激物质,以及在水体中泼洒有机酸、钙镁制剂等,增强对虾的抗应激能力和体质。 由于小虾体质较弱,抗恶劣天气能力差,适当补充体力和营养,能够保证对虾在不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完成转肝过程,为后续的生长发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定期改底与底质维护

放苗初期就应重视定期改底工作,选择一些无刺激、不伤藻的改底产品,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类、生物改底剂等。 这些产品能够有效地分解池底的有机物,改善底质环境,同时保证底栖藻类的正常生长。 稳定的底栖藻类群落不仅可以稳定水体,防止水浑现象的发生,还能减少对虾摄食死藻及池底杂质的风险,降低对虾患病的几率。

注重内服保健与肝脏护理

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内服保健至关重要。 可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等保肝物质,胆汁酸能够促进对虾肝胰腺的发育,加速转肝过程,提高肝胰腺的功能和健康水平。 同时,增强对虾的抗病、抗应激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养殖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提高养殖成活率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冬棚养虾前期管理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但只要养殖户们能够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从水体环境调控、营养投喂、应激管理、底质维护到内服保健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冬棚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