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在放苗30天左右突然发病! 到底为何? 要明确这三个防病关键(对虾养殖技术放苗前后)
2025-03-16人已围观
对虾在放苗30天左右突然发病! 到底为何? 要明确这三个防病关键
"对虾放苗 30 天左右突发疾病探秘:聚焦三大防病关键核心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对虾养殖呈现出广泛分布的态势,各地因气候、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差异,放苗时间也大相径庭。 除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养殖周期外,江苏小棚养虾通常在气候开始回暖的 3 月份便开启了新一年的养殖征程,此时水温逐渐适宜对虾幼苗的早期生长;山东、天津、辽宁等地则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温回升相对较晚,一般在 5 月份进行放苗操作,以确保对虾在较为温暖稳定的水温环境中度过关键的生长初期;而新疆地区更是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放苗时间推迟到了 7 月份左右,此时当地的气温和水温终于达到了对虾幼苗生存和初期发育的基本要求。 相比之下,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区凭借其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优势,具备全年养殖的条件,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养殖计划灵活选择放苗时间,实现错峰上市和全年稳定供应。
然而,无论在哪个地区、何时进行放苗,对虾养殖过程中都难以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恰似隐藏在养殖道路上的暗礁,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养殖失败,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深入了解放苗后各个关键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精准把握相应的防控要点,成为了每一位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控制点,这不仅关系到对虾的健康生长,更直接决定了养殖效益的高低和养殖事业的成败。
一、关键控制点一:对虾转肝期 —— 成长的关键转折
在对虾养殖的专业术语中,“转肝期”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它通常被定义为对虾从摄取天然饵料逐渐转变为完全依赖人工配合饲料的特殊时期。 这一转变过程不仅仅是食物来源的简单更替,更是对虾生理机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节点。 当对虾成功完成 “转肝” 时,其肝脏后缘会出现一层肉眼清晰可见的白膜,这层白膜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层 “白膜” 实质上是由脂肪构成,它的出现标志着对虾的食性已经成功转化,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也趋于完善,为后续的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而言,“转肝期” 大致出现在放苗后的 20 天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间节点并非绝对固定,而是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有所波动。 当水温较高时,对虾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生长发育进程也会相应提前,可能会提前进入 “转肝期”;反之,当水温较低时,对虾的生长速度减缓,“转肝期” 则可能会延迟出现。 在这一敏感时期,对虾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哪怕是细微的水温波动、水质变化或饲料品质差异,都可能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极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成为对虾养殖过程中最容易发病的高危时期。 据统计,相当大比例的养殖对虾都是在这一关键阶段出现问题,如肝脏病变、生长停滞甚至死亡等,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能否确保对虾顺利度过 “转肝期”,无疑成为了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养殖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关键时期,养殖户需要采取一系列精细化的管理措施,为对虾创造一个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 首先,要密切关注水温变化,通过合理的水温调控措施,如调节池塘水深、使用遮阳网或加热设备等,确保水温的相对稳定,避免水温的剧烈波动对对虾造成应激反应。 其次,要注重水质的管理和维护,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酸碱度(pH 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及时采取换水、增氧、使用水质调节剂等措施,保持水质的清洁、稳定和适宜的肥力,为对虾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此外,在饲料选择和投喂方面,要选择质量可靠、营养均衡、易消化的优质人工配合饲料,并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频率,避免过度投喂或投喂不足,同时要注意饲料的投喂方式,尽量做到均匀投喂,减少饲料残留对水质的污染。
二、关键控制点二:肝肠胞虫 —— 潜伏的健康隐患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扰的情况,如 “我的虾从放苗开始就边养边死,而且死的都是偏大一点的虾”,或者 “我的虾生长极为缓慢,养了三个月了,个头甚至还是 100 多尾” 等。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发现,这些问题大多是由肝肠胞虫感染所引起的。 肝肠胞虫作为一种对虾养殖中的常见寄生虫,其危害不容小觑,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养殖难题。
肝肠胞虫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寄生于对虾的肝胰腺细胞内,这种寄生方式使得其防治工作变得异常棘手。 目前,针对肝肠胞虫的感染,尚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完全治愈手段。 这是因为一旦采取强力的杀虫措施,在杀灭虫体的同时,往往也会对对虾的肝胰腺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对虾死亡,这无疑是一种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无奈局面。 此外,肝肠胞虫还具有发病缓慢、潜伏期长的特点,这进一步增加了其早期诊断和防控的难度。 在感染初期,对虾可能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养殖户往往难以察觉,等到发现问题时,病情可能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机。
因此,对于肝肠胞虫的防控策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杀灭病原体的思维模式,而应该转变思路,更多地从保护对虾的肝肠完整性、提高对虾自身的体质以及抑制虫体数量增长等方面入手。 需要明确的是,对虾携带肝肠胞虫并不一定会立即发病,这与对虾的体质强弱以及肝肠胞虫的感染数量密切相关。 当对虾体质较强时,其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肝肠胞虫的侵害,即使感染了少量的虫体,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病症状,而是处于一种隐性感染的状态,仍然能够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在肝肠胞虫的防控实践中,有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需要养殖户牢牢把握,那就是放苗后的 30 天以内。 在这一阶段,对虾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抵抗力较差,是最容易受到肝肠胞虫感染的时期。 因此,养殖户应在这一关键窗口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肝肠胞虫的感染风险和危害程度。 具体措施包括定期内服驱虫产品,如乐畅桉树精油。 乐畅桉树精油是一种从天然桉树中提取的植物精油,其富含的 1,8 - 桉叶素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驱虫和抗菌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肝肠胞虫的生长繁殖,同时对对虾的生长和健康没有负面影响,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驱虫选择。
此外,如果上一造虾曾经感染过肝肠胞虫,那么在本造虾养殖前,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工作,以消除池塘环境中残留的肝肠胞虫孢子,防止其再次感染新投放的虾苗。 对于土塘养殖,可使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生石灰遇水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氢氧化钙,能够有效地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寄生虫卵和野杂鱼等有害生物,同时还能调节池塘的酸碱度,改善底质环境。 对于铺地膜的池塘,除了对池塘水体进行消毒外,还应对地膜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处理,确保地膜表面没有残留的肝肠胞虫孢子。 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下,可使用烧碱涂抹池壁,烧碱具有强腐蚀性,能够彻底杀灭池壁上的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为对虾创造一个无菌、安全的养殖环境。 总之,在肝肠胞虫的防控过程中,彻底的消毒措施是关键,只有从源头上切断肝肠胞虫的传播途径,才能有效地降低其感染风险,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同时,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还应注重加强对虾的营养管理和日常保健工作,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设计,确保对虾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免疫防御的需求。 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添加剂,如益生菌、多糖类物质、维生素 C 和 E 等,能够有效地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增强其对肝肠胞虫等病原体的抵抗力。 此外,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水质条件,避免对虾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也是预防肝肠胞虫感染和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关键控制点三:弧菌 —— 致命的隐形杀手
在对虾养殖的众多病害中,弧菌堪称是头号杀手,尤其是在放苗 30 天左右,对虾常常会出现 “急性肝胰腺坏死” 的可怕现象,而这大多是由于弧菌感染所导致的。 弧菌的危害之所以如此严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在对虾的转肝期,食性的转变使得对虾的胃肠道、肝胰脏等消化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摄食天然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对虾的消化酶系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这一过程容易导致对虾的消化系统出现不适,进而产生应激反应。 当对虾处于应激状态时,其机体的免疫力会急剧下降,为弧菌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 弧菌可以通过对虾的摄食、呼吸等途径进入其体内,并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繁殖,攻击对虾的肝胰腺、肠道等重要器官,导致器官功能受损,引发严重的疾病。
另一方面,水质的不稳定也是弧菌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在对虾养殖初期,当对虾尚未开始上料台摄食时,水质的轻微波动可能对其影响较小。 然而,一旦对虾开始正常摄食并逐渐增料后,水质的变化就会对对虾的健康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水温的突然变化、水体酸碱度的失衡、溶解氧含量的不足以及水中有害化学物质的积累等,都会使对虾的生存环境恶化,导致其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受到弧菌的感染。 此外,水中的弧菌数量也会随着水质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当水质变差时,弧菌的繁殖速度会加快,数量会迅速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对虾感染弧菌的风险。
针对弧菌的防控工作,养殖户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水体监测、菌藻调控和内服保健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弧菌的侵袭。 首先,做好水体菌落检测是关键的一步。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 TCBS 检测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对水体中的弧菌菌落数量进行初步的定量分析。 虽然目前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安全数值标准,但根据行业经验和大量的实践数据,一般认为水中黄弧菌的数量应控制在≤1000 个 /ml,绿弧菌的数量应控制在≤100 个 /ml,最好是水体中没有检测到弧菌。 养殖户可以定期采集池塘水样进行 TCBS 检测,根据菌落的颜色和数量变化来判断水体中潜在的弧菌感染风险。 如果检测到弧菌数量超标,尤其是绿弧菌数量较多时,就意味着对虾感染弧菌的风险大大增加,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在菌藻调控方面,养殖户应注重维持池塘中有益菌和藻类的平衡。 有益菌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等,可以通过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改善水质等方式,为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藻类则不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还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藻类还能为对虾提供一定的隐蔽场所和天然饵料。 因此,养殖户可以定期向池塘中补充有益菌和藻种,并通过合理的施肥、换水等措施,调控菌藻的生长繁殖,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降低弧菌滋生的可能性。
此外,加强对虾的内服保健仍然是处理体内弧菌的重要措施之一。 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外源性防控措施,如消毒、改底、生态抑制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肠道中弧菌的数量或比例,从而降低对虾感染弧菌的风险。 因此,养殖户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具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添加剂,如大蒜素、胆汁酸、杜仲叶提取物等,这些添加剂能够有效地抑制肠道内弧菌的生长繁殖,修复肠道黏膜损伤,增强对虾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免疫防御能力,提高对虾对弧菌的抵抗力。 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还应注意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导致饲料残留,为弧菌的滋生提供营养物质。
总之,对虾放苗后的 30 天左右是一个关键时期,养殖户需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对虾的生长状况和水质变化,切实抓好转肝期管理、肝肠胞虫防控和弧菌防治这三个关键控制点,做好全方位的保苗工作,为对虾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养殖效益更上一层楼。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对虾养殖市场中取得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养殖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