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纯干货! 带你重新认识对虾白斑综合症(对虾白斑综合症有什么典型的症状)
2025-04-06人已围观
纯干货! 带你重新认识对虾白斑综合症
"《纯干货! 深度剖析对虾白斑综合症:成因、防控与养殖新思路》
在当下的水产养殖业中,对虾白斑综合症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尤其在华南地区,其来势汹汹,已然成为导致部分虾塘排塘的罪魁祸首,给养殖户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让整个对虾养殖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让我们揭开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神秘面纱,从其病毒携带情况说起。 在广袤的自然海区,那些野生的虾类,无论是来自厄瓜多尔、马来西亚,还是马达加斯加海沟捕获的斑节对虾,其白斑病毒(WSSV)携带率都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通常在 30% 左右徘徊。 而南美白对虾更是令人咋舌,携带率竟高达 60% 左右。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特定的温度区间,即 32℃以上、20℃以下,对虾却不会爆发白斑综合症。 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赤道附近国家养虾成功率颇高,得天独厚的自然温度条件为对虾提供了一层天然的 “防护盾”。
回溯至上世纪 90 年代,那时大部分养殖户选用带有白斑病毒的虾作为亲本来育苗,这使得每个育苗池携带白斑病毒成为一种普遍存在却又极易被忽视的现象,彼时的病毒多处于潜伏感染状态。 那么,究竟在何种条件下,这种潜伏感染会骤然转变为急性感染,如同沉睡的猛兽被唤醒,给对虾养殖带来灭顶之灾呢? 经过科研人员大量细致且严谨的实验发现,这背后的关键因素与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息息相关,诸如水体的 PH 值、亚硝酸盐以及氨态氮含量等,它们如同精密仪器上的旋钮,细微的变化就能左右病毒在对虾体内的 “活跃度”。 此外,病毒本身的数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引爆点”。 无论是斑节对虾,还是南美白对虾,当每克组织中的病毒数量处于 10 的三次方以下时,一般情况下对虾是不会发病的。 但在实际养殖场景中,病毒通过体表侵入对虾体内,通常难以达到这个致病数量级,然而一旦对虾摄食了相当于一个游泳足的 1/50 大小的带毒组织,病毒数量便会瞬间超标,引发疾病。
白斑病毒的传播速度堪称惊人,仿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 “闪电战”。 一只仅仅 7cm 长的病虾,便能让 55 尾健康虾在摄食过程中被感染发病;而当病虾体长达到 10cm 时,这个 “感染源” 威力更强,会让多达 77 尾虾有机会因摄食而患病。 深入探究对虾的身体防御机制,我们发现其体内存在着两个至关重要的系统:一个是抗细菌系统,另一个是抗病毒系统。 当对虾不幸感染白斑病毒后,这两个系统会被迅速激活,在正常状态下,它们如同天平的两端,总体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态势,维系着对虾的健康。 然而,白斑病毒却有着极为狡黠的 “生存之道”,它的复制增殖竟然依赖于抗细菌系统。 简单来说,对虾的抗细菌能力越强,反而越容易成为白斑病毒滋生的 “温床”,引发白斑病毒病。 在自然环境中,对虾凭借着抗细菌系统和抗病毒系统的精妙平衡得以安然无恙,但一旦遭遇环境胁迫,比如水温的急剧变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的超标等,便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有一个名为 UPR 的通路会参与到病毒的复制过程中,无情地打破白斑病毒潜伏感染的免疫动态平衡,使得病情从潜伏状态瞬间转为急性感染。 所以,在对虾养殖的早期阶段,精准调控养殖环境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无异于为对虾筑牢一道坚固的 “防疫墙”。
针对对虾白斑综合症,我们梳理出了三个关键控制点,犹如三把利剑,助力养殖户斩断病害侵袭之路。 其一,SPF(无特定病原)亲虾和虾苗生产技术。 在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由于养殖密度高,对虾之间的接触频繁,一旦有携带白斑病毒的个体,病毒便极易在群体中扩散,因此选择 SPF 虾苗是明智之举,能够从源头上降低病毒入侵的风险。 其二,调控环境,阻止病毒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 通过密切监测和精细调控养殖水体的各项理化指标,维持水温、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处于适宜对虾生长且不利于病毒爆发的区间,让病毒难以兴风作浪。 其三,消除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的生态位,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健康虾摄食病虾是病毒传播的重要一环,杜绝这一现象就能有效遏制病毒的扩散。
在防控策略层面,一方面要调控环境,为对虾营造一个舒适、稳定且安全的生长环境,增强对虾自身的抵抗力;另一方面要控制病毒数量,无论是从亲虾、虾苗的源头把控,还是在养殖过程中的水体管理,都要将病毒数量压制在安全线以下。
在不同的养殖模式下,防控手段也各有侧重。 在集约化养殖中,由于其高投入、高产出、高密度的特性,携带白斑病毒的风险被成倍放大,所以强烈建议养殖户选择 SPF(无特定病原)虾苗,为养殖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而在放苗密度每亩 7 - 8 万以下的非集约化养殖中,生物防控技术则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控白斑病毒病的手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于防控细菌性疾病效果欠佳)。 回首 2012 年前后,当水产养殖业高度重视生物防控时,对虾白斑病毒病的防控成效颇为显著,只是后来随着 SPF(无特定病原)虾苗的广泛应用,生物防控技术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但如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养殖环境和病害挑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并合理利用生物防控技术。
通过对 18 种鱼类进行深入实验,以摄食病虾选择性达到 87% 以上作为筛选标准,科研人员惊喜地发现胡子鲶、草鱼、虾虎鱼等鱼类具备成为生物防控 “卫士” 的潜力。 不过,对虾混养鱼类并非毫无弊端,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会影响饵料系数。 例如,草鱼混养会使饵料系数增加 0.1,而胡子鲶混养则会使其减少 0.1。 以混养草鱼为例,详细的操作要点如下:
首先,养殖区域的选择至关重要,草鱼适合在盐度 6 以下的养殖区生长,且对虾苗种密度应低于 10 万尾 / 亩。 当对虾苗种养殖 20 - 30 天时,便可着手投放草鱼,每亩投放量在 30 - 60 尾之间,且要求每尾草鱼的体重在 0.5kg 以上。 具体的养殖流程为:先精心培好水,确保水质优良,接着投放 1cm 左右的虾苗,投放密度控制在每亩 10 万尾以下。 鉴于草鱼在盐度大于 6 的水体中摄食能力较弱,所以选用草鱼防控白斑的养殖水体的盐度务必控制在 6 以下。 倘若养殖水体的初始盐度大于 7.5,可采用添加淡水的方式进行稀释,将盐度精准调节至适宜范围。 当对虾养殖到 20 - 30 天左右,正值对虾病害爆发前的关键节点,此时投放草鱼,投放的草鱼数量既不能过少,不得少于 30 尾 / 亩,每尾 0.5kg 以上,又要根据放养虾苗的密度适当增加,但最多不能超过 60 尾 / 亩。 此外,还需时刻保持警惕,在这种养殖模式下,如果发现有一两尾对虾趴边,这可能是病害来袭的预警信号,要立即停料,以便及时排查病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注:文章来源于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对虾产业降本增效发展之道暨龙昌行?对虾专题研讨会》课件,更多养殖交流欢迎私信。
对虾白斑综合症虽然棘手,但只要养殖户们吃透这些知识,精准施策,在养殖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选择防控手段,就一定能够在这场与病害的较量中占得先机,实现对虾养殖的高产、稳产,推动对虾产业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