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稻虾鱼共生一亩地赚三份钱(稻虾共生养殖技术)
2025-04-07人已围观
稻虾鱼共生一亩地赚三份钱
"《稻虾鱼共生:江夏科农村的 “一亩三收” 致富经》
在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道,有一个名为科农村的地方,宛如一颗隐匿在梁子湖畔的明珠,这里有水波潋滟的湖面,有广袤肥沃的田地,更有一群勤劳质朴、怀揣梦想的村民。 随着 2 月底的春风渐暖,春耕的序曲即将奏响,整个村庄也随之忙碌起来。 脱贫户丁帮国在自家农机旁,悉心擦拭、保养着那些陪伴他劳作的 “好帮手”;已然当上老板的陈金武则一头扎进沙塘鳢育苗基地,忙着修整设施,满心期待新一年鱼苗的孵化,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而王雄威正专注地在鱼塘边徘徊,手持检测设备,一丝不苟地监测着水质变化,守护着水中生物的家园。
一、坚持推广虾稻鳢模式:向土地要效益的六年探索
回首往昔,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科农村虽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水面与田地却如沉睡的宝藏,未能释放出应有的经济效益,村民们守着这一方山水,日子过得并不富足。 驻村工作队的到来,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村庄发展的前路。 他们精准洞察科农村的特点,迅速制定出向土地要效益的核心工作方针。 一方面,选派村里的能人志士奔赴各地,潜心学习先进的虾稻种养模式;另一方面,诚意邀请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依据本地的土壤、气候、水质等条件,量身定制村里的长远发展方向。
从最初单纯的种好稻、养大虾这种相对普通的虾稻模式,逐步进阶到如今效益更为可观的虾稻鳢模式,科农村整整耗费了 6 年的时光。 这 6 年,是砥砺前行的 6 年,是不断试错、积累经验的 6 年。 2020 年,科农村迎来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 在虾稻模式的坚实基础上,大胆引入沙塘鳢育苗基地。 这种貌不惊人的小鱼,实则蕴含着极高的经济价值,一经引入,便如同给村里的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望在虾稻模式的产值基础上实现大幅跃升。
致富带头人陈金武,这位敢为人先的开拓者,一如既往地担当起 “吃螃蟹” 的角色。 起初,他仅以 10 亩地作为试点,小心翼翼地探索着新模式的可行性。 在历经种种困难与挑战,成功收获第一桶金后,他的信心愈发笃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如今已发展到 150 亩。 陈金武向长江日报记者坦言,采取虾稻鳢模式并非一帆风顺,前期的改田、挖沟渠等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挖沟渠后田的实际可耕种面积不可避免地会有所缩减,这让不少村民心生顾虑,观望不前。 然而,随着第一批试点田展现出惊人的效益,村民们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 到了今年,全村上下齐心,所有的田地都毅然改成了这种高效益的模式。
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就像精打细算的 “账房先生”,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当下的市场行情与实际收成,每亩地收获稻谷 800 斤来估算,以每斤 1.5 元的价格出售,一亩地种稻的收入便能达到 1200 元;进入 5 月,小龙虾迎来丰收季,每亩虾田能产出价值 3000 元的小龙虾;倘若再在稻田的沟槽里巧妙放养沙塘鳢,每亩又可额外多收 500 元 - 1000 元。 如此一来,稻、虾、鱼共生的模式,不仅实现了一亩地赚三份钱的美好愿景,更构建起一种天然和谐的食物链。 小龙虾在稻田里穿梭游弋,尽情捕食那些恼人的虫子,既减少了水稻的病虫害,又节省了农药成本;沙塘鳢则以虾为食,优中选优,摄取丰富的营养;而它们排泄出的粪便,又如同天然的有机肥料,滋养着稻子茁壮成长。 这般巧妙的套养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经济附加值,还使得产出的农产品质量更加可靠,绿色、生态、无污染,深受市场青睐。
2021 年,科农村沙塘鳢育苗基地成绩斐然,共成功孵化 30 万尾鱼苗。 这一成果在省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周边众多沙塘鳢育苗基地纷纷投来橄榄枝,希望能引进这批鱼苗。 可即便如此,村里自身的发展需求都难以完全满足。 展望今年,该村卯足了劲,将沙塘鳢育苗基地调试到最佳状态,预计能孵化 50 万尾 - 100 万尾鱼苗,届时,全村的沟渠都将成为这些经济效益极高的鱼儿的成长乐园,为村民们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二、科技赋能:青壮年回乡,共筑致富路
谈及过往,致富带头人陈金武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落寞,他感慨道:“6 年前我回科农村的时候,真的是心灰意冷。 那时候,我满心觉得回村种田就是混个日子,根本看不到什么前途。 和周边村一比,我们村穷得叮当响,走出去都感觉挺没面子,总觉得被人瞧不起。 ”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科农村已然华丽转身,成为四邻八乡眼中的致富 “领头羊”。 “现在大家都夸咱们村的稻种好,每到育秧时节,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买稻种;还有不少人对我们养的鱼、虾赞不绝口,说虾大、鱼肥,隔三岔五就有人来取经学习。 今年更夸张,沙塘鳢鱼苗都还没孵化好呢,预订的人就已经踏破门槛了。 ” 驻村工作队队长冯晨钟自豪地说。
如今,科农村的发展已然步入正轨,驻村工作队深知,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做的就是让村里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去年,我们驻村工作队多方牵线搭桥,联系上一家实力雄厚的大米加工厂,人家一次性就收购了村里 25 万斤稻谷。 今年,稻谷收购价普遍在 1.1 元 - 1.2 元 / 斤,可咱们村凭借优良的品质,硬是卖出了 1.5 元 / 斤的高价。 ”
正是因为村里发展得红红火火,那些曾经背井离乡外出闯荡的青壮年们,仿佛听到了故乡的召唤,纷纷踏上了回乡的征程。 科农村妇女主任刘桂英,曾在外地的养猪场打拼多年,4 年前,她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养鱼事业。 从最初的一窍不通的 “小白”,到如今村里公认的养鱼 “专家”,这一路的成长蜕变,离不开驻村工作队无微不至的帮扶。 31 岁的王雄威,曾经在南方繁华都市的工厂里打工,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回村养鱼后,驻村工作队慧眼识珠,看出他的潜力,送他去上大学深造。 如今,即将完成学业的他,不仅在知识储备上有了质的飞跃,还在村里顺利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扎根乡土,开启全新人生。 还有在外打零工多年的丁帮国,回村后,在驻村工作队的悉心帮扶下,潜心学习开农机技术,又借助零利率贷款购置了农机。 如今,贷款已然还清,他凭借着辛勤劳作赚来的钱,流转了 30 亩土地,全身心投入虾稻鳢模式的实践中。 “大家都靠这新模式赚得盆满钵满,我可不能掉队,得跟着大伙一起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 丁帮国坚定地说。
在科农村,稻虾鱼共生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更是一股凝聚人心、吸引人才回乡的强大力量,它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大步迈进。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