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感染肝肠胞虫,就一定不能养了? 我看未必(虾肝肠胞虫国内研究现状)

2025-04-07人已围观

对虾感染肝肠胞虫,就一定不能养了? 我看未必

"《对虾感染肝肠胞虫:困境并非绝境,防治有方可循》

在对虾养殖的复杂生态系统中,肝肠胞虫犹如一个隐匿的 “幽灵”,悄然威胁着对虾的健康与生长,已然成为近几年业内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其之所以备受瞩目,关键在于它是导致对虾生长迟缓这一棘手症状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常常引发对虾生长缓慢、白便、偷死等令人忧心的状况,给养殖户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养殖困扰。 因此,深入探究肝肠胞虫的相关基本常识,并掌握切实有效的防治策略,对于对虾养殖事业的稳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肝肠孢虫的基本常识详析

肝肠胞虫,从其名称便可初步窥探其作用的 “靶点”,它主要侵袭对虾的消化道,尤其对中肠表皮细胞 “情有独钟”,并进一步将 “触角” 伸向对虾肝胰腺管上皮细胞,在这些关键部位寄生繁衍,悄然破坏着对虾的身体机能。 这种微小的病原体,其大小约在 1 微米左右,与常见的枯草芽孢杆菌的直径大小近乎相仿,如此微小的身形使得它难以通过常规的检测手段被轻易察觉,故而通常需要借助更为精密的 PCR 仪器来进行精准检测,以揭开其神秘的 “面纱”。

肝肠胞虫的隐匿性堪称一绝,在感染初期,对虾几乎不会呈现出任何明显的异常迹象,仿佛一切照旧,平静无波。 然而,当养殖进程推进到 40 天左右时,情况却急转直下,这一阶段成为了肝肠胞虫发病的高发期,其 “狰狞” 的面目开始逐渐显现。 此时,症状严重的对虾会出现肠炎、肌肉萎缩以及肝胰腺萎缩等病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会引发肌肉白浊现象,也不会像某些烈性疾病那样导致对虾的大量死亡。 其最为突出且直观的特征便是对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个体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拉大,部分对虾还会伴有白便症状,这一系列表现无疑给养殖户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更为棘手的是,肝肠胞虫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可经口传播这一特性使得其在对虾养殖环境中极易扩散。 携带孢子虫卵囊的粪便一旦排入水体,便如同埋下了一颗颗 “定时炸弹”,极易被其他对虾吞食,从而引发重复感染的情况。 而且,一旦养殖环境中的条件适宜,比如水温、水质、溶氧等因素达到其理想的生长要求,虾肝肠孢虫便会如同被点燃的 “导火索”,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迅速在对虾群体中蔓延开来,对整个养殖群体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二、感染肝肠胞虫的虾发病与否之探讨

事实上,对虾感染肝肠胞虫后并不一定会发病,这一结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对虾体内肝肠孢虫的数量以及对虾自身的体质状况。 通常而言,肝肠孢虫孢子的数目越多,其对对虾生长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当通过专业的对虾肝胰腺病理切片技术进行观察时,如果发现对虾肝脏内存在大量的虾肝肠胞虫,那么往往意味着发病虾的肝胰腺组织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病变,肝胰腺腔体变小甚至消失,部分肝胰腺上皮细胞也会出现坏死或脱落等现象,这无疑表明对虾的身体已经受到了实质性的损害,肝肠胞虫的危害已然显现。 一般情况下,业内普遍认为,当虾肝胰腺中肝肠胞虫数量达到 103copies/(ng Hp DNA) 以上时,便可能预示着较高的发病风险,需要引起养殖户们的高度警惕。

然而,在养殖实践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一些体格较为健壮的对虾,它们对于肝肠胞虫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即便检测结果显示其感染了肝肠胞虫,但这些对虾在外观和行为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吃料情况也一切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对虾实际上属于肝肠胞虫携带者,它们与肝肠胞虫暂时处于一种相对 “和平共处” 的状态,并未引发疾病的发作。 以人类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例,大部分携带者在日常生活中与病毒相安无事,身体并未出现肝炎的症状,只有当自身免疫力下降时,才会引发乙肝肝炎的发作。 同样的道理,在对虾体质强健的时候,肝肠胞虫的存在可能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养殖户们依然有可能将这些对虾养至正常出虾规格,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对虾肝肠胞虫的预防措施精解

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养殖实践经验而言,针对肝肠胞虫,尚未找到一种能够完全将其彻底治愈的特效方法。 因此,我们的主要应对策略便是通过实施严格的养殖管理措施,全力以赴地减少对虾感染肝肠胞虫的几率,从源头上降低其危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防治肝肠胞虫的核心思路并非是要将其彻底杀灭,而是要巧妙地控制其数量或者增长速度,使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实现对虾与肝肠孢子虫的相对 “共存”,最大程度地减轻其对对虾生长和健康的不良影响。

具体而言,在尚未发现对虾感染肝肠胞虫的情况下,我们应未雨绸缪,提前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严格把控虾苗质量

所购虾苗无病原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前提。 在选购虾苗时,养殖户必须秉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坚决杜绝投放携带任何一种病原体的幼体进行养殖。 在这一过程中,PCR 检测技术成为了我们的得力助手。 在正式投放虾苗前,务必先通过 PCR 检测手段对虾苗是否感染 EHP(肝肠胞虫)进行精准筛查。 一旦检测结果显示存在异样,即便池塘的水质已经经过精心调控,达到了看似理想的状态,也绝不能心存侥幸投放这些虾苗,而应果断放弃,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引入的虾苗健康无虞,为后续的养殖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塘底杀虫消毒工作

部分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疏忽大意的情况,对于上一造养殖期间已经感染了 EHP 的池塘,仅仅进行简单的消毒处理后,便匆忙进行肥水、放苗等后续操作,这种做法无疑是在给下一造养殖埋下巨大的隐患。 这是因为 EHP 的孢子具有特殊的结构,其细胞壁异常厚实,外壳还含有几丁质这一坚韧的物质,这使得孢子的结构变得极为坚固,即使使用浓度很高的氯制剂等常规药物进行消毒处理,也难以穿透其细胞壁,从而无法将孢子有效灭活。 因此,对于曾经感染过 EHP 的池塘,我们必须采取更为彻底、有效的消毒措施,如使用高浓度的石灰与烧碱混合浸泡虾塘,通过提高池塘水体的 pH 值,促使虾肝肠胞虫的孢子出芽,然后再运用专门针对肝肠胞虫的药物进行精准扑杀,确保塘底的 EHP 被彻底清除,为新投放的虾苗营造一个安全、清洁的栖息环境。

全力切断水源传播途径

EHP 的病原体极有可能隐匿在外界水源的有机质或浮游动植物之中,因此,在下一造对虾养殖前,对水源的病原杀灭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这堪称是一道关键的 “防火墙”,能够有效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建议养殖户在蓄水池或沉淀池中使用足够剂量的碘制剂对水源进行全面消毒处理,碘制剂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和杀菌能力,能够高效地消除水源中的病原菌,降低对虾感染肝肠胞虫的风险。 同时,定期对水源进行严格的检测,密切关注水源的质量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水源的清洁与安全,从源头上为对虾养殖保驾护航。

着力增强对虾自身免疫力

对虾体质的强弱与感染病原的风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体质强健的对虾能够更好地抵御各种病原的侵袭。 在养殖期间,养殖户应摒弃传统的单一投喂高蛋白饲料的做法,转而投喂营养均衡的高档对虾配合饲料,这种饲料能够为对虾提供全面、丰富的营养物质,满足其生长发育的多元需求。 同时,在内服饲料中添加强健肝胰腺的保健产品,如胆汁酸、多维等,这些保健产品能够有效地保护对虾的肝胰腺,增强其消化吸收功能,进而提升对虾的抗病能力。 此外,还应尽量减少投喂鲜活饵料,这是因为鲜活饵料中可能携带各种未知的病原菌,一旦进入养殖池中,便有可能引发对虾发病死亡,给养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已经感染虾肝肠孢虫的应对策略

当不幸发现对虾已经感染虾肝肠孢虫时,养殖户们也不必过于惊慌失措,虽然情况较为棘手,但依然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尽可能降低损失,稳定养殖局面:

精准评估与决策

如果养殖 20 天以内的小苗经两次抽样检测后,确定其虾肝肠孢虫感染量均大于 103copies/(ng Hp DNA),那么此时应尽快采取果断措施,积极应对,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营养补充提升免疫力

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多糖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成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个体的免疫力,增强其身体的防御机能,从而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降低其感染其他病原的风险,减少易感体的存在数量,为对虾的生存和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优化饲料转化效率

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等有效成分,胆汁酸能够显著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优化对虾对饲料蛋白的消化吸收过程,同时还能起到保护肝胰腺的重要作用,提升肝胰腺的功能,增强其代谢能力,有助于对虾在感染肝肠胞虫的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减缓病情的发展速度。

天然驱虫与抑菌防护

内服天然乐畅桉树精油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应对手段。 桉树精油一方面能够抑制虾肝肠胞虫的继续生长繁殖,从源头上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另一方面,它还具有防止感染后的继发性细菌感染的作用。 由于感染虾肝肠孢虫后的对虾肠道和肝胰腺较为脆弱,极易受到细菌的二次侵袭,从而引发肠炎等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而桉树精油的抑菌特性能够为对虾提供额外的保护屏障,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

加强排污管理

增加排污的频次,及时、彻底地清理池塘底部的粪便,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粪便中可能携带大量的孢子虫卵囊,通过频繁排污,能够将粪便携带孢子虫卵囊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有效减少肝肠胞虫在养殖环境中的扩散和再次感染的几率,为对虾营造一个相对清洁、安全的生存空间。

彻底清塘消毒

对于感染过虾肝肠孢虫的虾塘,在清塘时必须采用严格、有效的消毒方法。 使用生石灰、2.5%的 NaOH 溶液进行池体消毒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这两种物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杀菌能力,能够深入渗透到池塘的各个角落,对虾肝肠胞虫进行彻底的杀灭。 需要注意的是,常规的氯制剂或者高锰酸钾在面对虾肝肠胞虫时,并不能有效地将其灭活,因此在清塘消毒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这些效果不佳的消毒剂,确保清塘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下一造养殖做好充分的准备。

综上所述,对虾感染肝肠胞虫虽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并非意味着养殖事业的终结。 通过深入了解肝肠胞虫的特性和传播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并在感染后及时、精准地实施应对策略,养殖户们依然有可能在这场与病魔的较量中取得一定的胜利,实现对虾养殖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减少经济损失,保障自身的养殖收益。 在未来的养殖实践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养殖经验的日益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更多、更有效的防治方法被研发和应用,为对虾养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