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厦门红树林湿地公园增殖放流:5万尾黄鳍鲷与12万尾四指马鲅回归海洋(深圳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简介)

2025-04-09人已围观

厦门红树林湿地公园增殖放流:5万尾黄鳍鲷与12万尾四指马鲅回归海洋

这片生机勃勃的海域,一场别开生面的增殖放流活动正在上演。成千上万的鱼苗被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它们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海洋生态的繁荣。今天,我们就来细数这其中的精彩瞬间,感受这场海洋生态保护的盛会。

5万尾黄鳍鲷和12万尾四指马鲅

厦门的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一场特别的增殖放流活动正在进行。今天,共计5万尾黄鳍鲷和12万尾四指马鲅被放归自然。

黄鳍鲷,一种色彩斑斓的鱼类,以其优美的身姿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黄鳍鲷,每一尾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它们将在红树林的怀抱中自由游弋,为这片水域增添生机。

四指马鲅,则是一种体型略大的鱼类,它们以强壮的体格和迅速的游动速度在海洋中穿梭。今天,这些四指马鲅也将加入这片水域的大家庭,为这里的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增殖放流活动,是厦门持续多年的一项重要生态保护举措。自2003年起,厦门便开始实施增殖放流,旨在通过放流鱼类,补充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过去的18年里,厦门共放流了甲壳类种苗42.98亿尾、海水鱼类种苗2.51亿尾、贝类241.33万粒、大型海洋藻类3840公斤,以及珍稀保护生物类的中华鲟818尾、文昌鱼80.42万尾、中国鲎13.67万尾。

这些放流的鱼类中,不仅有黄鳍鲷和四指马鲅,还包括了长毛明对虾、日本囊对虾、三疣梭子蟹、真鲷、黑鲷、石斑鱼、大黄鱼、大弹涂鱼、波纹巴非蛤、江蓠等。这些鱼类的放流,不仅丰富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也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障。

增殖放流活动通常在每年的特定时间进行,以确保放流的鱼类能够适应环境,健康成长。放流前,工作人员会对放流水域进行严格的监测,确保水质、水温等环境条件适宜。

放流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小心翼翼地将鱼苗放入水中,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成长。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工作人员的耐心和细心。

增殖放流活动结束后,相关部门会继续对放流水域进行监测,以确保放流的鱼类能够健康成长,并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做出贡献。

这次放流的5万尾黄鳍鲷和12万尾四指马鲅,将成为这片水域的新成员。它们将在红树林的庇护下,与众多海洋生物共同生活,为这片水域的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

98亿尾、海水鱼类种苗2.51亿尾、贝类241.33万粒、大型海洋藻类3840公斤,以及珍稀保护生物类的中华鲟818尾、文昌鱼80.42万尾、中国鲎13.67万尾

厦门的海域,一场关于海洋生态的盛会正在进行。据统计,此次增殖放流活动共放生了98亿尾甲壳类种苗,这其中包括了海水鱼类种苗2.51亿尾,贝类241.33万粒,以及大型海洋藻类3840公斤。而在这丰富的生物种类中,还有着珍稀保护生物的身影,如中华鲟818尾,文昌鱼80.42万尾,以及中国鲎13.67万尾。

这些数字背后,是厦门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多年来的辛勤付出。他们通过科学的增殖放流方法,让海洋生物种类得到了有效恢复。甲壳类种苗的放生,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水鱼类种苗的投放,则能够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贝类的增殖放流,不仅美化了海洋环境,还有利于改善水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珍稀保护生物的放流,更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补充。中华鲟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其生存状况一直备受关注。此次放流的中华鲟,将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持。文昌鱼作为无脊椎动物,其独特的生命周期也为海洋生态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中国鲎作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生物,其放流有助于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为了确保放流效果,厦门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实施了一系列科学措施。他们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不同海域的生态环境,为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他们精心挑选了优质苗种,确保放流后的成活率。他们还定期对放流水域进行监测,以确保增殖放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传统方法,厦门海洋与渔业研究所采用的增殖放流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传统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而增殖放流技术则通过人工投放优质苗种,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了捕捞压力。

增殖放流活动在保障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未来,厦门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