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的传说(对虾的意义)
2025-01-17人已围观
对虾的传说
"《探寻对虾的前世今生:从传说到餐桌的美味传奇》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对虾的身影早已悄然浮现。 《尔雅》中便有记载,“鰝,即为大虾。 ” 而山东海洋生物专著《记海错》更是生动地描述:“海中有虾,长尺许,打入小儿臂,渔者网得之,两两而合,日干或腌渍,货之谓对虾”。 这寥寥数语,仿佛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海风轻抚、鱼虾满仓的时代,让人不禁对古代的对虾捕捞和加工场景心生遐想。
青岛野生大对虾,如同青岛王哥庄的会场螃蟹一般,由于其出产量的稀少和紧俏,在现代社会中,已然近乎成为一个存在于民间传说中的神秘存在。 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曾经在历史上留下的璀璨光芒。 以青岛对虾为代表的中国对虾,与墨西哥棕虾、圭亚那白虾共同享有世界三大名虾的美誉,这无疑是对其品质和风味的高度认可。
或许有人会好奇,对虾之名究竟从何而来? 实际上,对虾并非是因为常常一雌一雄成对地相伴在一起而得名。 其个头较大,在过去的交易和食用习惯中,常常以 “对” 为单位进行计量,故而得名 “对虾”。 这一命名方式简洁而直接,也反映了对虾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描述海鲜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在乌庄头向宁国府进献的年货清单里,“海参五十斤、大对虾五十对” 这样的叙述清晰可见,这足以证明对虾按 “对” 来计量的传统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贵族阶层饮食文化之中。
从外观上看,对虾的头胸部较短,腹部则相对较长,全身覆盖着一节节薄而坚韧的半透明甲壳,宛如大自然精心打造的一件艺术品。 据说,有的对虾体型硕大,甚至如同小儿的手臂一般粗细,看上去威风凛凛,气势不凡。 也正因如此,在许多民间故事中,对虾常常被想象为威猛的龙宫卫兵,守护着神秘的海底世界,这无疑为对虾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奇幻的色彩。 宋代赵令畤在《侯鲭录》卷三中曾写道:“苗虾状蜈公而拥楯者曰虾公。 ” 由此可见,在古代,“虾公” 一词便是因为虾苗与蜈蚣形状相似而得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对虾的细致观察和独特认知。
在古代,虾并非像如今这般备受珍视,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食材存在。 过去,人们常将其称为开阳、金钩等,主要用途是用来吊汤,为其他菜肴增添鲜味。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那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大量大对虾头流入当时的青岛菜店。 据说,当时大对虾的身体部分全部出口到了日本,成为了天妇罗虾的主料。 而在国内,除了春节限量供应几条比表带宽不了多少的刀鱼外,靠海吃海的多数青岛人常年也难得见到荤腥。 因此,当人们可以敞开购买几分钱一斤的大虾头时,那种喜庆的氛围甚至比过年还要欢腾。 这些大虾头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却有着真材实料的虾脑,其真切感人的鲜味被民间的老饕们充分发掘,制成了虾头酱、虾头汤、打卤面、虾脑饺子等各种美味佳肴,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舌尖上难以忘怀的记忆。 明星黄晓明的妈妈在一次访谈中就提到过这个有趣的段落,说她当年怀着晓明的时候,为了补充营养,吃了不少大虾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片段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虾才能被称为青岛对虾呢? 原来,当年的小虾在渤海生长到十月份后,便开始集结外游出渤海湾,这一时期的虾被称为秋虾,此时中国渔民捕捞到的它们大约 12 个/斤。 当这些虾出了中国海区后,便会遭到日本渔民的捕捞。 而那些幸运的漏网之虾在第二年返回来产卵时,已经长成了约 2、3 个/斤的春虾,这时的虾才被正式称为 “大对虾”。 青岛对虾的价格也经历过起伏波动,在 1964 年左右,青岛大虾曾达到 38 元一斤,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令人咋舌的价格,甚至被官方当成了爱国宣传的材料。 要知道,当时工人的月工资都在这个数上下,两只虾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青岛对虾” 的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8 年,而大规模养殖则开端于 1979 年。 到了 1982 年,以中国对虾为代表的海水养殖第二次浪潮起源于青岛,这一浪潮使得中国在对虾养殖领域连续十几年创造了产量、出口量、育苗量三个世界第一的辉煌成就,为中国的渔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的餐饮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略显花哨的菜品中,大对虾成为了大席上的经典小吃,每只售价高达 50 元。 对照当时人们每个月不到 100 元的收入,吃一只大对虾的花费就如同现在吃一条野生大黄花鱼一般昂贵。 许多人对彼时对虾的品质至今仍记忆犹新,三只对虾打出的卤子,能让一锅汤变得浓稠而鲜艳,泛着金色的油脂,再加上绿色的春韭提味,那浓郁的鲜味和独特的口感可谓是非常惊艳,成为了那个时代美食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青岛对虾” 以其出肉率高、虾肉香酥绵软、回味绵长的特点而备受赞誉。 如今,随着渔业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虾已经不再是昔日那种珍稀昂贵的食材,而是成为了一种寻常的海鲜,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民间和酒店中,对虾被广泛用于制作大虾炒白菜、大虾打卤面等家常美食,这些菜品以其简单而美味的特点深受大众喜爱。 有些饭店更是别出心裁,将整只虾用于制作虾汤包和大虾蒸包,虾尾俏皮地甩在包子外面,看上去豪横又俏丽,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还为餐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视觉享受。 在众多海鲜鲁菜中,油焖大对虾和葱爆海参堪称颇具代表性的经典菜肴。 油焖大对虾在烹调手法上采用油焖与焖的二者叠加,使得肉质鲜厚的对虾更加入味,成品色泽油亮醇厚,仅仅是那浓郁的汤汁就足以让人食欲大增,能下一碗米饭,其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另一款葱爆海参。 而且,这种烹饪方式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以举一反三,适用于任何虾的油焖制作,为家庭厨房和餐饮行业提供了一种美味而实用的烹饪方法。
对虾,从古代的传说和文献记载中走来,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从一种相对普通的海洋生物逐渐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承载着无数人的美食记忆和文化情感,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