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小龙虾苗种早春投放密度要合理,小龙虾苗种捕捞注意事项
2025-04-17人已围观
小龙虾苗种早春投放密度要合理,小龙虾苗种捕捞注意事项
俗话说:春定全年收。小龙虾养殖产业中,科学投放与捕捞直接决定全年收益。尽管养殖户已完成秋冬季苗种营养强化、底质改良与水体解毒、藻类培育和水体肥效管理等关键培育流程,仍有超80%的养殖户因早春投苗操作不当导致重大损失(如2018年头茬苗种死亡率高达80%)。
---
合理放养密度规范
小龙虾生长至2厘米后即出现同类相残特性,密度控制上建议将每平方米15~25尾作为上限标准。具体需结合以下因素动态调整:
1. 养殖模式与产量目标
- 精养池塘:水源优质、设施完善、资金充足的高产型养殖场,可采取多批次高密度放苗策略(如单次投放3万~4万尾/亩)。
- 虾稻综合种养田:依赖自然繁育的稻田,建议一次性投放晚苗或分批收购野生苗(参考密度:环沟区域8000~10000尾/亩)。
- 混养模式:需统筹水体空间利用率、物种食性差异及环境干扰程度(如与鱼类混养时,密度需降低30%~40%)。
2. 苗种规格差异
国内主流育苗仍依赖虾稻田自然繁殖,早春投苗以小规格为主。空塘首次放苗建议选择100头/斤(约5克/尾)的苗种;老塘补苗需匹配现存规格(误差不超过10%)。
3. 环境与管理能力
- 水源与土壤:保水性强的池塘可适度提高密度(如增加10%~15%),同步加强饲料、水草与调水产品投入。
- 管理精细化:水质指标监测(氨氮<0.5mg/L,pH7.5~8.5)、藻菌平衡调控及精准投喂是提升成活率的核心。
---
苗种捕捞关键操作
科学捕捞是保障苗种质量的关键环节,需系统性执行以下步骤:
1. 水位调控
起捕前24小时将水位降至50厘米以下,避免地笼暴露,同时减少虾体应激。
2. 营养与免疫强化
- 饵料优化:起捕前7天投喂高蛋白饲料(粗蛋白≥35%),并添加β-葡聚糖等免疫增强剂(添加量0.3%~0.5%)。
- 水位渐变:每日降幅不超过5厘米,防止虾苗因压力集中蜕壳。
3. 水质预处理
- 消毒抑菌:提前5~7天使用二氧化氯(0.3ppm)或聚维酮碘(1ppm)全池泼洒。
- 底质改良:强氧化型底改剂(如过硫酸氢钾)降解底部硫化氢与亚硝酸盐(浓度分别控制在<0.1mg/L和<0.05mg/L)。
- 抗应激处理:放苗前24小时泼洒有机酸(5~8kg/亩)或硫代硫酸钠(3~5kg/亩)。
---
苗种运输与入塘要点
1. 运输规范
- 时效控制:优先选择2小时内短途运输,采用半干湿法(湿度70%~80%)与泡沫箱分层装运(单箱≤8kg,间隔填充伊乐藻)。
- 环境维护:长距离运输需每2小时淋水保湿,箱体温度维持在15~20℃(空调货车控温)。
2. 入塘管理
- 时机选择:晴天早晨或傍晚投放,避开正午高温与蜕壳高峰期(蜕壳期死亡率提升20%~30%)。
- 抗应激处理:使用“免疫增强剂+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混合液浸浴1分钟,显著提升成活率。
- 分散投放:苗筐放置于近岸1~2米浅水区,活力差的个体可通过筐体筛除(淘汰率≤15%)。
---
选苗核心指标
- 规格标准:80~150头/斤,剔除性早熟、黑苗、青苗及附肢缺损个体。
- 活力检测:体色鲜亮、反应敏捷(离水后弹跳次数≥3次/分钟)。
---
通过精准密度调控与标准化操作,可显著降低早春投苗损耗(案例:湖北潜江某基地通过分级放养与免疫强化,将成活率从60%提升至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