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大学生回乡创业遭遇群体性哄抢基层治理困局如何破解?
2025-04-20人已围观
【大学生回乡创业遭遇群体性哄抢 基层治理困局如何破解?】
■创业困境:两年损失超20万 执法缺位致乱象频发
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岩山镇,返乡大学生刘正轩的创业之路充满无奈。自2018年启动水产养殖项目以来,他每年9-11月捕捞季都要面对村民群体性哄抢,累计经济损失超过20万元。这种持续性侵扰已形成固定模式:村民最初以"捡拾小鱼田螺"为由进入虾塘,逐渐演变为公开抢夺养殖虾,最多时达百人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事件存在明显执法漏洞。2019年就有村民公开宣称"警察管不了",而实际情况显示,公安机关确实未能建立有效防控机制。直至今年事件升级,当地才首次对3名涉事村民采取行政拘留措施。
■多方说法:认知差异暴露基层治理矛盾
涉事桐叶村村民普遍否认哄抢指控,坚称仅捡拾散落鱼虾。有村民表示:"捞鱼时可能误捕个别虾苗,但绝无组织性抢夺"。这种认知差异折射出农村产权意识的薄弱,将养殖水域与传统公共水域混为一谈。
岩山镇政府工作人员证实,事件参与者数量尚存争议,但承认存在管理失位。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纠纷在基层常被定性为"民事纠纷",导致执法机关处置力度不足,客观上纵容了违法行为。
■创业现实:经济压力与信任危机并存
作为项目发起人,刘正轩承受着双重压力。养殖基地运营两年尚未盈利,销售收入仅够覆盖劳务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仍未回本。更严峻的是,群体性侵权事件已动摇合作伙伴信心,直接影响企业后续发展能力。
这种困境在返乡创业群体中颇具代表性。某农业大学2023年调研显示,农村创业项目遭遇侵权却未能获得有效司法救济的比例高达43%,其中涉土地、水域的种养殖业尤为突出。
■法治启示:刚性执法是基层治理关键
事件引发的舆论争议远超个案范畴。部分网民将之上升为"农民素质论",但更深层矛盾在于基层法治执行效能。正如某法律学者指出:"当违法成本低于维权成本时,群体性侵权必然反复发生"。
对比浙江安吉县处理类似案件的经验,其"快速响应+顶格处罚"模式使同类事件发生率下降78%。这印证了刚性执法对基层治理的决定性作用——只有让违法者付出实质性代价,才能真正树立法治权威。
■治理路径: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破解基层治理困局需系统性方案:
1. 执法层面:建立涉农侵权案件快速处置机制,对群体性事件实行首问责任制
2. 教育层面:开展"以案说法"进村活动,强化农村产权法律意识
3. 经济层面:设立返乡创业保障基金,建立侵权损失先行赔付制度
当前,洞口县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这场持续两年的侵权纠纷能否得到根本解决,将成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