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把研究成果化为碗里的饭、池里的虾! 硕士生陆地养虾火了(研究生去养殖场)
2025-01-31人已围观
把研究成果化为碗里的饭、池里的虾! 硕士生陆地养虾火了
"《硕士生陆地养虾: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舌尖美味与绿色产业》
在炎炎夏日的 7 月 10 日,上海持续被高温笼罩,然而在崇明岛上的一座别具一格的养虾基地内,却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尾尾南美白对虾正在室内养殖池里悠然自得地游动着,它们仿佛丝毫不受外界酷热的影响,尽情享受着这适宜的环境。
这座养虾基地与传统虾塘有着天壤之别,其养殖池位于工厂内部,池底配备着先进的加热设备,通过精准的调控,使得水温全年都能稳定保持在 28℃ - 30℃之间,为南美白对虾创造了近乎完美的生长条件。
陈伟,便是这个养虾基地团队中的一员。 “我本身是从农村出来的,一直想着要回到农村,实实在在地做点事。 ” 回忆往昔,4 年前,他从上海海洋大学毕业,怀揣着对养殖专业的热爱与对乡村的眷恋,3 年前毅然来到了崇明岛养虾基地,从此踏上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 “新” 农践行者的道路。 “既然学的是养殖专业,那我就希望能扎根大地,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起来,让它发扬光大。 ” 陈伟坚定地说道。
一、创新养殖成果初现,绿色优势凸显
经过陈伟所在团队的不懈耕耘与精心照料,2022 年 7 月,第一批南美白对虾顺利上市,这无疑是团队努力的结晶,也是他们技术可行性的有力证明。 这批南美白对虾有着诸多令人瞩目的优点,虾壳相较以往更薄,出肉率颇高,虾肉的肉质更是鲜甜可口,让品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养殖过程秉持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其耗水量仅仅是传统养殖方式的 1/10,这一数据着实让人惊叹。
就是这样一个由 10 人左右组成的养虾团队,默默扎根在上海郊区,他们凭借着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节能减排的崭新道路,为整个水产养殖行业带来了极具价值的新养殖解决方案,宛如在传统养殖领域中注入了一股清流,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发展方向。
二、突破传统养殖局限,探索科学养殖之路
传统虾塘大多是露天设置,简单地在乡间泥地上挖坑后注入水,养殖的品种也多为草虾和南美白对虾等常见种类。 养殖户们往往在投放虾苗后,便采取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只有在对产量有更高要求时,才会偶尔投喂些饵料、补充些水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增氧设备。 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基本是 “靠天吃饭”,极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者水质变化等情况,土塘养殖的产量便很难得到保障,整体产量并不理想。
而陈伟所在的基地处于淡水区域,他们另辟蹊径,采用独特的养殖用水调配方式。 通过将一定比例的淡水和盐卤调配成 “半咸水”,或者运用海水配方调配出人工海水,以此人工创造出适宜对虾生长的基本养殖条件。
三年来,这个团队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始终坚持以 “强排污、轻絮团、少换水、低能耗、高效益、绿色环保” 这 19 个字为核心,精心研发了一系列专业的装备以及科学的养殖生产工艺。 同时,他们巧妙地采用了 “生物水处理技术” 和 “人工湿地技术” 相结合的养殖技术路线,使得养殖用水能够在车间内部实现循环使用。 而且,部分排放的养殖尾水经过 “人工湿地技术” 的妥善处理后,还可以进行尾水回用,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真正做到了节水环保,让耗水量相较于传统的 “流水养殖模式” 大幅降低至 1/10。
三、“新” 农人的坚守与付出,铸就养殖成功基石
据记者深入了解,在这个团队中,除了陈伟之外,还有孙习武、庄保陆这两名核心成员,他们同样也是对水产养殖有着深厚感情的 “老” 农人。 孙习武于 2010 年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如今担任该项目的负责人,肩负着引领项目方向的重任。 庄保陆则早在 2008 年便毕业于水产与生命学院,主要负责该项目的装备研发以及工艺设计与优化工作,为整个养殖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在项目建立的初期阶段,孙习武便带领团队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调研工作,对国内主流的对虾养殖模式、技术以及各个养殖团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严谨的评估。 经过反复权衡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以 “强排污、轻絮团、少换水、低能耗、高效益、绿色环保” 为核心的技术路线,并以此为基础,投入大量精力研发出了一系列实用的装备和科学的养殖生产工艺。
这看似简单的 19 个字背后,实则蕴含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故事。 就拿实现 “强排污” 这一目标来说,庄保陆亲自扎根生产一线,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哪怕车间高温潮湿的恶劣环境令人不适,蚊虫叮咬后的痛痒难耐也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摸索与实践,他最终成功研发出了以气提推流装置与中央集排污装置为核心的养殖池系统。 这一系统有着显著的优势,它能够及时且有效地去除养殖水体中的粪便、残饵等颗粒物,同时还能将水体中的生物絮团浓度精准维持在仅够去除氨氮等对虾排泄污染物的水平。 而低浓度的生物絮团对于整个养殖系统而言意义重大,它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增氧所需的能耗,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生物承载能力,为对虾的健康生长营造了良好的水环境。
陈伟也始终秉持着自己独特的养殖理念 ——“如何才能育好苗,养好虾,换位思考很重要”。 南美白对虾一般在 150 - 180 天可达到育种阶段,为了全方位、深层次地认识和了解对虾的生长规律,陈伟从种虾养殖繁育、幼体育苗、小苗标粗、青年虾管理到大虾养殖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践与摸索。 无论处于哪一个生长阶段,他都坚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对虾考虑,尽力给它们创造出最优的生长环境。 因为他深知,每一个日常操作环节,每一次数据的细微波动,最终都会直接反馈到每一只对虾的生长状态上。
不仅如此,团队还极具前瞻性地建立了日常生产数据库和分析平台,这个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数据积累能力以及可视化分析能力,能够为养殖过程提供最优的养殖解决方案和标准流程,这对于养殖的规模化生产以及后续不断的迭代优化,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整个养殖过程更加科学、高效、可控。
四、强化源头管控,应对苗种病害难题
在整个对虾养殖过程中,稳定且健康的种苗是一切生产的基础,然而这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 对虾作为相对低等的生物,其自身免疫系统并不强大,抗病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感染病毒、致病菌或者寄生虫,便极易导致大面积的损耗,而且几乎很难采取有效的治疗等补救措施,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
陈伟所在的团队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就曾遭遇过苗种病害带来的严重挫折。 “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有苗种携带病毒进入了养殖系统,导致好几个批次养殖失败,生产系统不得不重启。 ” 陈伟无奈地回忆道。
为了彻底解决苗种病害这一难题,团队采取了一系列严格且科学的措施来强化源头管控。 他们积极与苗种大场建立起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苗种筛选环节严格把关,仔细甄别。 同时,对于外购的虾苗,在进场前要求必须经过苗场检测以及团队的自检,只有初步确认没有自带致病因子后,才允许进入下一步流程。
此外,团队还凭借自身的科研实力,研发并自建了隔离检疫系统和病害检测实验室。 外购虾苗进场后,要先在隔离检疫系统留观 5 - 7 天,期间会进行两次严格的检测分析,再次确认无病害后,方可进入苗种标粗养殖系统。 而在苗种标粗养殖阶段,还会再进行一次检测,只有确保完全无病害后,才能进入商品虾养殖阶段。 这样一套严谨的系统工艺模式,对于产业同行来说,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为整个行业在苗种病害防控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五、展望未来,推广技术助力农业发展
“我们现在的工业化养虾属于设施农业范畴,是典型的‘新农业’。 ” 陈伟满怀憧憬地说道。 展望未来,他心中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希望能够持续提升工艺水平,通过不断地优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案,将虾的养殖做到稳产、高产,让这一绿色高效的养殖模式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我想把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方案推广到活虾供应稀缺的内陆、北方地区,尤其是我的家乡贵州。 ” 陈伟的话语中透露出浓浓的家乡情怀以及对农业发展的使命感。
正如一位媒体人所评价的那样:“把学术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成为碗里的饭、池里的虾,是新农人的浪漫。 我们需要愿意回归一线的年轻人,也正因为有这些学有所成、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中国农业必将迸发出勃勃生机! ” 陈伟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农人的担当与责任,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农业创新发展的浪潮中,为中国农业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