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临海对虾助力渔民端稳金饭碗
2025-04-23人已围观
临海对虾助力渔民端稳金饭碗
『江海交汇处,沃土育珍馐』临海凭借227公里海岸线与1820平方公里海域,依托得天独厚的咸淡水交汇环境,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开启了对虾规模化养殖探索。历经三十年发展,全市已形成1.1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年产值突破5.5亿元大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博览会上,该市更斩获"中国白对虾之乡"国字号招牌,标志着这一产业正式跃升为继柑橘、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后的第五张农业金名片。
宏野公司: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2007年,水产专家黄元明在桃渚镇朱门坝启动555亩滩涂改造工程,创建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该企业通过三项核心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产业格局:
1. 设施突破:建成36个伞式温棚高位池,实现单位面积养殖密度提升300%,该模式后被省政府认证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 模式创新:研发分段式多茬养殖技术,使年养殖批次由单茬增至三茬,单产水平从1000公斤/亩跃升至4000公斤,亩产值达16万元
3. 种苗革命:2017年成功实现南美白对虾本土化育苗,日出苗量超1000万尾,2020年疫情期间保障了全国30%种苗供应
在生态养殖方面,企业建立四级水质净化系统:原水经沉淀去杂、砂滤反冲、紫外线杀菌、活性炭曝气等工序,最终养殖水体透明度达80厘米以上,完全达到直饮水标准。全程禁用抗生素的养殖记录,使其产品连续12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散户集群:特色养殖百花齐放
灵江北岸涌泉镇片区,因江水盐度0-3‰的独特环境,形成咸淡水对虾黄金养殖带。从业者周贤能在此打造的90亩混养基地,年产出对虾4.5万斤、青蟹8000斤,创造综合产值120万元。其采用的虾蟹共生模式,通过生物链互补减少饲料投放量20%,病害发生率下降35%。
在下游沙巷村,养殖户应先华开创的"对虾+锦鲤"混养体系更具特色。200亩水面年产对虾10万斤、观赏鱼3万尾,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该模式利用锦鲤清理残饵的特性,使饲料利用率提升18%,药品使用量减少42%。
沿海片区的桃渚镇洞港养殖基地,则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聚集200余户从业者。800亩标准化虾塘实行统一苗种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户均年收入达15.6万元,较散户独立经营增收67%。
行业监管:标准化建设筑牢根基
面对快速扩张的产业规模,临海市渔业部门实施三大规范化举措:
1. 组织建设:2012年成立水产养殖加工行业协会,覆盖10家企业、300余养殖户,实现技术共享与市场协同
2. 质量管控:建立从苗种到成虾的28项检测标准,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99.7%以上
3. 技术培训:联合宁波大学等高校开展"师傅带徒"实训,累计培育新型职业渔民1360人次,关键技术普及率达92%
在多方协同推动下,临海对虾产业已形成"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联动、散户集群"的三级发展架构。全市1000余户从业者中,年收入超20万元的比例从2015年的31%提升至2024年的79%,真正实现"养好一只虾,富裕千万家"的产业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