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逆境突围:皖西龙虾产业链的革新之路
2025-04-29人已围观
【逆境突围:皖西龙虾产业链的革新之路】
初夏将至,"嘬虾季"再度点燃消费热情。作为皖省核心水产基地,六安龙虾产业在疫情冲击后强势复苏。金安区吉宝冷链物流园内,日均数十万吨活虾经12道工序分拣,通过冷链干线发往全国198城,构建起"塘口直通餐桌"的鲜活供应链。
破局分散经营:打造产业聚合平台
面对传统养殖户单打独斗导致的定价混乱、品质波动等问题,市政府2019年启动"产业聚合工程"。占地540亩的泉水龙虾交易中心应运而生,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模式,系统性优化产销体系。
退役军人刘洋的转型颇具代表性。这位"85后"企业家依托无锡水产配送经验,将交易中心年交易额从2020年1.8亿提升至2021年2.3亿,单日峰值吞吐量突破12万公斤。配套建设的质量检测中心对每批龙虾实施38项指标筛查,使产品溢价率提升15%。
区域性集散网络同步完善,叶集洪集镇建成40亩综合交易中心,木厂镇形成2.8万亩稻虾共生示范区。2022年疫情期间,这些枢纽节点通过"闭环收购+通行证制度",累计外运龙虾4500吨,保障4000万元产值。
延伸价值链:从鲜活产品到预制美食
针对季节性销售瓶颈,产业开启"二次革命"。安徽盛河渔业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深加工基地,配置18℃暂存库与-35℃速冻库,实现"鲜活虾48小时变即食商品"的转化能力。
智能化生产线包含超声波清洗、蒸汽锁鲜等12道工序,可将小规格虾转化为预制菜原料。数据显示,深加工使产品附加值提升210%,虾尾出肉率稳定在33%以上。配套建成的虾壳处理线,每年可将1998吨废料转化为甲壳素原料。
疫情期间的创新模式凸显成效。2022年4月静态管理期间,企业采用"无人机巡塘+移动收虾车"方式,完成2200吨闭环交易,保障上海等疫区供应。这种"塘口直采"模式使物流损耗率从12%降至5%。
抗压升级:物流体系的韧性锻造
面对疫情导致的运力波动,产业构建起"三纵三横"应急物流网。通过与顺丰、京东共建12条省际专线,鲜活龙虾抵达长三角餐桌不超过8小时。但特殊时期成本骤增,上海方向单趟运费涨幅达250%,企业通过"拼车集运"将单位成本压缩18%。
品质管控体系同步强化。每辆冷链车配备温湿度记录仪,出现异常自动启动-25℃急冻程序。这套系统使远程运输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较传统方式降低9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带来显著民生效益。木厂镇桂花村村民沈显培的经历具有代表性:从外出务工月入3000元,转变为分拣工月薪6500元。目前全市小龙虾产业链创造就业岗位超6000个,人均年增收4.2万元。
【数据透视】
- 交易规模:六安占全省养殖量1/3,2023年综合种养面积达150.3万亩
- 加工能力:日处理原料100吨,年产虾仁1755吨、虾尾3286吨
- 物流时效:200城48小时达,损耗率≤3%
(本文基于皖西日报融媒体采访内容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