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白便,无力回天! 浅谈南美白对虾白便综合症(WFD)(南美白对虾白便是什么原因引起)
2025-01-07人已围观
对虾白便,无力回天! 浅谈南美白对虾白便综合症(WFD)
"《对虾白便综合症(WFD):深度剖析与综合防治策略》
在当今全球经济蓬勃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南美白对虾作为备受青睐的水产品,其市场需求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全球的对虾产量已然突破 500 万吨大关,这无疑彰显了对虾养殖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前景。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养殖户们纷纷提高养殖密度,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出,但也如同打开了 “潘多拉的魔盒”,引发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使得对虾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尤以 “对虾白便综合症(WFD)” 最为突出,给养殖户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一、什么是对虾白便综合症
所谓的 “对虾白便综合症(WFD)” 中的 “白便”,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是对虾正常消化后所产生的真正粪便。 它的形成源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致使对虾的肝胰腺和肠道上皮细胞遭受损伤,进而脱落。 这些脱落的细胞随着对虾的肠道蠕动被排出体外,最终漂浮于水面,呈现出条状的白色物质,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 “白便”。 通过图 1 可以清晰地看到,对虾肠道内充满了脱落的上皮细胞,这直观地展示了白便形成的微观过程,也揭示了对虾身体内部所遭受的病变。
二、引起对虾白便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方法
2.1 弧菌:隐藏在水中的 “病菌幽灵”
在对虾的养殖环境中,水环境的稳定性对于对虾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当水环境(包括温度、溶解氧、pH、氨氮等关键指标)发生突然变化时,就如同打破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使得水体中的有害菌获得了滋生的 “温床”,其中弧菌(如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氏弧菌等)更是趁机大量繁殖。 这些弧菌一旦大量存在于水体中,就会通过对虾的呼吸、摄食等途径侵入其体内,对虾的肝胰腺和肠道等重要器官发起 “攻击”,导致上皮细胞受损脱落,从而引发白便问题。
防治建议:养殖户应建立定期检测的机制,密切关注水体和对虾体内的弧菌数量变化。 一旦检测到弧菌数量超标,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精油类产品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例如其独特的成分能够破坏弧菌的细胞膜结构,抑制其生长繁殖。 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可按照规定的剂量和频率使用精油类产品进行预防。 而在遇到极端天气时,由于水体环境更加不稳定,弧菌滋生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此时应果断增加精油类产品的使用频率和用量,以强化对弧菌的防控力度,为对虾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
2.2 肝肠孢子虫(EHP):微小却致命的 “寄生虫恶魔”
肝肠孢子虫(EHP)是一种寄生在对虾细胞内的病原体,其成熟孢子的大小在(1.1±0.2)~(0.6 - 0.7±0.1)微米之间,极其微小,肉眼难以察觉,但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它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途径。 水平传播是指健康的对虾在摄食过程中,不慎食用了含有孢子虫的对虾或其他受污染的物质,从而被传染上这种寄生虫;垂直传播则是指带有病原的亲虾将孢子虫传染给虾苗,使得虾苗在孵化之初就携带了这种潜在的健康隐患。 当对虾受到氨氮、溶解氧、各种毒素(尤其是倒藻引起的藻毒素和细菌毒素)等不良因素的刺激时,会产生应激反应,而这种应激状态会进一步促使肝肠孢子虫在对虾体内扩散,加重对虾的病情。
对虾感染肝肠孢子虫后,会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症状。 例如,对虾个体之间的大小差别明显增大,出现干吃不长、生长缓慢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饲料系数的大幅升高,增加了养殖成本。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养殖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谨慎权衡是否继续养殖或选择排塘,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防治建议:在对虾养殖的源头把控上,首先要对所购买的苗种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虾苗不携带肝肠孢子虫,这是预防该病害的关键第一步。 其次,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池塘中出现肝肠孢子虫的迹象,要立即对池塘和水体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同时,配合使用一些精油类产品,如桉树精油,其具有驱虫、抗菌等多种功效,能够有效地抑制肝肠孢子虫的生长和扩散,防止病害的大范围蔓延,为对虾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通过图 2 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肝肠孢子虫的生活史和传染路径,这有助于养殖户更加深入地认识这种病原体,从而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治策略。
2.3 池塘的水质:对虾生存的 “生命之源”
池塘的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对虾的生存与健康,确保主要的水化指标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养殖成功的基础。 氨氮和亚硝酸盐作为水体中的重要化学物质,其浓度过高会对对虾的鳃部、肝胰腺等器官造成严重的毒害作用,影响对虾的呼吸和代谢功能。 建议将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均控制在小于 0.5mg/L 的水平,当然,根据不同的养殖方式(如土塘养殖、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等),这一指标可略作浮动,但必须保持在对虾能够耐受的范围内。 同时,养殖户要时刻留意对虾的摄食和活动情况,这是判断水质是否适宜对虾生存的直观指标。 如果对虾出现摄食减少、活动迟缓或异常活跃等情况,可能是水质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调整。
pH 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指标,适宜的 pH 值能够维持水体的酸碱平衡,保证对虾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正常进行。 一般来说,pH 值应保持在 7.5 - 8.5 之间,且日变化量要控制在 0.5 以内,否则容易引起对虾的应激反应,使其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pH 值是许多养殖户经常忽略的问题,为了获得准确的 pH 值数据,建议在晴天下午的 3 - 4 点进行测量,因为此时是一天中 pH 值最高的时间段,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水体的酸碱状况,为水质的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
2.4 饲料的品质与管理:对虾成长的 “营养根基”
近年来,随着饲料原料价格的持续飙升,众多饲料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采用更多的植物性蛋白源替代动物性蛋白源。 然而,相关研究(如《Biliary Bile Salts Reduction in Red Sea Bream Fed with Soybean Meal Diet》)表明,当饲料中的植物蛋白源含量超过一定比例时,会对水生动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以海鲷为例,过高的植物蛋白源会导致其胆汁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同时降低饲料利用率。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 在一些高位池养殖案例中,养殖密度达到 200 个 / 平方米,饲料蛋白含量为 34%,在养殖后期频繁出现白便综合症,使得对虾生长缓慢,饵料系数显著升高,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对虾死亡。 而当在饲料中添加了胆汁酸和杜仲提取物后,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没有出现白便问题,同时饲料系数也有所降低,提高了养殖效益。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饲料的品质和管理对于对虾健康的重要性。 在选择饲料时,养殖户不能仅仅关注价格因素,更要注重饲料的营养成分和质量稳定性。 优质的饲料应具备营养均衡、易消化吸收、无毒素污染等特点,能够满足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同时不会对对虾的肝胰腺和肠道造成过大的负担。 此外,在饲料的投喂过程中,要根据对虾的实际生长情况、天气变化、水质状况等因素,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频率,避免过度投喂或投喂不足,确保对虾能够获得适量且优质的营养,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通过图 3 展示的印度尼西亚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情况,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饲料品质和管理对对虾养殖效益的影响,从而为我们的养殖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由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属于开关式循环系统,难以像工厂化养殖那样进行精准的环境管控,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病原的感染。 针对白便综合症(WFD)频繁发生的现状,我们必须秉持 “预防大于治疗” 的理念,将防控工作的重点放在日常的养殖管理和对虾的保健上。 通过加强水质管理、严格控制病原体传播、优化饲料品质和投喂策略等综合措施,提高对虾的普遍健康水平,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减少白便综合症等问题的发生,实现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