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1207万尾鱼虾类苗落户深海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开展增殖放流(阳江华电电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2025-01-10人已围观
1207万尾鱼虾类苗落户深海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开展增殖放流
"《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增殖放流,为海洋生态注入新活力》
在浩瀚无垠的海洋生态画卷中,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共同编织起了生物多样性的绚丽篇章。 4 月 22 日,这个被全世界共同瞩目的世界地球日,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现场成为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生命接力赛的起点。 在这里,一场广东同类海上风电年内的首次增殖放流活动盛大举行,在地方海洋渔政主管部门严谨的监督与公证之下,1207 万尾鱼虾类苗欢快地 “跃入” 深海的怀抱,开启了它们在自然海域中的全新旅程。
这些即将奔赴海洋的 “小生命们”,在放流之前经历了一段精心呵护与悉心培育的时光。 黑鲷、黄鳍鲷、断斑石鲈鱼、斑节对虾等 1207 万尾鱼虾类苗在鱼类增殖站中享受着专业人员的精心照料。 专业团队如同严谨的科学家,严格控制着各项指标,从水质的酸碱度到水温的细微变化,从饲料的精准投喂到养殖空间的合理规划,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为了让这些鱼苗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鱼类增殖站提前一个月便开启了野化驯养的进程,模拟自然海域中的水流、光照以及食物分布等条件,让鱼苗们逐渐熟悉野外生存的技巧。 放流前一周,工作人员又有条不紊地进行拉网训练,通过这种方式,让鱼苗们提前适应被围捕的压力,锻炼它们的应激反应能力,以便在未来面对自然界中的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 而在放流前三天,停食训练也同步展开,这一举措旨在清空鱼苗的肠胃,减少放流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能让它们在进入海洋后,更快地主动觅食,融入自然界的食物链之中。
随着放流时刻的到来,现场响起了 “哗啦啦” 的清脆响声,那是生命跃动的乐章。 黑鲷、黄鳍鲷、断斑石鲈鱼、斑节对虾等鱼虾类苗种,如同活力四射的精灵,活蹦乱跳地跃入南海海域。 它们的身影在阳光下闪烁,为这片广袤的水域注入了 “新鲜血液”,成为了海洋生态修复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星。 每一条鱼苗、每一只虾苗,都承载着恢复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渔业资源繁荣的使命,它们将在这片深邃的海洋中繁衍生息,与其他海洋生物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海洋生态系统。
据悉,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在我国海上风电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同期国内离岸最远、220 千伏送出海缆最长的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 自该项目投产以来,华电阳江公司便将落实注重节能低碳环保、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重点工作来全力推进。 截至目前,其已累计放流超 8200 万尾鱼虾类苗用于生态修复,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华电人对海洋生态的深深敬畏与不懈努力。 不仅如此,该项目在能源生产领域也成绩斐然,已累计发出绿色清洁电能 25.47 亿千瓦时,这相当于为地球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208 万吨、烟尘 79.75 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坚实的力量。 在风场的日常观测中,人们惊喜地发现,“海鸥成群相送、海豚不时跃出水面……” 这样美好的景象越来越常见。 这得益于风场内严格禁止大规模拖网捕捞的保护措施,以及风电桩基形成的 “人工鱼礁” 效应,使得海洋生物的品种和数量相较于前些年有了显著的增加,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切实的改善。
为了确保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华电阳江青洲三项目还积极与暨南大学环境保护研究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定期开展环境跟踪监测。 他们运用先进的标记法,如同为每一个放流的生命贴上了独特的 “身份证”,以便在后续的监测中准确追踪它们的生长与迁徙轨迹。 同时,通过对比特定海域的捕捞数据等手段,对青洲三所处海域的海水 pH 值、鱼群种类多样化、增殖放流存活率等情况进行全面、精准的对标分析。 这些详尽的数据将为后续推进青洲岛风电融合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风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依据,指引着华电阳江公司在海洋生态修复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华电广东公司副总工程师,阳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纪云松满怀信心地表示,阳江公司将持之以恒地深化与农业农村局、暨南大学等政企校的合作力度,充分挖掘阳江市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与丰富的资源优势。 以 “智慧 + 绿电 + 生态” 融合发展模式作为创新的切入点,深入研究探索 “海上风电 + 海洋牧场”“海上风电 + 海洋文旅” 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这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华电阳江公司致力于为推动绿美阳江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出强大的华电力量,让阳江的海洋生态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责编:刘晓丹
校对:张苑
二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