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超详细南美白对虾病毒疾病全解及预防方案,养殖老手都说好(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

2025-02-03人已围观

超详细南美白对虾病毒疾病全解及预防方案,养殖老手都说好

"《南美白对虾病毒疾病深度剖析与全面预防攻略》

在水产养殖领域,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其面临的病毒疾病威胁却如影随形,严重影响着养殖效益和产业发展。 了解这些病毒疾病的特性、种类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每一位养殖从业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一、对虾病毒:隐匿的 “杀手”

病毒,作为一种极其微小的病原体,相较于细菌而言更加难以捉摸,只有借助显微镜这一微观世界的 “眼睛”,才能窥见其真面目。 它宛如一位狡猾的 “寄生者”,专门寄生于活细胞之中,一旦南美白对虾不幸感染病毒病,其毒性便会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来,死亡率急剧攀升。 令人棘手的是,目前市面上针对对虾病毒病的有效治疗药品少之又少,治愈难度极大,这也使得预防工作成为了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病毒病特点:多面的威胁

感染性强

南美白对虾作为低等生物,其免疫系统相对简单,缺乏强大的抵御能力,这使得它们在面对病毒入侵时显得格外脆弱。

在对虾蜕壳这一关键时期,软壳虾的抵抗力降至谷底,此时病毒极易乘虚而入,完成感染过程。

对虾通过鳃部进行呼吸,与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而水中往往潜藏着各种病毒,这也为病毒的感染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当对虾摄食死藻残饵时,病毒便有可能随着食物一同进入其体内,从而引发感染。

发病快

一旦病毒在对虾体内站稳脚跟,发病速度便如同疾风骤雨一般。 病毒会通过血液迅速传输至全身,导致疾病快速发展。 从最初的发病迹象到最终的死亡,往往只需要短短 3 到 4 天的时间。 更为严峻的是,发病后的死亡率常常高达 80% 以上,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全军覆没的惨痛局面,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环境恶化导致

环境因素在病毒病的爆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当水温出现突然的上升或下降,超出对虾适宜的生存范围时,其生理机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摄食减少,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从而为病毒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氨氮过低、亚硝酸偏高以及 pH 值不正常等水质问题,也会使对虾的生存环境恶化,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

破坏大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病毒病和细菌病常常狼狈为奸,同时侵袭对虾。 很多时候,先是细菌病削弱了对虾的免疫力,为病毒病的爆发打开了 “大门”,最终导致大量对虾死亡,对养殖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难治疗

由于病毒寄生于对虾的活体细胞内,若要彻底杀灭病毒,就不得不损伤其所在的细胞,这无疑会对对虾本身造成严重的伤害。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养殖户只能通过提高对虾的自身免疫力来控制病毒病的发展,而这也成为了目前应对病毒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对虾病毒病有哪些:多样的 “敌人”

目前,常见的对虾病毒种类繁多,它们都必须依靠感染宿主,进入活细胞体内,并借助宿主的代谢系统来复制核酸和蛋白质等关键组分,进而完成装配繁殖的过程,对南美白对虾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常见的对虾病毒病包括:

WSSV 白斑综合征:由白斑病毒引发,感染后的对虾通常会出现停食、行动迟缓、体弱无力、弹跳困难等症状,常常漫游于水面或伏在池边、池底不动,最终迅速死亡。 在发病早期,对虾头壳上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斑点,此时肠胃中仍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 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连成片状,严重时全身布满白斑,部分虾还会出现空肠空胃的情况,头胸甲也变得容易剥离。 病虾的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淡且伴有糜烂现象。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白斑病毒病一旦爆发,往往在 3 - 5 天内就会造成大量对虾死亡,最多一周就可能导致整个池塘的对虾全军覆没。 因此,加强预防措施是应对该病毒病的关键,如定期进行消毒、改底、调水和增氧等操作,切断病源和感染途径,同时注重内服保健,增强对虾的体质。 肝胰腺作为对虾重要的免疫防御器官,保护肝胰腺、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预防白斑病不可或缺的环节。 此外,肠道也具有吸收营养与防御疾病的双重功能,因此保肝护肠双管齐下,能够为对虾的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IHHNV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其病毒粒子微小,大小仅为 22nm,是无囊膜二十面体,线性单链 DNA,长度约为 3.9kb,包含 3 个开放阅读框,隶属于细小病毒科、短浓核症病毒属,最新分类体系将其划归无脊椎对虾浓核病毒属。 该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引发的疾病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须向其申报的甲壳类重要疾病。 绝大多数对虾品种都容易感染 IHHNV,包括凡纳滨对虾、细角滨对虾、西方滨对虾、斑节对虾、短沟对虾、加州美对虾、南方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宽沟对虾、中国明对虾等,部分虾种如白滨对虾、褐美对虾、桃红美对虾可通过人工感染。 此外,野生的阿根廷虾、淡水的罗氏沼虾也可能自然感染该病毒。 目前,针对 IHHNV 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唯一的预防方法就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来降低感染几率,具体包括严格把控活饵质量、确保所购苗种无病原、对水源进行彻底消毒以及增强苗种免疫力等。 例如,泼洒 “纳维素” 和 “生力泰”,其中 “生力泰” 的中药特性对细菌、病毒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纳维素” 的多维成分可显著提高幼体抗病力和免疫力。

TSV 桃拉病毒病:主要发生于对虾脱壳期间,发病初期,病虾有爆料习惯,在出现死虾的情况下仍吃食凶猛,但边吃边死,当死虾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摄食速度会逐渐减慢。 病虾会慢游于水体表层,其步足和游泳足有红色素沉积,整个虾身乃至肌肉组织都呈现红色,鳃、肠胃均发红,肝胰脏肿大,外观呈暗红色、土黄色,剥开后为乳红色、乳白色绵状组织,无红色水液流出。 镜检头壳和肝胰脏,可发现头壳有条形连接果状斑,呈葡萄粒状;肝胰脏脂肪液水解,看不到完整的脂肪球。 病毒主要寄生于对虾表皮的上皮细胞(附肢、鳃、胃、食道、后肠)以及结缔组织的细胞质中,以增生的方式感染。 一般感染后不一定立即发病,当外界环境因子发生变化刺激后,对虾首先会出现空肠空胃,随后肝胰脏坏死,导致整个免疫系统瘫痪,发病速度快,感染力度大。 预防措施包括放苗前彻底晒塘、清塘;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良好且稳定,定期泼洒浓缩鑫卫士、鑫 EM 菌种、芽孢菌种、噬菌蛭弧菌、超浓缩小球藻等生物制剂,以改良虾池水环境;定期内服黄芪多糖、壳聚糖、葡聚糖等多种免疫多糖,从外部补充免疫多糖来提高对虾的免疫体系;注重对虾肝胰脏的养护,提高其免疫力,因为肝胰脏养护得当,其解毒、排毒、产生免疫机制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从而从机体本身提高对虾的肝胰脏免疫力;同时,做好水环境调控工作,确保水调得好,藻类净化能力强,水体底质污染少,各种理化指标正常,这样就能减少诱发疾病的因素。

YHV 黄头病毒病:由黄头病毒引起,属单链 RNA,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 150 - 200nm x 40 - 50nm,完整的病毒粒子横切显示电子密度高的核衣壳,直径 20 - 30nm,被三层囊膜所包围,病毒粒子存在于病虾的细胞质中,通过宿主细胞的细胞膜出芽而释放出来。 该病毒主要流行于印度、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病虾发病初期摄食量增加,随后突然停止吃食,在 2 - 4 天内会出现临床症状并死亡。 许多濒临死亡的虾会聚集在池塘角落的水面附近,其头胸甲因里面的肝胰腺发黄而变成黄色,对虾体色发白,鳃呈棕色或白色,濒临死亡的虾其外胚层和中胚层发源的器官会出现全身性的坏死,并形成强嗜碱性细胞质包含体。 目前,对于黄头病毒病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措施,如对养殖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掌握流行病学情况;培育和引进抗病品种,切断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等。 一旦发现患病虾,必须立即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工具、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此外,还可根据水域和流域情况及自然屏障进行划区管理,实施区域管理措施。 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或化学物质能够有效控制这种病毒,只有通过良好的管理和正确的操作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IMNV 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感染该病毒的病虾多在池塘上层水(距离水面 5 - 10cm)游水,身体微红,活力较差,且空肠空胃。 感染病毒但未发病的虾则表现为生长缓慢。 从现有调查结果来看,该病主要在福建、粤东地区流行,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的 10 - 11 月及次年的 2 - 3 月,水温在 22 - 28℃时多发,最适发病水温为 24℃左右,当水温超过 28℃时,感染的南美白对虾不再发病,但会成为带毒虾,生长缓慢。 发病规格多为养殖 60 天左右,80 - 120 头 / 斤的虾易发病,目前主要发生在福建的东山、诏安、漳浦以及汕头、汕尾的高位池和硬池。 针对该病的防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设置蓄水池,养殖用水需经过蓄水池消毒处理后,再经过砂滤处理方可使用;由于检测发现丰年虫携带病毒,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不投喂或减少丰年虫等活饵的使用,建议换用营养丰富的饲料;该病传染性极强,一旦发病,要避免发病池和未发病池水源接触,同时防止池塘工具未经消毒交叉使用;加强对亲虾、虾苗的病毒检测,杜绝从苗种带入病毒;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测,一旦发现病毒,及时进行处理;发病后要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加重死亡,减少刺激性药物的使用,定期调水改底,稳定水质,防止水变和缺氧。

SHIV 虹彩病毒:由中科院黄海研究所科研人员于 2014 年在浙江严重死亡的南美白对虾上发现,该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但不属于已建立的五个属。 感染 SHIV 的虾造血组织、鳃丝、肝胰腺、附肢和肌肉的血细胞中会出现嗜碱性包涵体和核固缩现象。 发病虾趴在硬池四周的边上,身体发红、肝胰腺萎缩、空肠空胃。 目前,对于 SHIV 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提醒养殖户加强对亲虾、虾苗的检测,防止 SHIV 从苗种携带传播;加强对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检测,一旦发现有 SHIV 感染,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HPV 肝胰腺细小病:病虾外观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通常表现为厌食、行动不活泼、生长缓慢,鳃和体表有附着的共栖生物,偶尔腹部肌肉变白,易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严重感染时,肝胰脏微白色,萎缩。 肝胰管的上皮细胞核肥大,核内有大而显著的包涵体,包涵体嗜碱性,近圆形或椭圆形,核仁被包涵体挤到一边。 一般可通过将肝胰脏图片用孔雀绿染色,或组织切片后用苏木精曙红染色,再镜检其受感染细胞的病变及核内包涵体来确诊。 该病毒已在中国明对虾、墨吉对虾、印度对虾等虾类养殖中发生,主要感染危害幼虾,并引起死亡。 防控措施应综合考虑病原、宿主和环境等方面,放苗前应对虾苗进行特定病原检测;加强投喂优质饲料,提高对虾自身免疫力;合理调控水质,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四、对虾常见病毒病的预防方法:构建坚固防线

WSSV 白斑综合征预防

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改底、调水和增氧等操作,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减少病毒滋生和传播的机会。 例如,每周可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投放改底产品改善池塘底部环境,通过换水、添加微生物制剂等方式调节水质,确保水中溶氧量充足。

增强对虾体质:注重内服保健,投喂富含营养物质和免疫增强剂的饲料,如添加维生素 C、E、β- 葡聚糖等成分的饲料,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同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对虾因生存空间拥挤而导致应激反应,影响免疫力。

保肝护肠:肝胰腺和肠道是对虾健康的重要保障。 可定期投喂保肝护肠的产品,如胆汁酸、益生菌等,促进肝胰腺的正常代谢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维持对虾体内的微生态平衡,提高对虾的整体健康水平。

IHHNV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预防

严格把控源头:在选购苗种时,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所购苗种无 IHHNV 病原。 对引进的苗种进行严格的检测,避免将病毒带入养殖池塘。

活饵管理:严格把控活饵质量,避免使用携带病毒的活饵。 如对丰年虫等活饵进行病毒检测,或采用经过消毒处理的人工饲料替代活饵,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水源处理:养殖用水要经过彻底的消毒处理,可采用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等方法,杀灭水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同时,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对虾生长的要求。

增强苗种免疫力:在苗种培育阶段,可通过添加免疫增强剂,如 “纳维素”“生力泰” 等,提高苗种的抗病能力。 在养殖过程中,也可定期泼洒这些免疫增强剂,增强对虾的免疫力,降低感染 IHHNV 的几率。

TSV 桃拉病毒病预防

池塘预处理:放苗前彻底晒塘、清塘,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杂物和病原体,为对虾提供一个清洁的生长环境。 可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剂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潜在的病毒和细菌。

水质调控: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的良好和稳定至关重要。 定期泼洒浓缩鑫卫士、鑫 EM 菌种、芽孢菌种、噬菌蛭弧菌、超浓缩小球藻等生物制剂,调节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藻类生长,净化水质,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同时,注意控制水温、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避免水质波动过大对对虾造成应激。

免疫增强:定期内服黄芪多糖、壳聚糖、葡聚糖等多种免疫多糖,从外部补充免疫物质,激活对虾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免疫能力。 此外,加强对虾肝胰脏的养护,投喂优质饲料,避免投喂变质、污染的饲料,减少对肝胰脏的损伤,保证其正常的解毒、排毒和免疫功能。

水环境综合管理:做好水环境调控工作,不仅仅是控制水质指标,还包括合理布局池塘的增氧设备、水草种植等。 确保水体有足够的溶氧量,水草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为对虾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减少疾病发生的诱因。

YHV 黄头病毒病预防

防疫管理:对养殖场实施严格的防疫条件审核和苗种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养殖过程符合卫生标准。 加强疫病监测,定期采集对虾样本进行检测,及时掌握病毒的流行情况和感染动态。

切断传染源:培育和引进抗病品种,从源头上降低对虾感染 YHV 的风险。 加强对养殖区域的隔离措施,防止外来病原体的传入。 避免使用来自疫区的苗种、饲料和水源,切断传染源。

饲养管理优化:合理投喂饲料,根据对虾的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制定科学的投喂计划,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虾,防止疾病的传播扩散。 同时,注意保持养殖环境的安静和稳定,减少对虾的应激反应。

IMNV 偷死野田村病毒病预防

水源管理:设置蓄水池,对养殖用水进行预处理。 先将水引入蓄水池,进行消毒处理,如使用二氧化氯、漂白粉等消毒剂杀灭水中的病毒和细菌,然后经过砂滤处理,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浮游生物,确保养殖用水的清洁和安全。

活饵控制:鉴于丰年虫携带病毒的情况,在养殖过程中尽量不投喂或减少丰年虫等活饵的使用。 选择营养丰富、质量可靠的人工配合饲料,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同时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隔离防控:一旦发现有池塘发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发病池和未发病池之间的水源接触。 对池塘"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