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12步教你学会工厂化养虾——进P5航空虾苗标粗或淡化的操作技(工厂化淡水养虾失败原因)
2025-03-06人已围观
12步教你学会工厂化养虾——进P5航空虾苗标粗或淡化的操作技
"《工厂化养虾实战指南:进 P5 航空虾苗标粗或淡化的精准操作技术》
在工厂化养虾的征程中,进 P5 航空虾苗标粗或淡化的操作技术是奠定养殖成功的基石,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科学与实践的智慧结晶,关乎着虾苗的生长发育、成活率以及整个养殖周期的效益产出。
一、放 P5 虾苗进行标粗淡化的操作
(一)标粗淡化技术要点
充足的曝气功率保障:
在标粗淡化过程中,务必保证充足的曝气功率,至少达到 20 - 30 瓦 / 平方米,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开足功率,使气量越大越好。 这是因为强大的曝气不仅有助于氨氮和亚盐的有效控制,还能显著增强虾苗的活力。 为了实现均匀曝气,应在底部尽量均匀分布气石或纳米管,让每一处虾苗都能沐浴在充足的溶氧环境中。 此时,不要仅仅依赖溶氧检测数据,因为实际情况中,充足的气量对于虾苗的生长环境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虾苗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虾苗适应期与营养供给:
虾苗入池后,需给予其 3 天左右的适应时间,待其稳定后再进入淡化操作流程。 在进苗 3 小时后,应及时投喂饲料,初期可选用虾片,若条件允许,使用丰年虫能够进一步加强虾苗的营养供给,为其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养分,助力虾苗在新环境中快速适应并开启健康生长之旅。
调水产品的精细使用:
所有用于调水的产品,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泡水过滤处理,坚决杜绝残渣进入池中。 这是因为任何微小的残渣都可能对虾苗的生存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如影响水质的清洁度、引发病菌滋生等,通过严格的过滤操作,能够确保虾苗生活在一个纯净、稳定的水质环境中,减少外界因素对其生长的干扰。
优质水源的储备与管理:
在标苗期间,要保证蓄水池中随时有充足的消毒和除余氯后的澄清水源,以供淡化和换水之需。 由于露天的蓄水池可能会因暴雨等天气因素导致水质浑浊,所以,最好能提前准备一个室内储水池,作为稳定、清洁水源的可靠保障。 这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为虾苗提供持续、优质的水源,满足其生长过程中的用水需求,维持水质的稳定和适宜性。
适宜水温的调控:
虾苗入池后,如有条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将水温慢慢提高到 28℃左右。 适宜的水温对于虾苗的成活率、活力和摄食状态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在水温较低时,虾苗的新陈代谢减缓,摄食积极性降低,生长速度也会受到抑制;而当水温升高到 28℃左右时,虾苗的生理机能被充分激活,摄食量增加,活力充沛,能够更加积极地摄取营养,快速生长,从而提高养殖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精准喂料与水质维护:
及时观察虾苗的吃料情况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可通过观察虾苗的肠道饱满程度以及水面泡沫等情况,来精准调整喂料量。 防止残饵过多在池中积累,因为残饵的腐败分解会消耗大量氧气,产生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等,从而污染水质,对虾苗的健康构成威胁。 通过合理的喂料控制,既能满足虾苗的营养需求,又能维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为虾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强化集污排污操作与管理:
集污排污操作对于虾苗的生长环境维护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排污工作。 当然,通过合理的控料措施,以及曝气和菌剂的科学使用,能够有效减少池中污物的产生。 在排污操作过程中,要尽力减少虾苗的损失,确保虾苗的安全和健康。
关于集污排污的具体操作方法:
拔管法:
对于有条件的养殖池,在排污前应加大曝气量,利用池壁四周布置的纳米管向中间推水的作用,将污物集中到锅底处。 锅底处设有 40 目筛网隔开排污口,在池外拔管时,务必注意不要全拔管,只需拔出一条缝隙,使污水呈涓涓细流排出即可。 这样可以避免因水压过高,导致虾苗透过筛网逃出。 排污时间控制在 5 - 10 分钟,同时,可用抄网罩住拔管出水口,由于水流极小且排污时间较长,可通过观察抄网中是否有虾苗以及虾苗的数量,来进一步调整水流量,确保排污过程中虾苗的损失最小化。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排污法每次只能排出中间一小块污物,因此,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多次操作,以保证池内的清洁度。
淡化进水的同时排污方法:
如果拔管的高度正好与室内液面持平,可以采用较小的水流进水(或使用小功率如 300 瓦的抽水泵抽水),这样在进水的同时,拔管口上边会自然溢水,形成极小的水压差,不易排出虾苗。 此时,进水时间即为排污时间,这种排污方式同样每次只能排出中间一小块污物,所以也需要多次操作,以达到较好的排污效果,维持池内水质的稳定和清洁。
推水排污:
对于安装了文丘里管推水装置的养殖池,在虾苗入池第 6 天,当虾苗能够承受激烈旋涡时,可以开始每天定期开启推水,形成旋涡水流,边开文丘里管推水,边按照上述方法小心拔管排污(严格控制好出水量要小)或是利用拔管溢流口自然排污。 通过文丘里推水形成的旋涡水流,将污物压向排污口,实现边推水边排污的高效模式。 排污时间建议在 10 分钟以上(或淡化时进水时间即为排污时间),这种方式能够更加彻底地清理池中污物,为虾苗提供一个更为清洁的生长环境。
虹吸法排污(最彻底的方法):
对于标苗池规模较小且没有锅形底的情况,可以采用虹吸的方法进行排污。 使用 50mm 软管,一头用 40 - 80 目网套住,先将软管全部浸满水,然后掐住一头放池外,利用虹吸原理进行排污。 操作人员可人工控制有筛网的一头,在池底像扫地般吸取污物,为了操作方便,可用长柄用绳子捆住管子,在池外慢慢扫底。 这种排污法相对较为彻底,能够有效地清理池底的各种污物,为虾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有助于虾苗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二、进苗前的关键准备步骤
(一)加抗应激产品和络合重金属
在进苗 5 小时之前,使用 EDTA 二钠 5 - 10 克 / 立方米对养殖池进行泼洒,其目的是络合重金属。 重金属离子在水中的存在可能会对虾苗的生理机能造成损害,如影响虾苗的呼吸、神经系统功能等,通过 EDTA 二钠的络合作用,能够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害的络合物,降低其对虾苗的毒性,为虾苗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 此外,如有条件,在进苗之前,还可以临时泼洒一些红糖 + 维生素 C 等防应激产品。 虾苗在运输过程中,会经历环境的变化和应激,这些防应激产品能够帮助虾苗缓解应激反应,增强其免疫力和适应能力,使其在进入养殖池后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减少应激导致的疾病发生风险,提高成活率。
(二)进苗前平衡水温
一般要求养殖池水温与虾苗场水温差不超过 3℃,因为过大的温差可能会使虾苗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其成活率和健康状况。 航运到内地的虾苗箱子通常会加冰,经过 8 - 12 小时到场后,水温一般在 21 - 22℃,所以,为了达到最佳的放苗条件,建议将养殖池水温控制在 24℃左右。 如果温差相差太大,需要进行漂袋半小时的平衡水温处理。 具体操作方法为:让虾苗袋漂在水面平衡半小时以上,然后仔细操作,解开袋子,缓慢让进一半池水与袋子内的水混合,再缓慢放苗出袋,通过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让虾苗能够平稳地适应养殖池的水温环境,减少因温差导致的应激和死亡风险,为虾苗的初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试水试苗
试水试苗是放苗前的重要环节,重点关注 “水温 - PH - 盐度 - 总碱度” 以及其他各项指标。 取 50 尾虾苗,放在盛有养殖池水的洁白容器内试养至脱一次壳,如死亡率不超过 10%,说明养殖池水体理化指标和育苗池基本相符,可以放苗。 然而,实际上在内地,由于距离苗场较远,时间往往来不及进行规范的试苗操作,这种情况下放苗就存在一定的风险,类似于 “赌” 的性质。 但即便如此,养殖户也应尽量在前期做好各项水质指标的检测和调整工作,尽可能降低放苗风险,提高养殖成功率。
(四)放苗和密度控制
放苗时间与运输规划:
内地养殖户需要精确算好拿苗时间,并做好养殖池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虾苗到场时养殖池水质、水温等条件适宜。 同时,虾苗的运输时间不宜超过 12 小时,因此,必须事先精心策划好航运和接苗方案,确保虾苗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减少运输时间过长对虾苗造成的应激和损伤,为虾苗的后续养殖提供有力保障。
放苗密度的合理选择:
若只是进行标粗淡化 15 天以内的操作,可放苗 5 万尾 / 立方米(加满水后的密度)。 这种较高密度的放苗方式在短期内能够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和资源,提高养殖效率,但需要在后续的养殖过程中密切关注虾苗的生长状况和水质变化,及时进行分苗等操作,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虾苗生长受限和疾病发生。
对于标粗 30 天的情况,则放苗密度应控制在 5000 尾 / 立方米(加满水后的密度)。 随着标粗时间的延长,虾苗的个体逐渐增大,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适当降低放苗密度能够为虾苗提供更为宽敞、舒适的生长环境,保证其有足够的空间摄取食物、活动和生长,有利于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如果是直接养成池,即要养到大虾商品虾的,则放苗密度控制在 500 - 700 尾 / 立方米(加满水后的密度),其中淡水养殖的放 500 尾 / 立方米,咸水养殖的则为 500 - 700 尾 / 立方。 这种相对较低的放苗密度是根据虾苗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的生长规律和对环境的需求制定的,能够确保虾苗在养成阶段有充足的空间和资源,减少相互竞争和疾病传播的风险,最终实现大虾的健康、快速生长,达到优质、高产的养殖目标。
三、放苗后的精细化管理
(一)放苗后的喂料操作
放苗后,应及时投喂虾片、虾奶粉等适合虾苗初期食用的饲料,虾苗会慢慢沉底摄食。 初期喂量控制在 5 克 / 万尾 / 天,使用 80 目以上的筛网对饲料进行过滤后喂养,每天分成 4 - 6 次以上投料(餐数越多越好),这样的少量多次投喂方式能够确保虾苗在不同时段都能获取足够的食物,同时避免一次投喂过多导致饲料残留和水质污染。 如有条件,可使用丰年虫卵自行孵化后,悬浮分离卵壳,将孵化出的幼虫用 120 目筛网清洗干净后喂虾,喂量为新鲜孵化后的湿丰年虫 8 克卵 / 万尾,并且需要天天孵化操作,剩余的可放冰箱保存,以保证饲料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 在虾苗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以后每天增加 10% 的喂料量,如此喂 5 天后,可慢慢掺入 0 号料喂虾,从而实现饵料的平稳过渡,满足虾苗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变化,促进虾苗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二)虾苗淡化操作
淡化流程与盐度控制:
在虾苗适应 2 - 3 天后,开始每天抽进蓄水池中消毒后的纯淡水进行淡化操作,以手持检测仪为准,每次淡化 2‰(千分之)左右,经过 3 - 4 天后加到 1 米水深满水,此时盐度稀释了一倍,虾苗也从 P5 生长到了 P11 阶段。 此后,再每天先抽出一些水,再抽进纯淡水,同样以手持检测仪为准,每次淡化 2‰(千分之)以内,建议最终淡化到 5‰就可以分苗到其他养成池了。 对于内地工厂化养虾,虽然通常被称为淡水工厂化,但实际上并不建议将盐度完全淡化至纯淡水,保留 5‰左右的盐度来养成虾,能够使养殖环境更加稳定,养殖效果更好。 如果是用于内地淡水外塘养殖,则需要再经过 5 - 7 天的淡化过程,将盐度降低到 0.5‰以内(虾苗此时从 P11 生长到了 P16 - P18),即可开始放到外塘去养成虾,以适应外塘的水质环境和养殖条件。
淡化操作的注意事项:
从池内抽水出来时,宜用 80 目筛网做成的方框内放吸水泵抽水,这样可以有效地隔开虾苗,防止在抽水过程中虾苗被吸出池外造成损失;或者通过边进水,拔管口自然溢水的方式来换水(此时拔管口正好和池中最高水位持平),这种换水方式相对较为温和,对虾苗的影响较小。 整个淡化时间大概在 10 - 13 天左右(加上适应期的 2 - 3 天),在这个过程中,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虾苗的生长状况、盐度变化以及水质情况,及时调整淡化操作的细节,确保虾苗能够顺利完成淡化过程,适应后续的养殖环境。
(三)淡化期间的水质管理
培菌保苗:
在淡化期间,水质应保持相对透明,并有一定的水色,随着不断喂虾片,水色自然也会逐渐显现。 为了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和虾苗的健康,每天每立方米水体泼洒 “降氨靓水乳酸菌相” 0.3 克 +“硝氨双脱复合菌” 0.3 克 + 红糖或白糖 3 - 5 克。 使用前,以上菌剂产品需用水浸泡搅拌 2 分钟后,用 80 目筛网过滤后泼洒,坚决不让载体和残渣进入池内,以免对水质和虾苗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红糖白糖等最好先加 10 - 20 倍水充分溶解后,装于滴加容器中,采用滴加的方法添加,或一天分成至少 5 次以上泼洒,这样可以使营养物质更加均匀地分布在水体中,为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持续的养分,促进有益菌的繁殖和生长,形成一个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抑制有害病菌的滋生,从而保障虾苗的健康生长。
防止富营养化:
当水体过于浓厚,泡沫过多,底部粘滑时,说明水体可能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使用 “强微污沫浊消爽” 2 克 / 立方米 / 餐,即每餐投料后,都要用一次,一天 5 餐就用 5 次,能够有效地消除水体中的泡沫和污浊物,改善水质。 此外,遇到泡沫过多的情况,还可以使用聚醚消泡剂 1 克 / 立方米,在喂虾片时使用也可有消泡作用,防止泡沫过多影响水体的溶氧交换和虾苗的呼吸,维持水体的正常生态功能,为虾苗创造一个清洁、舒适的生长环境。
(四)集污排污操作
集污排污操作是虾苗标粗淡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如果能够严格控制好投饵量,通过仔细观察虾苗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并且严格控制好进入池水中的颗粒物(包括任何产品中的不溶解性颗粒物),确保任何产品使用时都经过过滤处理,那么池中污物的产生将会显著减少,甚至在整个标苗期间都可能不需要进行频繁的排污操作。 一般情况下,如果控制得好,通常在第 6 - 8 天后开始进行集污排污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如前文所述。 需要注意的是,底部絮团物如果没有臭味,通常是正常生物絮团在曝气空档沉淀所致,这种情况下,如果絮团量不大,可以不进行排污;但如果絮团量较大,则需要及时排污,以保持池内水质的清洁和稳定,避免因污物积累过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虾苗的生长和健康。
(五)总碱度的维护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总碱度。 当检测到总碱度下降时,可每立方米水体用小苏打粉 3 - 5 克 / 次(如果 PH 值较高,则用醋酸钠 5 克 / 次提总碱度)进行调节,直到将 PH 值调到 7.5 - 8.2 之内,总碱度达到 80 左右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调节过程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