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病毒感染的对虾苗种不是高抗苗(对虾病毒性疾病)
2025-01-18人已围观
病毒感染的对虾苗种不是高抗苗
"《拨云见日:澄清对虾苗种 “高抗苗” 的认知误区》
在水产养殖领域,对虾养殖的发展与对虾苗种的质量息息相关,而近年来,一些错误观念在养殖户中悄然传播,给养殖产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为此,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农业农村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动物学会理事长何建国教授,为我们正本清源,深入解读对虾苗种的真实情况。
一、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危害不容小觑
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HNV)乃是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的罪魁祸首,其作为世界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原之一,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疫病,在我国也被划定为二类动物疫病。 这一病毒的影响力广泛,可对世界各地的多种养殖对虾品种发起 “攻击”,诸如南美蓝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都难以幸免。 其中,南美蓝对虾在遭受该病毒侵袭后,死亡率竟然高达 90% 以上,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而在我国,主要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品种在感染 IHHNV 后,虽然在虾苗期的致死性相对有限,但却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对虾生长变得迟缓,个体之间的成长差异显著增大,额剑出现弯曲现象,甲壳上还会滋生出黄色斑点等。 这些症状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生长缓慢会直接致使对虾产量大打折扣,而额剑畸形则会严重影响其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二、携带 IHHNV 的对虾并无 “高抗” 能力
根据长达 10 余年来农业农村部《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详尽监测结果,以及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针对南美白对虾病原所展开的深入调查结果显示,携带 IHHNV 的对虾并没有展现出所谓的抗其他病毒病、细菌病和肝肠胞虫病的能力。 尽管有国外学者曾提出 IHHNV 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感染具有干扰作用这一观点,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乐观。 在现实的养殖环境中,对虾即便感染了 IHNNV,依然会通过摄食这一途径感染 WSSV,最终难逃死亡的厄运,这充分表明 IHNNV 感染根本无法有效控制白斑综合征(WSS)的暴发流行,所谓的 “干扰作用” 在实际生产中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保护作用。
三、“高抗苗” 概念的真相与误导性
在当前的对虾养殖市场中,“高抗苗” 这一概念被广泛提及,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不准确且具有误导性的概念。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病毒、细菌、寄生虫以及环境胁迫等诸多因素均有可能导致对虾死亡,而期望一个品种(或虾苗)能够同时具备抗病毒感染、抗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并且还能耐环境胁迫的能力,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大量严谨的研究数据明确指出:那些具有抗病毒病能力的虾苗,往往更容易受到细菌性疾病的困扰;反之,抗细菌性疾病的虾苗则在病毒病面前显得较为脆弱;而耐环境胁迫的虾苗又极易遭受 WSS 的侵袭。 由此可见,市场上普遍使用的 “高抗苗” 概念,实际上是在误导广大养殖者,让他们在选择虾苗时陷入误区,无法做出真正科学合理的决策。
四、养殖模式与对虾苗种的适配性至关重要
如今,不同的养殖模式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专门化品种,这一观点正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产业界同行的认同。 就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模式而言,其对虾苗的要求较为苛刻,需要生长速度快、规格均匀且耐密度胁迫的无特定病原(SPF)的专门化品种。 在这种情况下,携带 IHHNV 的虾苗显然是不适合的,因为其携带的病毒可能会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引发疾病传播,导致养殖效益受损。 同样,在池塘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由于 IHHNV 感染会致使对虾生长缓慢,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所以也不应选择携带 IHHNV 的虾苗,否则将会面临产量低下的困境。
而在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低密度养殖模式中,由于其受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较大,多采用抓大留小、多次轮捕收虾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个体生长规格不均一的对虾品种反而更具优势,因为在同一个群体中,生长快的对虾可以先进行收捕,待小规格的虾苗生长到一定规格后再次收捕,这样不仅能够获得比个体生长规格均匀的品种更高的产量,而且也更加契合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养殖者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轮捕模式中对虾个体的不均匀生长是健康虾苗在自然条件下正常形成的,而携带 IHHNV 的虾苗所表现出的因生长缓慢造成的个体差异和高畸形率,是由病毒感染所致,这将会严重影响对虾的产量和市场销售价值,与正常的不均匀生长有着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检测阳性的虾苗才是真正高抗苗” 这一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必须明白,看似微不足道的病毒,实际上却可能给对虾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广大养殖户在选择对虾苗种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确保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来源:中国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