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被鱼虾蟹等刺伤,处理不当可能感染(鱼虾扎到手 感染)
2025-01-23人已围观
被鱼虾蟹等刺伤,处理不当可能感染
"《警惕! 被鱼虾蟹刺伤背后的潜在危机》
在美食的世界里,清蒸鲈鱼的鲜嫩、葱烤鲫鱼的香醇、封煎带鱼的酥脆、红烧大虾的诱人以及葱姜炒膏蟹的鲜美,常常让人口水直流。 对于地处沿海地区的上海人而言,这些海鲜、河鲜更是餐桌上的常客,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味觉享受。 然而,在这一道道美味佳肴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健康风险,今天要讲述的便是一个与这些美味紧密相关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前几年,一则令人警醒的新闻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浙江余姚的姚先生,一位从事水产养殖生意的普通男子,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磨难。 原本只是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意外,他在日常劳作中被对虾轻轻地刺破了手腕。 当时,姚先生并未对这个小小的伤口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擦拭了一下,便继续忙于手中的工作,没有及时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理。 谁也未曾料到,这小小的疏忽竟会引发一场长达 3 年的痛苦求医之旅,而且情况一度危急到险些要截肢的地步。 在这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姚先生四处奔波,历经辗转,看遍了多家医院,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却始终未能找到病因。 直到求医 1 年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检查和诊断,才终于找出了隐藏在背后的 “元凶”。 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姚先生最终摆脱了这场持续了近三年的噩梦,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姚先生如此严重的感染呢? 这背后的 “罪魁祸首” 是一种名为海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它属于分枝杆菌属,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与我们所熟知的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传染的方式截然不同,海分枝杆菌极易从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这种分枝杆菌有着独特的生存特性,其适宜的生存温度在 28℃ - 30℃之间,而且生长速度极为缓慢,这也使得它在人体内的感染过程较为隐匿,不易被察觉,从而为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 姚先生的病情之所以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关键就在于他受伤后感染的时间过长,在求医长达 1 年后才发现了真正的致病原因,这无疑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让他承受了更多的痛苦。
显微镜下辨 “真凶”
海分枝杆菌(M. marinum)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江、河、湖、海水环境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 它常见于淡水鱼、海水鱼、虾、蟹等各类水产品中,甚至连海豚这样的海洋生物也可能成为它的携带者。 追溯其历史,早在 1897 年,人类首次从鲤鱼中分离出了抗酸杆菌,并将该细菌命名为 M.piscium。 到了 1926 年,又从费城水族馆的海鱼遗体上成功分离并鉴定到了分枝杆菌,当时人们认为这种分枝杆菌仅仅感染海洋鱼类,故而将其命名为 M. marinum。 直至 1926 年,从游泳者皮肤肉芽肿病灶中分离到 M. balnei,确认其对人类具有致病性,当时将其称为 “游泳池肉芽肿”,后来经过深入研究确定 M. balnei 实际上就是海分枝杆菌(M.marinum),而最早在淡水鱼中分离到的 M. piscium 可能是 M. marinum 的变种。
从事接触不含氯淡水、海水的职业者要注意
海分枝杆菌的致病性不容忽视,它能够导致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以及人类等多种生物患病。 那些与鱼虾蟹、不含氯淡水、海水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如渔民、海上工作人员、海产品销售人员以及游泳爱好者等,在进行捕鱼、宰杀或贩卖水产等活动时,极易被鱼虾蟹刺伤,从而引发皮肤软组织及手部的感染,这些感染多表现为肉芽肿性病变,因此被称为 “鱼缸肉芽肿” 或 “游泳池肉芽肿”。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氯消毒游泳池的广泛推行,“游泳池肉芽肿” 的发病情况已经相对少见。 然而,由于人们对海分枝杆菌感染的认识普遍不足,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常常导致漏诊、误诊等情况的发生,进而延误治疗,就如同开头所讲述的姚先生的案例一样,令人惋惜。
因此,如果你是渔民或钓鱼爱好者,或者曾经与鱼虾、不含氯淡水、海水有过接触,一旦不幸被鱼虾蟹刺伤,千万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切不可掉以轻心。 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正确处理伤口的步骤
当发生被鱼虾蟹刺伤的情况时,首先要迅速挤出伤口中的部分血液,这有助于将可能侵入的病菌带出一部分。 接着,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尽可能地将伤口表面的污垢和病菌冲洗干净。 随后,使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碘伏具有良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 如果在后续的观察中,发现伤口处出现红肿热痛或化脓感染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便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若经过二周的抗炎治疗后,伤口仍然未能愈合,此时一定要跟医生详细说明创口是由鱼虾蟹等刺伤所致,以便医生排查有无海分枝杆菌感染,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 龙航,陈世玖,徐佳丽,等。 海分枝杆菌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医学创新,2017, 14 (25):145-148.
[2] 暴芳芳、刘红、张福仁。 海分枝杆菌感染的历史与现状 [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0, 36 (11):690-696.
[3] 常雯茜,颜潇潇,张福仁。 海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1,37(5):308-310.
[4] 方佳懿,张宇光,王丽雅,等。 海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1, 37 (10):663-665.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DZ2312100
供 稿:李 静
编 辑:林维晓
审 稿:江 渊 冯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