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破局中国水产种业卡脖子困局的核心力量
2025-04-14人已围观
对虾:破局中国水产种业"卡脖子"困局的核心力量
编者按:种质资源是渔业发展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种业振兴"战略方向。值此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召开之际,我们系统梳理对虾产业的技术突围之路,展现我国水产种业自主创新的突破性成果。
■ 上世纪50年代奠基
开创工业化育苗先河
我国对虾人工繁育体系发轫于1959年,赵法箴团队成功培育出首代中国对虾人工苗种。次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建立的标准化育苗体系实现幼体存活率超90%的技术突破,为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在特殊历史时期,这种战略物资的创汇价值尤为突出。1960年行业数据显示,每吨对虾可换取16吨钢材,育苗技术突破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至1980年,由四家国家级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的工厂化全人工育苗规程正式实施,推动我国海水苗种生产能力跃居世界首位。该技术体系使对虾养殖产量实现指数级增长——从1978年的450吨激增至1991年的22万吨,彻底扭转依赖天然苗种的被动局面。
■ 疫病危机倒逼转型
南美白对虾强势崛起
1993年全球性白斑综合症爆发使传统对虾品种遭受毁灭性打击,全国产量骤降至不足10万吨。危局中,南美白对虾因其天然抗病特性成为产业救星。1988年张伟权团队引进该品种后,经过12年技术攻坚,张乃禹团队于2000年攻克产业化育苗难题,推动我国对虾产量在2001年重回全球第一,2004年更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
种质创新带来产业格局重构。2021年统计显示,南美白对虾产量占据我国虾类养殖总量的80.9%,较2019年提升2个百分点,养殖区域从沿海拓展至内陆盐碱水域。这种适应性极强的品种成功带动我国形成200万吨级养殖规模,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
■ 种源争夺战白热化
自主创新打破垄断
产业繁荣背后隐藏着种源危机。2013-2014年行业数据显示,美国SIS公司掌控着我国90%的种虾供应,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尤为突出。这种被动局面在2020年迎来转机——当年进口种虾占比已从巅峰期的80%降至15%,自主选育品种市场占有率突破35%。
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
1. 基因组育种:李富花团队2019年完成全球首个南美白对虾全基因组测序,使育种周期从6年缩短至3-5年
2. 抗病选育:"中兴1号"成为国内首个抗白斑病品种,"渤海1号"实现高盐环境适应性突破
3. 种质多元化:2022年新增"海茂1号"等3个国审品种,自主品种总量达12个
种业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加速技术转化。海茂集团收购美国Primo种虾公司、邦普种业组建产学研联合体等举措,推动我国种虾自给率在2023年达到85%。这种"引进-消化-创新"的路径,使国内苗种企业摆脱对进口种虾的绝对依赖。
■ 产业升级进行时
集约化生产重塑格局
现代种业体系推动养殖模式革新。海南高位池养殖单产突破万斤/亩,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使单位水体产量提升3倍。种苗质量提升直接反映在养殖效益——自主品种较进口种虾成活率提高15%-20%,饲料系数降低0.3-0.5。
市场结构呈现良性分化态势:
- 高端市场:正大、SIS等进口苗种维持15%市场份额
- 大众市场:海兴农等本土企业占据350亿尾/年的销量规模
- 特殊需求:"黄海1号"等抗逆品种在北方养殖区覆盖率超60%
种质创新带来的经济价值显著。按2023年163.1万吨海水对虾产量计算,自主品种每年为行业节约种虾进口成本超8000万美元,减少病害损失约20亿元。这场持续七十年的种业突围战,不仅保障了"吃虾自由",更建立起完整的水产种业创新体系,为其他水产品种的种质攻关提供成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