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常识(对虾病有几种病毒)
2025-01-25人已围观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常识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深度解析:全面认知与防控要点
在对虾养殖的广阔领域中,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简称 “IHHN”)犹如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威胁,时刻影响着养殖户们的收益与产业的稳定发展。 此前,曾有关于 “携带大量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病原的对虾对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有抵抗力” 这样的传言在坊间流传,不过,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教授已通过本刊做出了科学且严谨的解释,对这一传言予以坚决批驳(辟谣 | 病毒感染的对虾苗种不是高抗苗)。 为了能让广大对虾养殖业者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 IHHN,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农业农村部虾类疫病首席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张庆利研究员,再次为大家详细介绍 IHHN 的基本常识,帮助大家在养殖过程中更好地应对这一疫病风险。
一、IHHN 的病原探究:微观世界里的 “致病元凶”
IHHN 的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简称 “IHHNV”),它在病毒分类的大家族中属于细小病毒科、对虾浓核病毒属。 从外观形态上来看,这个病毒十分独特,它没有囊膜,呈现出规则的二十面体状,就像一个精致的微观几何体。 其颗粒大小在 20 - 22 纳米之间,极其微小,需要借助专业的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 “庐山真面目”。 而在遗传物质层面,病毒基因组核酸类型为 DNA,这些 DNA 承载着病毒的遗传信息,指挥着它在对虾体内的 “入侵” 与 “破坏” 行动,是导致对虾发病的根源所在。
二、IHHN 的流行特点:广泛传播的潜在危机
在对虾的众多品种中,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南美蓝对虾都属于易感品种,这意味着它们在面对 IHHNV 时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 而且,IHHNV 的 “攻击范围” 极广,可感染对虾从卵、幼体、仔虾、稚体直至成虾的各个生长阶段,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对虾生长的全过程。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感染该病毒或者在发病后有幸存活下来的南美白对虾和南美蓝对虾,会终生携带病毒,成为潜在的 “病毒传播源”。 它们不仅会通过亲虾将病毒传给后代,让下一代从出生起就面临病毒的威胁,还会在养殖环境中通过互相残食的行为,或者污染了病毒的水体,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的个体。 特别是携带病毒的亲虾所产的卵,通常会面临不能正常发育和孵化的困境,即便有少数能够孵化出的无节幼体,也具有较高的感染率,这无疑给对虾养殖的育苗环节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后续的养殖过程埋下了隐患。
三、IHHN 的临床症状:对虾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当南美白对虾幼虾被 IHHNV 感染后,往往会出现矮小残缺综合症,这就好像是对虾的生长被按下了 “减速键”。 患病的稚虾会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外部特征,额角弯曲或变形,触角鞭毛皱曲,原本光滑的体表变得粗糙不堪,还会出现 “大头” 或其他各种各样的表皮畸形(如图 1 所示)。 在患病的群体中,个体之间大小差别十分显著,生长速度也参差不齐,体型相较于正常的对虾要小很多,因此被形象地称为 “侏儒虾”。
而对于南美蓝对虾来说,情况则更为严峻,该病毒可致使稚虾出现急性大量死亡的现象。 即便成虾感染后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它们的行为也会出现明显异常。 处于急性感染状态的南美蓝对虾稚虾,摄食明显减少,仿佛失去了对食物的兴趣。 它们在养殖池内会缓慢游动至水面,然后保持静止不动,紧接着会向后翻转,腹部朝上缓慢沉到池底。 出现这种奇怪行为的病虾,会在几个小时内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体力不支,最终要么因体力耗尽而死亡,要么被其他健康的个体攻击和残食,场面令人揪心。
四、我国养殖对虾中 IHHN 的危害特点:不容忽视的产业挑战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行业对科学防病知识的不断普及,以及一系列对虾疫病有效防控措施的实施,我国养殖对虾 IHHN 的感染率整体上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因为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因育苗期 IHHNV 感染导致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依旧存在,这仍然是养殖户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 IHHNV 与虾肝肠胞虫、偷死野田村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共同感染对虾时,会引起养殖对虾生长迟滞,仿佛给对虾的生长套上了重重枷锁,使得它们难以正常发育,最终导致养殖失败。 这种情况在我国沿海省市仍较为普遍,给当地众多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损失,许多养殖户辛勤的付出和投入都付诸东流,成为了对虾养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五、有关 IHHN 的其他背景知识:疫病背后的严格管控
IHHN 作为全球对虾养殖中 11 种严重危害的疾病之一,早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收录在案,这凸显了它在全球水产养殖领域的严重性和受关注度。 正因如此,IHHNV 成为了全球对虾贸易中各国严格检疫的重要病原,任何涉及对虾进出口的交易,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测,确保没有携带这一病毒,以防其在不同地区之间传播扩散,对其他国家的对虾养殖业造成威胁。
在我国,IHHN 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它被收录进《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属于水生动物二类疫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要求,一旦发生 IHHN 疫情,对于那些感染 IHHNV 的对虾,必须要进行及时扑杀和销毁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以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保障整个对虾养殖产业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回顾 IHHN 在对虾养殖业中的发展历程,早期由于养殖户们对这一疫病的认知有限,缺乏有效的检测和防控手段,它曾在许多地区肆意传播,给对虾养殖产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曾经有一个沿海的小村庄,村民们大多以对虾养殖为生,然而,有一年 IHHN 疫情突然爆发,许多养殖户的虾塘里出现了大量病虾,先是幼虾生长畸形、死亡,随后成虾也未能幸免,整个村子的对虾养殖几乎陷入绝境,养殖户们损失惨重,生活也陷入了困境。
但随着科研人员不断深入研究,逐渐揭开了 IHHN 的神秘面纱,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防控方法,养殖户们也开始重视疫病防控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如今,虽然 IHHN 依然是对虾养殖中的一个重大威胁,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养殖、精准防控在应对疫病挑战中的重要性,激励着整个行业继续前行,为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总之,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是对虾养殖过程中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疫病,养殖户们只有充分了解它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危害以及相关的管控要求等各方面知识,才能在养殖实践中做到早发现、早防控,最大程度降低疫病带来的损失,保障对虾养殖产业的平稳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