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越来越难养,是因为虾苗肝胰脏白点越来越多的缘故吗? (对虾白斑是怎么形成的原因)

2025-04-02人已围观

对虾越来越难养,是因为虾苗肝胰脏白点越来越多的缘故吗?

"《对虾养殖困境与虾苗肝胰脏白点之真相探寻》

在当今的白虾养殖领域,养殖户们普遍面临着重重困难,新病害层出不穷,弧菌感染、偷死现象、白便问题已然成为养殖过程中的 “常客”,黑脚偷死、急性偷死更是如 “恶魔” 般肆虐,给养殖户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而时隔数年之后,病毒性疾病也再度大面积流行,犹如雪上加霜,使得白虾养殖的形势愈发严峻。

许多人将这些困境归咎于种苗的退化,认为种苗质量的逐年下滑是造成当前养殖困境的主要根源。 然而,罗工却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毕竟,水产养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众多因素的交互影响,诸如水质环境、饲料质量、养殖管理水平、气候条件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养殖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白虾种苗市场确实存在监管不力的状况,导致种苗质量良莠不齐,这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养殖的难度和风险。

自去年起,虾苗肝胰脏白点这一现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 在虾苗长至 1 - 3cm 时,其肝胰脏部位便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针孔大小的小白点,这一情况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诸多猜测。 据部分文章所述,那些出现白点的虾苗,在养殖过程中往往不太顺利,最终的产量和利润也不尽人意。 与此同时,对于虾苗肝胰脏白点(以下简称 “白点”)的成因,行业内的各类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弧菌、病毒、孢子虫、藻毒素等等都被列为可能的致病因素,然而,仔细查阅各类文章后却发现,其中大多属于猜测和臆测之辞,真正进行实际跟踪分析的少之又少,甚至连白点的显微镜图片或视频都难以寻觅,这使得白点问题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养殖愈发艰难的当下,罗工毅然决定全力以赴,深入探寻和跟踪肝胰脏白点背后的事实真相。

一、虾苗白点观察之微观探秘

虾苗肝胰脏白点虽然肉眼能够察觉,但要想清晰地观察其形态特征,仅凭肉眼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那些关注过罗工的读者来说,想必都知晓通过显微镜观察虾苗能够发现许多隐藏的问题,显微镜选苗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罗工借助显微镜这一实用工具,来揭开白点的神秘面纱,看看在显微镜下,白点究竟呈现出何种模样。

通过显微镜观察,正常的肝胰脏呈现出特定的色泽和纹理,而有白点的肝胰脏则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显微镜下,那些肉眼可见有白点的虾苗,会呈现出一个个菊花状的、中心为白色的花点,这些花点甚至还会闪烁着光亮,十分引人注目。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花点可能是位于虾壳(头胸甲)上的病灶部位,而非肝胰脏本身的问题。 为了澄清这一疑惑,罗工特意拍摄了相关视频进行佐证。 从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中心为白色的花点是随着肝胰脏的蠕动而同步运动的,如果是虾壳上的病灶,显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此外,通过仔细对比显微镜下的图片,罗工还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

肝胰脏白点在显微镜下并非圆形,而是呈现出发散状的花点,虽然其形态与虾壳上的病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通过细致观察还是能够加以区分。

白点仅仅存在于肝胰脏的表面,并未深入到肝胰脏的内部,这一点对于了解白点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那些肉眼可见明显白点的虾苗,在显微镜下进行压片对比观察时,仅发现其肝胰脏上多了一些黑斑,但并未发现明显的病变迹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此次仅进行了压片对比,若能进一步开展切片对比研究,并分享相关结果,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白点的本质。

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白点的形状特点后,便可以确凿无疑地排除专家们常提及的 “孢子虫” 这一因素,罗工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反感和反对,认为不应随意将问题归咎于尚未得到证实的因素上。

二、实践跟踪过程及结果之实证分析

肝胰脏白点在肉眼仔细观察下是完全能够发现的。 那些出现白点的虾苗,除了肝胰脏上存在白点这一特征外,从外观上看,虾的体色鲜艳、活力充沛,甚至可以说是表现得相当良好。

自 2017 年 3 月初起,罗工及其同事便开始对霞浦高位池的养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在沙江、溪南一带,重点关注了韩老板等 5 个出现白点的养殖场,对其养殖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详细记录和分析,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系列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和结论:

虾苗白点通常在其体长达到 1 - 3 公分时出现,而且在这一阶段,出现白点的虾苗并未表现出其他任何不良症状,这与之前一些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况似乎有所出入。

罗工等人利用随身携带的显微镜,在养殖过程中随时对虾苗进行镜检,前后共对 20 个养殖场进行了检查,涉及的虾苗品牌多达 13 个。 经镜检发现,虾苗出现白点的概率高达 80% 以上,更为惊人的是,这 13 个品牌的虾苗均有出现白点批次的情况,这表明虾苗白点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无论之前虾苗是否存在白点,当虾体长至 5 公分以后,尤其是度过转肝期后,再次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时,却发现 100% 的虾苗都没有了白点的踪影,这一现象无疑为白点问题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谜团。

重点跟踪的这 5 个出现白点的养殖场,截至 2017 年 6 月 20 日,其所属的 24 口养殖池的养殖情况一切正常,无论是虾的生长速度还是发病率,都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 2 个养殖场已经开始陆续出虾,取得了初步的养殖成果。

在跟踪过程中,罗工等人还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那些没有虾苗白点的养殖场,其发病率反而高于这 5 个有白点的养殖场。 相邻的没有白点的虾塘中,有好几个养殖池甚至早早地就出现了排塘现象,而这 5 个养殖场的 24 口养殖池,虽然在养殖过程中个别也出现过一些小问题,但却没有一口池塘出现排塘的情况。 由于 3 月至 6 月期间天气多变,究竟是虾苗本身的问题,还是养殖管理不善,亦或是其他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目前还难以确凿地得出结论,罗工也只是如实地描述了所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三、分析与思考之深度洞察

通过以上的跟踪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几点关键信息或者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虾苗肝胰脏白点并没有对养殖过程、发病率以及最终的抓虾结果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反,从实际跟踪的数据来看,出现白点的池塘,其养殖成功率甚至远高于那些没有出现白点的池塘,这一结果无疑颠覆了之前人们对于虾苗肝胰脏白点的固有认知。

转肝期过后,肝胰脏白点会 100% 消失,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白点本质的进一步猜测。 有人推测,白点会不会是肝胰脏白膜产生的先兆呢? 虽然目前这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无疑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值得我们继续深入跟踪和探究。

也有人提出,肝胰脏白点或许是一种免疫反应的表现,或者仅仅是脂肪颗粒的聚集而已,这种推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同样需要我们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来进行验证和完善。

以前的文章中声称只要出现肝胰脏白点的虾塘,最终养殖情况都会不佳,如今看来,这应当属于一种巧合。 同样地,今年罗工跟踪的 24 口塘,前期有白点反而都取得了成功,这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有肝胰脏白点就一定会发病,也不能认定有肝胰脏白点就一定能够成功养殖,在目前所掌握的证据情况下,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准确、不科学的描述。

综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几年白虾养殖成功率的低迷,绝对不能片面地归罪于虾苗肝胰脏白点这一单一因素。 养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断探索和优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养殖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罗工在最初跟踪研究时,也曾认为肝胰脏白点是病变产生的病灶部位,险些得出错误的结论并提前发表。 然而,通过严谨的实际跟踪调查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水产养殖中的各种问题时,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和猜测,而应当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实践去探寻真相,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