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曹妃甸瑞达水产养殖:陀旋回水式高曝气技术突破对虾养殖(曹妃甸海水虾养殖基地)
2025-04-12人已围观
曹妃甸瑞达水产养殖:陀旋回水式高曝气技术突破对虾养殖
曹妃甸区瑞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对虾养殖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他们创新性的“陀旋回水式高曝气”养殖模式,成功地将每立方米水体的对虾产量提升至10公斤,养殖周期仅需75天。这一创新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率,也为北方地区的反季节规模化养殖开辟了新路径。
养殖池设计为陀螺形,排污口位于中心
曹妃甸,一场养殖领域的革命正在进行。这里,养殖池不再只是普通的矩形或圆形,而是巧妙地设计成了陀螺状,其排污口精准地设置在池心。这样的设计,无疑为养殖水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想象一下,当水体在陀螺池中旋转时,污物和残饵便在回旋的力量下被引导至排污口,实现了集中和快速排放。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水体的清洁度,更为对虾提供了一个更加纯净的生长环境。
“陀旋回水式高曝气”这一创新技术中,溶解氧浓度是关键。通过特殊设计的曝气系统,养殖池内的溶解氧得以显著提升,这对对虾的生长至关重要。溶解氧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不仅保证了虾苗的健康成长,也提高了成虾的产量。
走进瑞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厂房,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中,厂房内却温暖如春,温度稳定在20多摄氏度。每个养殖池大约有一亩地大小,池壁上的水车正带动水体进行顺时针旋转,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对虾在这股旋流中欢快地游弋,仿佛在进行一场生动的舞蹈。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这种陀螺形池体和高效曝气系统带来的改变是显著的。数据显示,采用这一技术的养殖池,对虾的产量可以高达每立方米10公斤,而虾体长度也均保持在14厘米左右。更令人惊喜的是,养殖周期仅需75天,相较于传统方法,效率提高了近三倍。
技术流程图式如下:
水体在陀螺形池中旋转,污物和残饵集中在排污口。
特殊曝气系统提升溶解氧浓度,维持在水体中的高水平。
水车带动水体旋转,形成溶氧旋流,促进对虾生长。
曹妃甸的养殖户们用实践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瑞达水产总经理张建辉透露,虽然投资额高达2800万元,其中厂房建设2400万元,设备购置400万元,但这一投资回报率极高。当年即竣工投产,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4600多万元,纯利润1400多万元。
曹妃甸的养殖突破,不仅仅是对虾产量的提升,更是养殖技术的一次飞跃。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也降低了成本,为北方地区的对虾养殖带来了新的希望。
回旋海水作用下,残饵和粪便在排污口集中沉淀
曹妃甸瑞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厂房内,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养殖池设计。这些养殖池并非普通的长方形或圆形,而是巧妙地被设计成陀螺形状。更为关键的是,排污口被精心地设置在养殖池的中心位置。
这种设计背后的科学原理在于,当海水在池内循环流动时,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回旋效果。这种回旋不仅促进了水体的均匀分布,还使得残饵和粪便等杂质在排污口附近迅速集中。由于水流的方向和强度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杂质能够以极高的效率被排除出水体,从而显著提高了养殖水体的清洁度。
这种回旋海水的流动模式,不仅有助于保持水质的稳定,还有助于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中,这些有害物质往往难以有效去除,容易导致对虾的健康问题。而在曹妃甸的养殖实践中,这种设计显著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
流程图式描述如下:
海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养殖池。
水体在池内形成回旋流动,带动残饵和粪便向排污口移动。
在排污口,杂质被集中沉淀,随后通过排出管道被移除。
这种回旋流动的效果,与“高曝气”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养殖效率。高曝气技术通过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为对虾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溶解氧浓度的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不仅有助于对虾的健康成长,还能促进其快速生长,缩短养殖周期。
相较于传统的养殖方法,这种陀螺形养殖池设计在提高水质、减少病害、增强对虾生长速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数据显示,在曹妃甸的养殖模式下,对虾的产量达到了每立方米水体10公斤的惊人成绩,而虾体长度均保持在14厘米以上,养殖周期也缩短至75天。
通过这种创新的养殖模式,瑞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实现了高效的生产,还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北方地区的反季节对虾养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高曝气”技术增加溶解氧浓度
曹妃甸的瑞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项名为“陀旋回水式高曝气”的养殖技术展现出了惊人的效果。这项技术通过特殊的养殖池设计,实现了对虾养殖的高效与环保。
养殖池的形状独特,呈陀螺形,排污口位于中央。在这样的设计下,海水在池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随着海水的旋转流动,池中的残饵和粪便被有效地引导至排污口,实现了集中沉淀和快速排放。这一过程不仅保证了水质的清洁,也避免了污染物的二次污染,为对虾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而“高曝气”技术的应用,则是另一项关键的突破。通过向养殖池中增加溶解氧浓度,这项技术确保了水中的氧气充足,为对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溶解氧的浓度被精确控制在适宜的水平,既保证了虾类的正常呼吸,又避免了因氧气过量而导致的生态失衡。
实施这一养殖模式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每个虾池的面积大约为1亩,池壁安装了水车,它们带动水体进行顺时针旋转,形成了一个个微小的旋涡。这些旋涡不仅增加了水体的流动性,还促进了溶解氧的均匀分布。
记者在参观时,可以清晰地看到虾池中的景象。在20多摄氏度的温暖环境中,大小均匀的对虾在水中游弋,时而随着水流旋转,时而自由游动。随手一捞,就能捕捉到几斤活蹦乱跳的虾,这不禁让人对这种养殖技术的成效感到惊叹。
与传统的反季节养殖方法相比,这种“陀旋回水式高曝气”养殖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传统的养殖方法在北方冬季往往因为气温低、技术限制等原因,导致病害频发,产量低下。而瑞达水产的养殖模式不仅产量稳定,而且建造成本相对较低。
瑞达水产总经理张建辉透露,去年他们投资2800万元新建厂房3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设2400万元,设备购置400万元。这一项目当年竣工投产,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4600多万元,纯利润预计在1400多万元。
通过这一技术流程的改进,我们可以看到,从养殖池的设计到水质的维护,再到溶解氧的精确控制,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力量。这不仅是对虾养殖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也为北方地区的对虾养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流程图示如下:
养殖池设计为陀螺形,排污口位于中心。
海水在池中形成循环,残饵和粪便集中沉淀在排污口。
“高曝气”技术增加溶解氧浓度,确保水体氧气充足。
水车带动水体旋转,形成微小的旋涡,增加水体流动性。
这样的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对虾的产量和质量,也降低了养殖成本,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水车带动水体旋转,形成溶氧旋流,促进对虾生长
水车的作用下,养殖池内的水体开始旋转,这一动态过程不仅为对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活动空间,更关键的是,它有效地提升了水中的溶解氧浓度。这一“溶氧旋流”的形成,是“陀旋回水式高曝气”养殖技术的核心所在,它显著促进了对虾的健康生长。
水车缓缓启动,带动着池水形成一股连续的旋转流。随着水体的旋转,原本均匀分布的溶解氧在池中心区域迅速增加,形成了一个高溶解氧浓度的核心区。对虾在这一区域中游弋,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这对于它们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种旋转流的设计并非偶然,它经过精心计算和优化,以确保在养殖池的各个角落都能均匀分布溶解氧。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这种旋流不仅提高了溶解氧浓度,还减少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氨氮和亚硝酸盐,从而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
旋流的作用下,对虾的活动更加活跃,它们在水中自由穿梭,有助于提高摄食效率。同时,这种流动的水体环境也使得对虾能够更好地进行气体交换,这对于它们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溶氧旋流还有助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在传统养殖中,残饵和粪便往往沉积在池底,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可能污染水体。而在“陀旋回水式高曝气”养殖模式下,这些物质随着水流被带到排污口,集中沉淀和排放,有效维护了水体的清洁。
通过这种方式,养殖池内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溶解氧浓度维持在适宜水平,对虾的生长速度和产量都有了显著提升。据数据统计,采用这种养殖技术的对虾,其生长速度比传统养殖方式快了约20%,成活率提高了15%,产量更是达到了每立方米水体10公斤的惊人成绩。
水车带动的溶氧旋流,是“陀旋回水式高曝气”养殖技术成功的关键。它不仅优化了水环境,还提高了对虾的生长效率和养殖效益,为北方反季节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