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放苗水质该如何处理? (对虾放苗前怎样调水)

2025-01-29人已围观

对虾放苗水质该如何处理?

"《对虾放苗水质优化全攻略:因地制宜,精准调控》

在对虾养殖这一复杂而精细的领域中,水质的处理犹如一场关键战役,直接决定着养殖的成败。 由于各地养殖水源、底质、气候等条件存在显著差异,这就使得水质调控方法无法一概而论,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因此,深入了解水源的各项指标,如总硬度、总碱度以及藻类和各金属离子组成等,在整个水产养殖管理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就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能够帮助养殖户打开优质养殖用水的大门。

优质的养殖用水,作为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有着明确而严格的基本要求。 首先,水体应清澈透明,有机质含量少,这样能够为对虾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生存空间,减少病菌滋生的风险。 其次,藻种必须优良,因为藻类不仅是水体中氧气的重要生产者,还能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其种类和数量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对虾的生长和健康。 再者,重金属、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理化指标必须符合对虾养殖的特定要求,任何一项指标的超标都可能引发对虾的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养殖效益。 那么,面对如此复杂而关键的对虾放苗前水质处理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着手呢?

一、水源欠佳池塘的应对之策:双管齐下,提升水质

对于那些水源欠佳的池塘位置,养殖户并非束手无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有效改善水质状况,为对虾创造一个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

一方面,预留部分蓄水池是一个明智之举。 外源水先引入蓄水池,在这里进行消毒和曝气处理,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杀灭水中的部分病菌和有害生物,同时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经过充分处理后,取蓄水池的中上层水作为养殖用水,因为中上层水的水质相对较为稳定和优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虾养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建造沙滤池进行过滤或者采用强氧化消毒设备处理也是可行的方法。 沙滤池能够有效地过滤掉水中的悬浮颗粒、杂质以及部分病菌,使水质更加清澈纯净。 而强氧化消毒设备则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氧化能力,进一步杀灭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确保外源水在进入池塘之前达到基本的养殖用水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东部分地区,由于当地的水质特点和气候条件,需要提前 1 - 3 个月进水,这样水中含有的氨氮、农药等有害物质就有足够的时间经过藻类、枝角类等生物的降解作用,逐渐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的物质,从而降低对养殖的不利影响。 否则,如果外源水未经充分处理就进入池塘,可能会因有害藻类过多、农药残留、各项指标异常等问题严重影响后续的培水工作,进而导致放苗成功率过低,使养殖户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此外,养殖户还需做好每次养殖规划,在每一批次养殖结束后,务必认真做好晒池、除杂、清淤等工作,为下一批次的养殖做好充分准备。 在清池药物的选择上,应优先选用安全、绿色、易降解的药物,如漂白粉、茶麸、强氯精等。 这些药物既能有效地杀灭池塘中的病菌、寄生虫和有害生物,又不会在池塘中残留过多的有害物质,对下一批次的养殖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保证养殖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放苗进水前的水源检测:精准把脉,有的放矢

在放苗进水前,对水源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这就像是医生在给病人看病前进行详细的诊断一样,只有精准地了解水源的 “健康状况”,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养殖用水的安全和适宜。

首先,通过镜检或晒水的方法确定水体藻类组成,这一点至关重要。 不同种类的藻类在水体中的作用和影响各不相同,有些藻类是对虾的优质饵料,而有些藻类则可能会大量繁殖导致水华,消耗水中的氧气,影响水质。 因此,准确了解藻类组成后,养殖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肥水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有益藻类,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为对虾营造一个良好的藻相环境。

其次,利用培养皿检测弧菌浓度是防控弧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弧菌是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浓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虾的健康状况。 通过检测弧菌浓度,养殖户可以确定消毒剂的种类和用量,从而有效地杀灭或抑制弧菌的生长,降低对虾感染弧菌的风险。

再者,利用茶水变色的简单方法,可以初步查看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 重金属超标会对对虾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对虾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 如果发现茶水变色异常,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使用重金属离子螯合剂等进行处理,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最后,使用试剂盒测定总碱度、总硬度、氨氮等指标情况,这能够为以后养殖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例如,如果总碱度或总硬度偏低,可能需要添加适量的石灰或其他矿物质来调节;如果氨氮含量偏高,则需要采取换水、增氧、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降低,确保各项指标都处于对虾适宜的生长范围内。

三、对虾放苗前的培水流程:步步为营,打造优质水环境

对虾养殖的培水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高位池由于不受底质影响,且水源处理相对到位,其培水工作相对土池而言更容易达到理想效果。 以下是一般的培水流程:

首先是消毒环节,通常消毒剂的用量为 30ppm。 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池塘中的病菌、病毒、寄生虫以及其他有害生物,为后续的培水工作创造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 常用的消毒剂有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避免药物残留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消毒完成后,进行增氧曝气操作,一般持续两天左右可消除余氯。 增氧曝气不仅能够加速余氯的挥发,还能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为后续的培水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是解毒步骤,使用有机酸解毒灵(300ml / 亩)和应激维 C(2 亩 / 包)进行解毒处理,其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的余氯,降解杀虫剂、重金属等毒素。 这些毒素如果残留在水体中,会对对虾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通过解毒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使水体更加安全、适宜对虾生存。

最后是肥水环节,以补充优质氮源和硅元素为主,可选择氨基酸、矿物质硅肥等肥水产品,如藻益旺。 肥水的目的是培养丰富的浮游生物,为对虾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同时浮游生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还能产生氧气,进一步改善水体环境。 在肥水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肥料的用量和施肥的频率,避免因施肥不当导致水质恶化,如藻类过度繁殖引发水华等问题。

四、土池放虾苗前的调水方法:因地制宜,灵活应变

土池养殖系统相对复杂,每个养殖区的底质、水质等差异性较大,因此在调水方法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能一概而论。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最好一次性加满水后再进行调水放苗。 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其一,可以有效防止底部滋生青苔。 青苔在池塘中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体中的养分和氧气,还会缠绕对虾,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和活动。 其二,减少放苗后补水增加污染水质的几率。 放苗后频繁补水可能会引入外界的病菌、杂质和有害物质,对虾苗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其三,水体增大会减轻因天气、底质等问题影响水质的程度,提高水体的稳定性。 较大的水体体积具有更强的缓冲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气温变化、降雨等外界因素对水质的冲击,为对虾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其次,要固定安装好增氧机位置,特别是对于有中间排污的池塘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在进水后,应将增氧机全部开启,这样可以减少水分层现象的发生,避免底层缺氧滋生弧菌等有害微生物。 增氧机的合理使用能够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分布更加均匀,促进水体的上下循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最后,在放苗前一星期使用富鱼康 + 肥水 EM 调水组合,培养藻类抑制青苔生长。 实例验证表明,富鱼康 + 肥水 EM 对于水蛛培养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很好地解决苗种开口问题。 水蛛是对虾苗种的优质天然饵料,丰富的水蛛资源能够保证对虾苗种在早期获得充足的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成活率。 同时,培养的藻类还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改善水质环境,为对虾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五、放苗后的细化管理:精心呵护,提高成活率

养虾产量的提高并非仅仅依赖于放苗的密度,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养殖成活率和规格。 然而,部分养殖户存在一种错误的心态,认为多放一点苗,即使发生病害损耗一部分虾苗,最终仍能获得高产量。 正是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对苗期的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事实上,虾苗进入池塘后,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水环境,这个过程中,虾苗受到的应激较大,容易受到有害菌的侵害,或者因摄食不到食物和水质不良(如氨氮、亚硝或 pH 值偏高)等问题,导致鳃肿、肠炎、肝脏红肿等体质变弱的情况出现。 这些问题不仅会造成虾苗成活率低下,还会使虾苗体质差、生长缓慢,给中后期的饲养带来极大的难度,病害频繁发生,迫使养殖户不得不超常规加大换水量,并滥用各种药物进行治疗。 这样做不仅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还会对养虾周边环境的生态造成严重恶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加强放苗后的细化管理,提高放苗成活率(放苗成活率,是指放苗后至上缯后 7 天左右的成活率),才是提高产量和养殖效益的正确途径。 在放苗前后,除了进行正常的消毒、培水、稳水等工作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 4 个时间段的管理:

放苗当天:虾苗受到惊吓、运输、变温、环境剧变等强应激,大多会发生应激性脱壳。 此时,应及时使用粤海 303(葡萄糖酸钙)2 斤 / 袋 + 应激维 C(2 亩 / 袋)来缓解消除应激。 葡萄糖酸钙能够为虾苗提供充足的钙源,促进虾苗顺利脱壳,同时应激维 C 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增强虾苗的免疫力,减轻应激反应对虾苗的伤害,帮助虾苗尽快适应新环境。

放苗后 3 - 4 天:此时虾苗大多要进行第一次生长性脱壳,但由于虾苗尚未完全适应新环境,或者有可能未找到适口的饲料,容易出现体质衰弱而脱壳不遂死亡的情况。 所以,要提前投料,一般放苗后第二天开始投放开口料等,让虾苗吃好。 虾苗投喂方法有以下几种:

用富鱼康 + 肥水 EM + 碳元速进行发酵,然后用发酵液对池塘外泼 2 - 4 斤 / 亩,进行水蛛的培养。 水蛛是虾苗的优质天然饵料,丰富的水蛛资源能够满足虾苗在早期的营养需求,促进虾苗的生长发育。

由于富虾康的独特配方及全面的营养配比可以代替虾苗的开口饵料,每天投喂 2 次,能够诱食、增进食欲,让虾苗尽早开口,增强体质。 很多人认为虾苗很小,随便吃点什么即可,其实不然,虾苗维持自身的生长需要摄食足够的食物来保证自身的营养需求。 而且在虾苗时期,由于虾苗机体不完善,无法全部通过肠胃吸收满足自身营养的需求,加上此阶段蜕壳频率快,蜕壳时期能量和钙镁磷等矿物质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使用氨基酸钙镁补充营养素,让虾苗通过水体吸收到能量和矿物质,满足自身生长的需求,有助于虾苗顺利脱壳,提高成活率。

放苗后 8 - 10 天左右:注意观察虾苗的肝色与底质情况,如果肝色正常就用底康泰(2 斤 / 亩)干撒改底,如果肝色异常要率先用五黄精华液泼洒,解毒护肝抑制弧菌感染。 虾苗的肝脏是其重要的消化和解毒器官,肝色的变化能够反映虾苗的健康状况。 通过定期观察肝色,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护肝和改底,可以有效预防虾苗肝脏疾病的发生,保障虾苗的健康成长。 同时,保持良好的底质环境也非常重要,底质中的有害物质会随着水体的搅动而释放到水中,影响水质和虾苗的生存,定期改底能够降低这种风险。

上料台后 7 天内:虾苗的食量大增,摄食残饵、死藻等容易发生肠炎。 此阶段可用美益康投喂,每星期 2 - 3 次,或者与白虾饲料进行拌料来防控肠炎。 随着虾苗的生长,其摄食量逐渐增加,但此时虾苗的消化系统还不够完善,容易因摄食不当而引发肠炎。 美益康等产品含有有益微生物和消化酶等成分,能够帮助虾苗消化食物,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预防肠炎的发生,提高虾苗的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虾苗的健康生长。

正所谓 “养苗要先养水”,拥有好的苗种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这才是正确科学的养殖第一步,也是提高后期虾苗成活率的基本保证。 只有在放苗前、放苗中以及放苗后都进行精心的管理和调控,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确保对虾养殖的顺利进行,实现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养殖目标,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