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养殖,控料时刻都重要(对虾养殖的技术)

2025-01-31人已围观

对虾养殖,控料时刻都重要

"以下是重新编辑调整、润色、扩写补充完善后的文章:

对虾养殖中的控料技术:关键环节与实用方法

对虾养殖作为一项高风险产业,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近年来,对虾发病案例日益增多,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也愈发严重。 在水产养殖业界,“养虾先养水” 的观念深入人心,调水工作普遍被视为养虾成功的关键。 然而,导致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 —— 投料技术,却常常被忽视。 实际上,投料技术不仅是水质问题的关键,也是引发疾病的重要源头,因此养殖户掌握好控料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分析控料的原因和重要性,并为养殖户朋友介绍多种实用的控料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在饲料投喂和控制方面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障对虾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一、合理控料的重要意义

维护水质稳定,降低调水成本: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很少有养殖户能精准掌握正确的投饵量。 一旦投料过多,尤其到了养殖中后期,大量残饵会沉积在底部,随着投喂量的不断增加,残饵堆积愈发严重,这会对底质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水质不稳定。 为了维持水质,养殖户不得不频繁进行调水工作,从而使调水费用不断攀升。 据统计,因投料过多导致水质恶化而增加的调水成本,在一些养殖场中可占到总养殖成本的 20%-30%。

保障对虾体质健康,预防疾病发生:早期过量投料会给对虾肝胰腺带来沉重负担,主要表现为暴食致使肝胰腺代偿性肿大发红,甚至肝功能受损病变。 同时,早期虾苗活力较弱,难以将池底饲料吃干净,而大多数养殖户平时不注重对虾肠道的日常调理和保健,仅在疾病发生时才进行防治。 这可能导致两种不良后果:一方面,对虾粪便溶解在水体中,看似底质 “干净”,实则水体中有机质过多,抑制了正常藻类的生长,严重时会使对虾生长缓慢甚至发病死亡;另一方面,对虾肠道吸收和消化能力下降,饲料转化效率低下,出现 “喂得多,长得少” 的现象,还容易引发空肠空胃、肠炎等肠道疾病。

二、常见的投料误区

部分虾农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虾饲料价格相对较低,每千克仅 8 元左右,而虾价一般在 40 元左右,所以宁愿多投料,期望能多收获对虾。 然而,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多投的饲料虾没有吃完,就会沉在池底,污染底质和水质,其后果远比节省饲料严重得多;即便虾将饲料全部吃掉,也会加重对虾肝胰腺的负担,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此外,一般养殖户通常认为投料有三个重点:一是选择口碑好的大品牌饲料,确保饲料质量;二是精准控制投料量,把握好操作细节和投饵数量;三是在原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有益菌等来增强对虾体质。 但实际上,合理控料大多依赖经验性的实际操作,与理论存在较大差异,并非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三、合理控料的实用方法

常规控料:准确投饲料是对虾养殖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养虾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关键技术。 投饲料的基本原则是准确投料,宁少勿多。 养殖户可选择固定一段时间定期减料或停喂 1 餐,这样既能有效减轻对虾肝肠消化负荷,促使对虾摄食藻类、细菌、生物絮团等,补充微量元素、土著菌群和天然营养,促进胃肠消化及营养吸收利用,又能起到清底调水、减少污染的作用。 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确定日投饵量主要有饲料全年分配法和日投饵率法两种方法。 其中,饲料全年分配法需先根据对虾不同养殖模式估算全年净产量,再确定所用饲料的饲料系数,从而估算出全年饲料总需要量,然后依据季节、水温、水质以及养殖对虾的生长特点,逐月、逐旬甚至逐天合理分配投饲量。 一般来说,体长 1-2 cm 的对虾,其日摄食量约占体重的 150%-200%;体长 3 cm 的虾占体重 100%,4 cm 的虾占 50%,5 cm 的虾占 32%,6 cm 的虾占 26%,7 cm 的虾占 24%,8 cm 的虾占 18%,10 cm 的虾占 13%,12 cm 的虾占 10%,13 cm 以上的虾占 5%-8%。

脱壳控料:脱壳控料要求养殖户在对虾脱壳期间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 通常情况下,池塘里每天都会有不同比例的对虾进行蜕壳,尤其是初一前后是常见的蜕壳高峰期。 脱壳期的对虾十分脆弱和敏感,摄食能力会明显下降,进食速度缓慢。 因此,在临近脱壳期时,养殖户应适当减料,甚至停止投喂,避免过多投喂造成浪费和底质污染。 根据经验,可根据脱壳虾的数量来调整减料幅度,一般减料 30%-70% 为宜。 若遇到脱壳虾数量最多的一天,应减料 50%,甚至取消晚上的加餐。 脱壳结束后,也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投喂量,而是需要每餐逐渐增加 10%-20%,慢慢恢复正常投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由于恶劣天气、用药刺激、大换水等操作导致的对虾应激性脱壳,应直接停料,观察 2 餐后从 70% 投喂量开始逐步恢复正常。

调水控料:当水质出现问题时,如水体中出现藻类异常、水质变浓、发暗,油膜泡沫增多,氨氮、亚盐超标等情况,此时水体中存在不同的毒素,这些毒素会随着对虾摄入的饵料进入体内,引发肠道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对虾死亡。 所以,在水质不佳时,首先要控制投喂量,每餐降低 30%-50%,但不要减少投喂频率,待水质逐渐恢复后,再逐步恢复正常投喂量。

改底控料:养殖户投喂的饲料大多为沉性饲料,吸水性很强,在沉底过程中会吸收水体中的毒素,从而导致底质问题。 尤其是在养殖中后期,如果发现底质出现发黑发臭、池边冒泡等现象,说明底质问题已经较为严重,此时养殖户通常会进行改底工作。 在改底期间,要特别注意适时控料,每餐投喂量减少 30%-50%,只减少数量,不减少投喂次数。 同时,在改底工作的过程中,可搅拌一些有益菌,交替使用不同的菌种,让对虾摄食,以保障对虾肠道健康。 在底质处理的中后期,还可以使用碳酸钠片拌料,以便在短时间内维持吃料区域的良好环境。

天气控料: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暴雨、大风、气温骤降、低压、骤然升温或降温等,对虾的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需要减料 50% 或直接停料。 如果天气情况不严重,可减料 50%,但不减投喂次数;若天气状况极为恶劣,则可以直接停料 1-2 餐或一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水质底质良好、藻相正常的前提下才能停料。

捕捞控料: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正常投喂时,大虾的捕捞率相对较低,甚至很难有大虾进笼。 而且,吃饱的虾在运输过程中代谢能力较强,排泄污染严重。 因此,在捕捞前一天,应适当减料,每餐减少 20% 左右,或者捕捞前 1 餐直接停掉。 同时,由于捕捞时会搅动水体,导致一些底部毒素进入水体,所以在捕捞后一两天内也需要适当减料。

发病控料:发病时需要控料,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常识。 发病时一般需要减料 50% 或者直接停料 1-2 天进行观察,这也是病害检查的一种重要诊断手段。 但在停料期间,需要给对虾补充一些钙、维生素等微量和常量元素,以维持对虾的体质。 如果确定了病情,还需要搅拌安全无刺激的杀菌产品进行投喂,起到治疗作用。 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恢复正常投料。

控料技术是一门需要丰富经验和精细管理的艺术,一些经验丰富的养殖户甚至通过科学的投喂管理,实现了少用药甚至不用药的理想效果。 这些用药少的养殖户无一不是在饲喂管理方面做得非常细致的人,因为合理的饲喂不仅关系到对虾的生长发育,还对养殖环境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养殖者都必须高度重视。 希望养殖户朋友们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管理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控料方法,让合理控料为对虾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文章中未提及对虾养殖控料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故事,暂无法补充。 如果你能提供更具体的指向和内容,我可以进一步完善。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