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江门新会:科技赋能陈皮、对虾等特色农业,加快强镇兴村富民(新会最有名的陈皮)

2025-01-31人已围观

江门新会:科技赋能陈皮、对虾等特色农业,加快强镇兴村富民

"《江门新会:科技赋能陈皮、对虾等特色农业,加快强镇兴村富民》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 在充满希望与生机的龙年,2 月 18 日这个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意义非凡,会议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旨在促进产业与科技相互助力、协同发展,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能力,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与新优势,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新会区,作为江门经济发展的 “主引擎” 和 “排头兵”,在 2023 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迈出了坚实且令人瞩目的新步伐,取得了斐然的新成效。 这一年,新会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高达 1011.25 亿元,成功跻身江门市首个千亿 GDP 强区之列,并且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中跃居第 40 位,实现了连续 12 年争先进位的佳绩,同时还上榜了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排行榜,可谓是成绩斐然,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现代农业与食品作为新会区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正以产业集群 + 科技创新作为双轮驱动,全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着新会陈皮、大鳌对虾、双水果蔗、崖门富硒产品等特色农业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为新会区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蓬勃动力,成为了强镇兴村富民的重要支撑。

新会陈皮:“集成技术 + 高效服务” 赋能,锻造致富 “金钥匙”

江门市新会区,向来有着 “南粤鱼米之乡” 的美誉,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更是闻名遐迩的 “陈皮之乡”。 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新会柑、新会陈皮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实现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为明确目标,精准把握 “新会种(zhǒng),新会种(zhòng)、新会陈” 这三个关乎道地属性的关键点,精心建立起一个校企院地协同攻关机制,用心搭建起试验示范、大数据管理、人才支撑、高效服务四个功能完备的平台,通过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打造出一个分工协作、适度竞争且赋能强劲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成功地将看似不起眼的 “小陈皮” 发展成了产值百亿的 “大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多元化、高质化发展的科技兴园崭新路径,为广东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模式贡献了独属于新会的力量。

回顾过往,2019 年,新会区成功创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自此开启了新会陈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篇章,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药食茶健、文旅和金融等六大类多达 100 多种产品的庞大规模。 2022 年,新会区陈皮全产业链入选全国典型县建设名单,这无疑是对其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 而到了 2023 年,产业园更是入选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建设典型案例,全产业产值突破 230 亿元,新会陈皮更是凭借卓越的品质和影响力,荣获 2023 年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第一名,成为了新会区一张亮眼的农业产业名片。

据新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多方面发力,成效显著。 一方面,通过构筑 “大科技” 创新体系,为陈皮产业打造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力量,让陈皮产业的发展有了强大的技术后盾;另一方面,积极开展 “产加储” 关键技术攻关,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极具引领性的成果,有力推动了产业的技术升级。 同时,产业园还致力于打造陈皮智慧产业链,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引领驱动陈皮产业迈向现代化,让陈皮产业紧跟时代步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实施 “人才倍增” 工程,通过一系列培养举措,培育造就了一批土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为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积极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切实打通了科技进村入户的 “最后一公里”,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户和整个陈皮产业。

2023 年,新会区发布了《新会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要通过建溯源、补链条、强龙头、提品质、创品牌、扩营销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推动新会陈皮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早日突破 500 亿元的宏伟目标,为产业的长远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

近年来,新会区通过实施具有新会特色的 “科技引领” 工程,出台并实施 “科创十条” 政策,精心构建起 “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产业化 + 科技金融 + 人才支撑” 的创新生态链,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产业园及企业积极与 30 多家科研院所、12 家省级以上科研教育单位设立合作平台,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超过 1 亿元,建成了 1 个院士工作站、1 个博士后工作站、8 个陈皮相关研究院以及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通过这些平台,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陈皮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不仅如此,新会区还着力建设新会柑智慧果园和新会柑山地种植示范园,致力于打造国家柑橘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并且成功建成广东省新会柑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柑橘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园区内 9 万多亩新会柑园全面普及标准化种植,从种植源头保障了新会柑的品质。 在新会柑智慧果园中,配备了先进的太阳能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收集产地温度、湿度、虫害等多维度的数据信息,为果园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精准依据。

在道地陈皮品牌保护方面,产业园同样不遗余力,实施新会陈皮数字化保护工程,建成了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构建起新会陈皮 “道地生产数据化、溯源监管智慧化、品牌保护系统化” 的数字化溯源管理平台,对陈皮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施溯源管理,全面开展新会陈皮电子身份证溯源工作,通过 “新会陈皮” 电子身份证溯源,真正做到让陈皮源头可追溯、安全有保障,守护好了新会陈皮这一珍贵品牌。

此外,新会区还出台了 “葵乡人才十条” 政策,搭建起 “1 + N” 人才政策体系,建立起陈皮产业园人才智库,大力培育 “陈皮 +” 复合型人才,并且结合创新 “三项工程” + “农村电商” + “预制菜” 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助力 “陈皮 +” 人才的培育工作。 同时,积极打造 “陈皮 + 论坛” 学术高地,连续举办 6 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7 届陈皮产业发展论坛和中国陈皮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通过这些活动,发布产业科研创新成果,为新会陈皮产业创新与品牌升级持续赋能,汇聚各方智慧,有力促进了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大鳌对虾:科技引领 “一只虾” 工程,筑牢 “水上粮仓”

大鳌镇,这座在农业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小镇,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国 “一村一品” 示范村镇、“中国名优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及 “广东省特色水产养殖示范镇”,更是广东省唯一以对虾养殖为主导的养殖特色镇,在水产养殖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优势。

在 “百千万工程” 的引领下,新会区立足大鳌镇的实际情况,不断做大做强 “一只虾” 工程,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让大鳌对虾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23 年,大鳌镇立足自身实际,精心绘制 “百千万工程” 施工图,聚焦深化农业产业强镇、乡村特色产业、名特优新农产品建设等重点工作。 其中,包括带动创建以该镇为核心区的南美白对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预制菜产业园,通过打造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等一系列举措,有力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着力培优创强新会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大胆试验南美白对虾 “工厂化养殖” 模式,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养殖方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会区以大鳌镇为试点,积极开展虾塘 5G 终端试点项目,这一项目彻底颠覆了传统的 “人盯塘不离身” 的养殖管理模式。 如今,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只需 “一人一机”,养殖户就能实时监控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温度、pH 值、溶解氧、盐度等关键的水质参数以及各类养殖信息,而且还能进行遥控增氧等便捷的管理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管理精细化程度。 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更是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它将周边养殖数据进行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实现了水产养殖的 “设备化”“装备化”“智能化”,成功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 “靠天吃饭” 的瓶颈,以科技的力量充实了 “水上粮仓”,为大鳌对虾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南美白对虾)凭借出色的产业发展成果,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成为广东唯一以虾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这一荣誉是对大鳌对虾产业发展的高度认可。

与此同时,新会区不断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加工园区,在园区内建设虾品深加工、预制菜研发、虾文博展示等功能板块,精心打造三产融合的优质载体。 依托本地丰富的水乡特色资源,大力推进 “农业 + 文化 + 旅游” 建设,不断提升 “一只虾” 休闲农业品牌影响力,让大鳌对虾产业不仅局限于养殖和销售,还拓展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3 年,大鳌镇对虾产值连续两年超过 10 亿元,总产量突破 3 万吨,其供应的淡水对虾占据了珠三角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大鳌对虾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 同年举办的 “笑虾虾” 大鳌镇水乡旅游节暨大鳌对虾品牌推广活动更是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短短三天时间累计吸引游客约 3 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 312.3 万元,进一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今在新会区随处可见的 “虾楼”、繁荣的饮食业、热闹的娱乐业以及兴旺的夜经济,都充分展现出大鳌对虾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为深入实施 “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双水果蔗:实施 “甜蜜” 工程,打响富民强村产业品牌

新会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做优富民产业,推动双水果蔗等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打响品牌知名度、卖出更好的价格,让特色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有力支撑。

新会区双水镇桥美村,有着长达 150 年的黄皮果蔗种植历史,是国家级 “一村一品” 专业村,黄皮果蔗在这里可谓是有着深厚的种植底蕴和文化传承。 为了守住并擦亮这一历经岁月沉淀的黄皮果蔗老品牌,桥美村积极与省内农业院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共同投入到研究培育高产高质量果蔗品种的工作中。 经过多次精心改良和持续发展,桥美黄皮果蔗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如今每亩产量能够达到 2 万斤之多,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桥美村的黄皮果蔗之所以能一直保持质量和产量俱佳的良好态势,离不开其精细化的种植方式。 村里的农户们创新利用茶叶渣、茶油、烟梗泡水等作为驱虫药,巧妙运用天然肥料和低浓度农药进行施肥,这种精细化的种植方式凝聚着几代桥美人的智慧结晶,成为了桥美黄皮果蔗产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同时,桥美村还实行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比如,注册了 “桥美果蔗、甘蔗妈妈、蔗小妹” 等多个商标,让桥美黄皮果蔗有了专属的品牌标识;与伯蒂乐咖啡烘焙合作研发出梅子蔗柠、蔗啡等别具特色的果蔗饮品,丰富了产品种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建设网络直播厅、注册专属抖音号等,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打造销售品牌,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喜爱上桥美黄皮果蔗。

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桥美村的 “甜蜜事业” 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增加了村民的个人收入,也有力地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据了解,2023 年桥美黄皮果蔗种植面积达到 2500 亩,果蔗产量高达 27500 吨,产业年产值约 7700 万元,这一组数据直观地展现出了桥美黄皮果蔗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强大的经济效益。

为扎实推进 “百千万工程”,桥美村实施 “甜蜜” 工程,以宜居宜业甜蜜乡村建设为有力抓手,不断推动果蔗产业三产融合,致力于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加强与 “粤菜师傅” 项目的合作,结合桥美果蔗研发出更多特色饮品、菜式,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让果蔗产业在餐饮领域绽放光彩;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风貌示范带建设,依托果蔗这一特色资源,打造具有甜蜜庄园特色的农旅体验综合体,促进果蔗、陈皮、沃柑等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早在 2021 年 11 月,桥美村(甘蔗)就凭借出色的产业发展成果入选全国 “一村一品” 示范村镇,这是对桥美村多年来发展黄皮果蔗产业的高度肯定。 接下来,桥美村还将以乡村振兴示范带 “甜美乡村” 节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建设甘蔗驿站、甜蜜栈道等特色项目,精心打造黄皮果蔗 “一基地两展厅”,对桥美学校沿线 37 个商铺进行升级盘活,打造桥美商业街,实施网红乡村咖啡屋改造工程,通过这些举措,全方位推动黄皮果蔗产业 “接二连三” 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让桥美村的 “甜蜜事业” 更加甜蜜,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更高水平。

崖门富硒农产品:以 “硒” 为贵,点 “土” 成金

近年来,崖门镇紧紧围绕省委 “1310” 具体部署,聚焦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局、省科协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挖掘本地富硒土地资源的潜力,全力发展富硒产业,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天然硒都”,高质量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共富平台,在全省天然富硒产业开发方面走在了前列,已然成为新会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据介绍,在崖门镇委、镇政府的统筹谋划下,横水村作为先行区成功引入大营盘富硒农牧公司,该公司计划投资金额高达 2 亿元,在当地种植富硒茶 2000 余亩。 这一项目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2022 年就带动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 20 万元快速增长到 200 余万元,并且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

镇政府结合 “一村一品” 建设,精心推出了天然富硒茶、米、豆、薯、皮、蛋、禽、鱼等系列产品 “崖硒八宝”,这些富硒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优良品质,广受市场好评,成为了崖门镇富硒产业的代表产品。 此外,全省首个村级富硒科普长廊在横水村建成,成为了村里一道别具特色的靓丽风景,不仅向村民和游客普及了富硒知识,也提升了当地富硒产业的文化内涵。

大营盘富硒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第一个落户崖门专门从事富硒农产品研发的科技企业,流转了 200 公顷土地,专注于富硒茶、富硒米、富硒柑、富硒陈皮、富硒番薯等多种富硒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工作,为崖门镇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产品保障。

崖门镇还积极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的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申报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已获省自然资源厅推荐中国地质学会认定绿色富硒土地 8400 亩、无公害富硒土地 64392 亩、一般富硒土地 2132 亩,同时获省科协天然富硒联合体认定天然富硒土地 80252 亩,成为了全省最大最优质的天然富硒地块,这一成果为崖门镇奠定了成为广东富硒产业核心的坚实基础。 并且,崖门镇开展了广东首个天然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共建工作,依托大营盘生产基地开展富硒产业试验,全力打造全省天然富硒产业典范,凭借出色的产业发展成果,吸引了省内外各类各级调研百余次,成为了广东富硒产业的热门打卡地。

不仅如此,崖门镇还启动了富硒科普和乡村产业 CEO 计划,通过搭建 “线上 + 线下” 多元化销售渠道,大力促进天然富硒农产品的销售,让这些优质的富硒好物能够顺利进入寻常百姓的食谱,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提升了富硒产业的影响力。 如今,“崖门富硒菜” 已然成为崖门镇 “食药同源” 的一张亮丽名片,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据悉,省科协富硒科技服务站、富硒科普基地、试验基地及研学基地等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横水村 “富硒观光廊道 + 康养 + 文旅” 项目也正在进行论证实施,大营盘公司规模达 3000 亩的茶旅产业基地正在逐步建成,这些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丰富崖门镇富硒产业的内涵,拓展产业发展的边界。

崖门镇主导编制了天然富硒茶、柑红、陈皮等系列富硒产品标准,计划发布实施,通过建立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为富硒土地资源利用和富硒产业开发保驾护航,也为广东富硒产业的"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