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博兴县乔庄镇:盐碱地上长出致富虾以渔改碱打造乡村振兴渔业样板(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2025-03-29人已围观

博兴县乔庄镇:盐碱地上长出致富虾以渔改碱打造乡村振兴渔业样板

"标题:《博兴县乔庄镇:盐碱地变身 “金土地”,白对虾成就致富传奇》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省、市、县渔业主管部门紧密携手,三级联动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秉持着 “宜渔则渔” 的科学理念,全力深挖盐碱地渔业潜力,而博兴县乔庄镇则脱颖而出,成为这一宏伟蓝图中的渔业样板典范。

近年来,通过运用 “挖池台田、以渔改碱” 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博兴县累计成功开发对虾养殖池塘 5 万亩,同时打造台田 5 万亩,精心构建起以对虾为主导养殖品种的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23 年,全县渔业产值高达 40 亿元,渔民亩均收入达到 1.7 万元,这一丰硕成果为乡村振兴工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渔业篇章,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当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万物复苏之际,博兴县乔庄镇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在王院村、双台村、刘王村等地,由政府出资建设的 6 万平养殖温棚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当中,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这一项目的建成,意义非凡,它将成功破解长期以来制约产业发展的对虾优良苗种供应不足的难题,为乔庄镇乃至整个博兴县的白对虾产业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有望推动产业迈向新的高峰。

一、项目带农:注入盐碱渔业转型新动力

高标准池塘改造工程:

博兴县累计投入高达 4.4 亿元的资金,全力打造沿黄标准化池塘示范园区,至今已成功建成 12 个。 自 2022 年起,更是积极争取到 1.4 亿元的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开展渔业绿色循环试点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高标准鱼池、高标准道路、高标准水工建筑、高标准管理房、高标准绿化的 “五高” 标准,在沿黄乡镇大刀阔斧地开展 3.5 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以及配套尾水治理工程。 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养殖池塘的基础设施条件,还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养殖环境更加稳定、高效,为对虾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空间。

渔业智慧化提升工程:

当地政府高瞻远瞩,投资 6.3 亿元全力打造滨州市止河数字渔业产业园。 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完成立项、环评、迁占等前期工作,并已积极申报国家级数字渔业创新应用基地。 同时,依托全市海洋渔业综合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博兴县成功完成 “5G + 智慧渔业试点” 项目建设,实现了养殖全过程的精准管控以及尾水的高效再利用,真正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通过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养殖户可以实时监测对虾的生长状况、水质变化等关键信息,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成功率,降低了养殖风险,开启了渔业养殖的智慧新时代。

渔业延链补链工程:

博兴县紧紧围绕 “抓两头,带中间” 的发展思路,精心优化产业布局,将重点聚焦于设施化养殖、水产加工和冷链物流等关键领域的发展。 通过贷款、债券等多元化融资方式,成功筹集 17.7 亿元资金,用于建设博兴县智能循环水工厂化现代渔业产业园、渔业文旅产业园、渔赢旺对虾预制菜等一系列重点项目。 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得对虾年产量新增 0.66 万吨,加工冷储能力大幅提升 2.4 万吨,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条。 此外,博兴县还持续举办对虾节、虾王争霸赛、对虾厨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还极大地拓展了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博兴对虾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二、科技助农:激发盐碱渔业发展新活力

创新养殖技术模式:

博兴县积极探索创新,研发并大力推广南美白对虾 “135” 二茬养殖模式,成功将传统的单茬养殖转变为高效的双茬养殖。 在养殖过程中,巧妙运用微生物制剂来精准调节水质,确保对虾生长环境的稳定与健康,从源头上保障了对虾的品质安全,实现了节水、高产、优质的有机统一。 据详细统计数据显示,采用双茬养殖模式后,亩产可显著提升 60% 以上,同时,虾池亩均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仅为 900 立方米以内,相较于山东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 1200 立方米,节水率低达 25%,这一创新模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为提升渔民的专业素养和养殖技能,博兴县组织了 80 个渔业村的近千余名渔民,分批次前往临沂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接受专业培训,让渔民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渔业知识和技术。 同时,每季度还会邀请业内专家开展线上绿色健康养殖培训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共培养出 350 余名渔民技术员,其中 35 名更是成功获得水生动物养殖中高级证书。 如今,在重点渔村,都有 2 - 3 名渔业实用技术带头人,他们能够为渔民提供全天候的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创新技术引进模式:

博兴县积极与中国水产科学院、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重点科研院所开展深度技术合作,先后承担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对虾安全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等 8 个省部级项目,并荣获国家级农牧渔业丰收奖 1 项、省农牧渔业丰收奖 8 项。 在技术引进方面,成功引入高碳源高益菌生物絮团技术,实现了绿色高效生态养殖。 随着这些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虾亩均效益从原来的 0.8 万元稳步增长至 1.5 万元,为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进一步激发了盐碱渔业的发展活力。

三、质量兴农:提升盐碱渔业品牌竞争力

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

博兴县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始终坚守生态环保理念,采用 EM 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技术,通过高碳源精准调节水质藻相,同时巧妙套养罗非鱼、草鱼等鱼类,实现了生物防治虾病的目标,并且全程杜绝使用抗生素,从生产源头确保了对虾的高品质。 经过多年的严格把控和不懈努力,博兴县对虾连续 8 年抽检合格率均达到 100%,这一优异成绩不仅彰显了其过硬的产品质量,也为博兴对虾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消费者的信赖。

创新协会监管模式:

为进一步规范对虾苗种市场,保障苗种质量,博兴县成立了对虾苗种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平台作用。 协会积极指导苗种生产企业办理苗种生产许可证,督促企业签订质量承诺书,同时大力开展对虾苗种质量检测工作,每年开展的样品检测数量多达 1000 个以上,确保优质苗种覆盖率高达 98%。 通过协会的有效监管,从苗种源头保障了对虾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养殖户提供了可靠的苗种保障,也提升了整个产业的质量水平。

驱动产业标准化生产:

博兴县高度重视产业标准化建设,先后制订了《南美白对虾低盐度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凡纳滨对虾苗种淡化培育技术规范》等 6 项省市地方标准,为养殖户提供了详细、科学的养殖操作指南。 养殖户们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生产,使得产业的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在众多荣誉的加持下,博兴对虾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授予 “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品种农产品” 等殊荣,并且成为滨州市首个纳入国家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 的农产品。 此外,博兴县还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并成功举办两届全国南美白对虾绿色优质化推进会,进一步提升了博兴对虾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为盐碱地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

总之,博兴县乔庄镇在盐碱地上书写了白对虾养殖的致富传奇,通过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等一系列举措,成功打造了乡村振兴渔业样板,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国盐碱地渔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