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弧菌引起对虾肝胰腺坏死怎么办? 安全防控是关键(对虾弧菌病)

2025-02-13人已围观

弧菌引起对虾肝胰腺坏死怎么办? 安全防控是关键

"《弧菌引起对虾肝胰腺坏死之应对策略:安全防控至关重要》

一、对虾 “偷死病”—— 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的危害与特征

在多年深入走访一线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棘手的情况:在对虾养殖到大约 60 天左右时,它们很容易患上一种怪病。 一旦感染上这种病,整塘的对虾几乎就没了挽救的余地,情况十分糟糕。 更让人头疼的是,患病后的对虾在前期毫无明显症状,总是悄无声息地就死去了,所以养殖户们形象地称其为 “偷死病”。

从学术角度来讲,南美白对虾的 “偷死病” 被称作 EMS(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或 “急性肝胰腺坏死症”。 患病的对虾会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症状,比如体色呈现白浊且微微发红,肝胰腺会肿大,质地变得松软,颜色也会变为淡白或淡黄色,随后还会逐渐萎缩等。

在工厂化养虾模式下,这种由弧菌引起的对虾肝胰腺坏死情况更是备受关注,因为它对养殖效益影响极大。 而且,该病的肝胰腺坏死症状与对虾其它早期死亡现象所表现出的症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亚太地区水产养殖联盟(NACA)特意将之命名为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HPNS)。 南美白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已然成为近年来影响对虾养殖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它主要在苗期发生,对虾常常毫无预兆地出现突发性死亡现象,死亡率极高,甚至在部分塘口还会出现全池死亡的惨痛情况,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肝胰脏病变的渐进过程

一般而言,肝胰脏病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急性中毒情况除外),大致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养殖户们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是可以有效避免损失发生的。

正常状态下,对虾的肝胰脏呈现出褐色,其白色包膜和肝胰脏的轮廓都清晰可见,这是健康的外在表现。

当肝胰脏开始出现变差的迹象时,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肝胰脏轻微发红、肿大,原本清晰的白膜开始减少,直至慢慢消失。 而在这个阶段,很多时候对虾吃料的速度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这就很容易让养殖户疏忽大意,错过早期干预的时机。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肝胰脏会逐渐转为黄色,并且开始萎缩,到了这个阶段,对虾吃料的速度就会明显变慢了,这是因为肝胰脏消化吸收的能力已经变得非常弱,无法正常对摄入的食物进行处理,进而影响对虾的生长和整体健康状况。

最后,肝胰脏会发白,呈现出水样化的状态,这意味着肝胰脏组织已经发生了坏死,此时对虾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救治难度极大,往往会导致对虾大量死亡。

三、致病原因剖析

在目前针对急性肝胰腺坏死的分析中,发现主要原因是对虾感染了弧菌,其中以副溶血弧菌较为多见,当然,也存在哈维氏弧菌以及其他少数种类的弧菌感染情况。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该病大多在虾苗放养 7 - 30 天这个时间段发病。 患病的对虾体色会发白,虾壳变软,活力明显减弱,行动变得迟缓;肝胰腺的颜色会变得暗淡苍白,甚至出现糜烂发红的现象,部分对虾的肝胰腺还会出现明显萎缩或者肿大的情况,进而发生坏死,导致空肠空胃。 而且病虾往往第一天吃料时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可第二天就可能突然发病死亡,病情的发生极为突然,从少量发病到整塘对虾需要排塘处理,时间最短仅仅只需 2 - 3 天,其发展速度之快,着实让养殖户猝不及防。

弧菌作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当水体环境发生变化等因素引起对虾产生应激反应,致使其体质下降时,就容易大量滋生。 尤其是在底质不佳,池底有机质过多或者处于缺氧的环境下,弧菌更容易大量繁殖。 对虾在苗期本身体质就相对较弱,在转肝期又极易受到各种病原菌的影响,并且在对虾脱壳时,虾体出现破口,弧菌就可以趁机侵入对虾体内,进而引起软组织感染以及肝胰脏组织坏死。 所以,对于弧菌的防控,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对虾养殖的顺利进行。

四、全方位的防控措施

(一)苗种选择需谨慎

在苗种的选择上,养殖户们千万不要选择低质量的苗种,尤其是那些使用过抗生素培育的苗种。 因为这类苗种的肝胰腺及肠道很可能已经受到了伤害,在后续的养殖管理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对虾的抵抗力差、容易患病等,会给整个养殖过程埋下隐患,增加养殖风险。

(二)精细的水质管理

养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解决污染问题,增强池塘的自净能力,妥善处理毒素残留问题。 像毒素(尤其是藻毒素,例如蓝藻毒素等),会对对虾的肝胰腺、肠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 所以,养殖户需要时刻关注水质情况,通过合理换水、科学调控水体营养成分等方式,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减少有害毒素的积累,为对虾营造一个适宜生存和生长的水体条件。

(三)消杀和补菌协同防控

在控制病原菌数量方面,要采取消杀和补菌双管齐下的策略。 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消杀处理,来减少水体中病原菌的数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弧菌在水体中是广泛存在的,很难被完全杀灭,往往在使用消毒剂 4 - 6 小时后,弧菌总量还会出现反弹的情况。

鉴于此,在消完毒 3 小时后,应当大量补充有益菌。 有益菌有着诸多积极作用,它能够抑制水体中弧菌的过量繁殖,并且还能与对虾肠道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形成一种 “占位” 性保护,从而有效地排斥有害菌,维持对虾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增强对虾的抵抗力,降低患病风险。

(四)全程保肝护肠工作

肝胰腺的保护工作需要从放苗那一刻就开始抓起,而且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都要持之以恒地做好。 保肝的核心工作在于减少肝胰腺中毒和细菌感染的情况发生,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得提高对虾的体质,确保对虾肝胰腺、肠道处于健康的状态。

尤其是在对虾转肝期这个关键阶段,一定要保障对虾肝胰腺能够发育完全,这就需要养殖户合理投喂优质饲料、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等,助力对虾顺利度过转肝期,增强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为后续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还想提醒广大养殖朋友们牢记一点:对于弧菌,一定要秉持 “防重于治” 的理念,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培菌培藻,以此来稳定水质。 如果前期能够把有益菌利用好,不仅可以让水质保持稳定、池塘底质良好,还能让弧菌无处藏身,大大减少对虾发病的机会,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对虾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