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动物界全系列真虾下目—长臂虾科(上):秀丽长臂虾(长臂虾贵吗)
2025-02-19人已围观
动物界全系列真虾下目—长臂虾科(上):秀丽长臂虾
"《探秘真虾下目 — 长臂虾科:多样虾类的奇妙世界》
在广袤的动物界中,真虾下目 — 长臂虾科(学名:Palaemonidae)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隶属于十足目真虾下目长臂虾总科,包含着两个各具特色的亚科:长臂虾亚科(Palaemoninae)和隐虾亚科(Pontoniinae),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虾类家族。
一、长臂虾科概述
长臂虾亚科的成员们大多是肉食者,凭借着敏捷的身手和锐利的捕食器官,以较小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它们的身影几乎遍布除深海以外的所有水体,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其中,沼虾属(Macrobrachium)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涵盖了多种极具商业价值的物种,例如闻名遐迩的淡水长臂大虾(M. rosenbergii),这些虾类不仅在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还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而隐虾亚科的物种则选择了独特的栖息之所 —— 珊瑚礁,与许多无脊椎动物建立起了复杂多样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或片利共生等。 它们与海绵、刺胞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及棘皮动物门等生物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 本科物种中还包括那些日常在水体内忙碌的清洁虾,它们如同水下的 “清洁工”,为其他鱼类吃掉身上的寄生物和其他共生物,虽然多半以碎屑为食,但也有少部分物种展现出了肉食性的一面,以猎食小动物来维持生存,为珊瑚礁生态系统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长臂虾科之下拥有着惊人的 137 个属,950 个品种,这些丰富多样的虾类在形态、习性和生态角色上各有千秋,共同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命画卷。
二、长臂虾属:淡水与近海的精灵
(一)脊尾白虾:近海的经济瑰宝
脊尾白虾(学名:Palaemon carinicauda),又名白虾,是长臂虾科长臂虾属中一种备受瞩目的小型经济虾类。 它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和朝鲜半岛西岸海域,这片富饶的海域为脊尾白虾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独特的形态特征:脊尾白虾体长通常在 50~90 毫米之间,其额角侧扁,长度约为头胸甲的 1.2~1.5 倍,基部鸡冠状突起短于末部尖细部,末部优雅地向上扬起,仿佛是一把精致的弯刀。 上缘隆起部分整齐地排列着 6~9 齿,末部附近还点缀着 1 附加小齿,下缘则有 3~6 齿,这些齿状结构犹如精密的锯齿,在捕食和防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头胸甲上具有触角刺及鳃甲刺,不具肝刺,通常还伴有鳃甲沟,触角刺甚小,鳃甲刺较大,两者相互配合,如同敏锐的感知器官。 第一触角柄基节前缘圆润,前侧刺小巧玲珑,腹部第三至第六节背面有着明显的纵脊,如同坚实的脊梁,支撑着它们在水中的游动。 尾节明显长于第六节,后部末端尖细,两侧有 2 对微小的刺,宛如精致的装饰。 大颚门齿部与臼齿部间深深裂开,略呈 “Y” 字形,门齿部具 3~4 尖齿,触须 3 节,这独特的构造使其在咀嚼食物时更加高效。 第一、第二小颚及第一颚足内肢不分节,第三颚足细长棒状,具外肢,第一步足短小,而第二步足则较为粗壮,掌部甚膨大,指节细长,长约为掌长的 1.5 倍,腕甚短,约等于掌长,末 3 对步足指节细长,均呈爪状,第五对步足掌节后缘末部附近还具横行短毛列,这些步足的形态差异和结构特点,适应了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活动和捕食需求。 第二至第五对腹肢都有内附肢,雄性附肢细小,呈长棒状,边缘具刺毛,尾肢宽大,外肢外缘末部有 1 刺,其内侧有 1 横裂缝,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体色透明,微带蓝色,宛如晶莹剔透的水晶,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卵较小,呈橘黄色,随胚胎发育颜色逐渐加深,仿佛是孕育生命的神秘宝石。
强大的繁殖能力:晚春时节,脊尾白虾开始了它们的繁殖之旅,抱卵的雌虾成为了海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直到秋末,仍能看到它们怀抱希望的身影。 其繁殖季节之长令人惊叹,抱的卵孵化后,很快再度抱卵,这种高效的繁殖方式使得它们的种群数量得以迅速增长。 一只成熟的雌虾,抱卵数量少则 300~400 粒,多则可达 2000~2500 粒,繁殖期一般出现在春、夏、秋三季,一年可繁殖 10 次左右,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让脊尾白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也为渔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独特的生活习性:脊尾白虾食性广泛而繁杂,对食物并不挑剔,但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它们对饲料蛋白质的要求较高,通常在 42% 以上,这反映了它们对高质量食物的需求,以满足其快速生长和繁殖的能量消耗。 白天,它们宛如沉睡的精灵,潜伏在泥沙下 1~3 厘米处,安静地休憩,不活动也不摄食,节省能量;而到了夜晚,它们便活跃起来,纷纷出动寻找食物,展现出了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活力。 其生长周期短暂,仅需 2~3 个月就可以长成商品虾,这使得它们能够快速地为渔业市场提供新鲜的货源。 在冬天低温时,脊尾白虾还会展现出一种神奇的习性 —— 钻洞冬眠,它们会寻找合适的洞穴,蜷缩其中,进入一种休眠状态,等待温暖的春天再次降临。 此外,它们喜好群居,常常成群结队地活动,这种群居习性不仅有助于它们抵御天敌,还在繁殖和觅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泛的栖息环境:脊尾白虾生活在近岸和浅海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适宜的温度范围为 2~39℃,盐度在 3~30‰之间均能适应,尤其在咸淡水中生长速度最快,这种对不同盐度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得它们能够在河口、海湾等多种水域环境中生存繁衍。 然而,它们对低氧的忍耐能力较差,当水中溶解氧低于 1 毫克 / 升时,就会因缺氧而面临生命危险,这也对其生存环境的水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重要的经济价值:脊尾白虾的产量在海洋渔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仅次于对虾和毛虾,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经济虾类。 其肉质细嫩,滋味鲜美,加工制成干虾米后,俗称 “海米”,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经济价值颇高。 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更是使其在市场上备受青睐,除供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各种美味佳肴,其卵制成的虾籽,也是上乘的海味干品,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着广阔的销售前景,为渔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秀丽长臂虾(秀丽白虾):淡水湖泊的明珠
秀丽长臂虾(学名:Palaemon modestus),旧称秀丽白虾(学名:Exopalaemon modestus),是长臂虾科长臂虾属中生活在淡水环境的一颗璀璨明珠,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半岛和中国东部地区的河流湖泊中,这些清澈的水域为秀丽长臂虾提供了宁静而适宜的栖息之所。
精巧的外形特征:秀丽长臂虾体长最大不超过 60 毫米,小巧玲珑,却蕴含着大自然的精致之美。 头胸甲上有鳃甲刺、触角刺而无肝刺,额角发达,上下缘皆有锯齿,上缘基部形呈鸡冠状隆起,末邯尖细邯分上缘无齿,但近末端处常有 1 或 2 附加小齿,下缘末有小齿数个,这些独特的齿状结构犹如精美的雕刻,为其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腹部第 2 节侧甲覆于第 1、第 3 节侧甲外面,第 4 - 6 节向后趋细而短小,尾节窄长,末端尖,整个身体线条流畅,宛如一件优雅的艺术品。 大颚有由 2 节成的触须,第 1、第 2 步足有螯,第 2 对较粗大,第 3 - 5 对步足爪状或细长柱状,这些步足的形态和结构适应了它们在淡水环境中的游动、捕食和栖息需求,使其能够在水中灵活自如地穿梭。
旺盛的繁殖状况:秀丽白虾的抱卵盛期为 4 月中旬至 8 月底,5~6 月间更是达到了盛产卵的高峰期,此时的湖泊中充满了生命的希望。 8 月份当年大个体幼虾长 35 毫米,体重 2 克即可性成熟抱卵,老虾抱卵量 300 粒左右,当年幼虾抱卵量 100 粒左右,4 至 7 月可连续抱卵 2 至 3 次,这种较强的繁殖能力保证了其种群在淡水环境中的稳定繁衍,也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有趣的生活习性:秀丽白虾主要生活在湖内的敞水区域和湖内较大的河道内,它们有着独特的昼夜活动规律。 白天,它们如同羞涩的少女,潜入水底,安静地栖息;而夜间则会升到湖水上层,活跃地游动、觅食,这种习性使得它们在扑虾产量上较高,并且喜光亮的特点也为渔民们的捕捞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秀丽白虾属杂食性动物,终生以浮游动物、植物碎屑、细菌等为饵料,它们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维持着水体生态的平衡。 其盛产于太湖,并被赞誉为 “太湖三宝” 之一,也是内蒙古呼伦湖地方特产,成为了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美食爱好者的目光。
显著的经济价值:秀丽长臂虾是中国淡水水域主要的经济虾类,其产量仅次于日本沼虾,在巢湖、太湖等大型水域中资源丰富。 鲜食时,可采用盐水、油爆虾片、虾仁、虾丸、虾卷等多种做法,每一种做法都能展现出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 虾仁还可做成 “虾仁炒蛋”、“虾仁羹汤”、“石榴虾仁” 等名菜,用鲜活白虾做 “呛虾”,更是将其鲜嫩的口感发挥到了极致,吃在嘴里,奇嫩异常,鲜美无比,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当地的渔业经济和饮食文化增添了浓郁的色彩。
三、沼虾属:淡水虾类的巨无霸家族
沼虾属(学名:Macrobrachium)作为长臂虾科的一个重要属,是淡水虾中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家族,所包含的种类多达 200 余种,其中不乏可能是最巨大的淡水虾类,如罗氏沼虾(M. rosenbergii)、M. faustinum、M. carcinus、M. malcolmsonii、M. choprai、M. vollenhovenii、附刺沼虾(M. spinipes)以及贪食沼虾(M. lar)等,这些虾类体型庞大,最大体型均超过 15 公分,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沼虾属分布广泛,七大洲中,只有南极洲没有沼虾属的踪迹,它们在全球的淡水生态系统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鲜明的形态特征
该属虾类体表大多有暗褐绿色斑纹,犹如神秘的迷彩,俗称青虾。 体型较大,为大、中型游泳虾类,其中最大的种如罗氏沼虾,雄性体长可达 400 毫米,一般种体长也在 50~100 毫米之间,其庞大的体型使其在淡水环境中占据着重要的生态位。 头胸甲发达,额角上下缘有锯齿,具有肝刺、触角刺而无鳃甲刺,这些刺状结构如同坚固的武器,在捕食和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 2 腹节侧甲覆盖于第 1、3 节侧甲外面,后部腹节较细小,身体结构紧凑而合理。 第 1 触角有 3 条触鞭,犹如灵敏的触角,感知着周围环境的变化。 第 1、2 步足具螯、腕不分节,捕食和御敌能力强大,尤其是第 2 步足的螯特别强大,雄性的更长大,甚至可达长 2 倍,这成为了它们在竞争食物和领地时的有力武器。 第 3~5 对爪状,用于爬行,使其能够在水底灵活地移动。 腹肢具内附肢,能将左右内肢联在一起,便于游泳,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沼虾属在水中的游动更加高效和灵活,适应了淡水环境的复杂多变。
(二)多样的生活习性
沼虾属动物为杂食性,它们的食物来源广泛,既喜食小型动物或其尸体,也会食用水生植物或有机碎屑,这种杂食性的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淡水生态环境中找到足够的食物资源,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罗氏沼虾和海南沼虾等种的幼体阶段,有着独特的生存需求,必须在含盐的半咸水中生活才能发育变态,这表明它们是从海水中逐渐进化而来的,幼虫阶段与成体不同,不能适应纯淡水环境生活,这也反映了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 沼虾刚孵化的幼体是原溞状幼体,经几次蜕皮变为仔虾,每一次蜕皮都是它们成长的重要里程碑。 在华北地区,常见的仅一种即日本沼虾,夏初开始产卵繁殖,而在长江流域、江南及西南各省,种数增多,春季开始繁殖,4~11 月均可见抱卵雌虾,5 月份孵出的仔虾生长迅速,两个多月即可达性成熟而开始产卵,这种快速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保证了沼虾属在适宜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
(三)广泛的种属分布
沼虾属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区,全世界共有 100 多种,主要产于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内陆水域,它们在这些地区的池沼、湖泊或河流等淡水中繁衍生息,有些种也分布于河口半咸水域,个别种如等齿沼虾等还能栖于低盐浅海,展现出了广泛的适应性和分布范围。 在中国,已发现沼虾 20 多种,其中最常见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广泛分布于华北及南方各省;海南沼虾分布于长江以南的通海湖泊、河流及河口区,此外还有粗糙沼虾、细螯沼虾、云南沼虾等。 其中,罗氏沼虾为沼虾属中个体最大、人工养殖数量最多的品种,成为了淡水养殖业中的重要对象,为渔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重要的经济价值
该属虾类是淡水经济虾类中最重要的一类,在中国,产量最大的是日本沼虾,以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各省产量较大;东南沿海各通海湖泊河流中则以海南沼虾为最多;山溪中常见的经济种为粗糙沼虾。 这几种虾都能进行人工育苗和养殖,为渔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 世界最重要的淡水养殖种是罗氏沼虾,它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区的淡水水域,自 20 世纪 70 年代人工育苗养殖成功以来,已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养殖,其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肉质鲜美等特点,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 此外,个体较大的还有南亚常见的马氏沼虾,体长可达 230 毫米;美洲的美洲沼虾体长可达 250 毫米;大臂沼虾在中美洲产量大,体长可达 233 毫米;美洲及西印度群岛常见的刺尾沼虾体长达 166 毫米。 这些虾类不仅是重要的捕捞对象,也都已进行人工养殖,为全球的渔业经济和饮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满足了人们对美味虾类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