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从尼罗河畔到中国餐桌,看一只小龙虾的奇幻旅程(小龙虾来到中国)
2025-03-02人已围观
从尼罗河畔到中国餐桌,看一只小龙虾的奇幻旅程
从尼罗河畔到中国餐桌,看一只小龙虾的奇幻旅程
"标题:《尼罗河畔小龙虾的奇妙中国之旅:36 小时的舌尖传奇》
在中国的美食江湖中,小龙虾堪称夜宵界的宠儿。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那一盘盘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麻辣小龙虾或是蒜香小龙虾,总能精准地抚慰那些饥肠辘辘的灵魂,填满食客们空荡荡的胃。 然而,你或许想不到,这道美食的源头,竟可能远在千里之外的尼罗河畔,而且从那里出发,仅仅 36 小时,这些鲜活的小家伙就能跃然于中国的餐桌之上。 这其中,蕴含着一段令人惊叹的故事。
小龙虾在埃及的往昔:从 “生态灾星” 到 “希望之光”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埃及的尼罗河流域首次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 小龙虾。 它们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繁殖速度,迅速在这片水域安营扎寨,肆意生长。 埃及的渔业很快就感受到了来自小龙虾的巨大压力,它们啃食水生植物、破坏渔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于是,小龙虾在埃及声名狼藉,被渔民们厌恶地称为 “尼罗河蟑螂”,也成为了水产专家们眼中亟需解决的生态环境大敌。
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 艾因沙姆斯大学的马格迪?哈利勒教授等一批科研人员,并未放弃对小龙虾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细致观察,他们惊喜地发现,埃及本土的野生小龙虾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同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们体型更为健硕,产量颇为可观,而且鳃部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清洁 “白鳃” 状态。 这些独特的品质,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逐渐吸引了外国投资者敏锐的目光。
中国企业的慧眼识珠:开启产业新篇
2015 年,北京麻辣诱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怀揣着对优质食材的执着追求,带领团队踏上了寻找小龙虾最佳供应源的征程。 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全球几十个国家,最终,尼罗河畔的这片土地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他们。 韩东毅然决定将小龙虾生产基地选址在距离埃及首都开罗仅一小时车程的斋月十日城,从此开启了埃及小龙虾产业的全新篇章。 截至目前,公司在埃及的累计投资额已高达约 1 亿元人民币,成为了埃及小龙虾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者。
“中国人是第一批埃及小龙虾的外国投资者。 ” 哈利勒教授感慨地说道。 随着中国食品企业对尼罗河小龙虾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曾经被埃及渔民视为噩梦的小龙虾,摇身一变,成为了沿岸渔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据粗略统计,如今尼罗河流域哪怕是捕虾量最少的渔民,平均年收入也能达到约 5 万埃磅(约合 2 万元人民币),小龙虾产业在埃及焕发出勃勃生机。
36 小时的极速接力:从捕捞到上桌的无缝衔接
“为了确保野生小龙虾的鲜嫩口感和极致新鲜度,我们构建了一套高效严密的供应链体系,将从捕捞到运回国内的总时长严格控制在 36 小时内。 ” 韩东自信地介绍道。 麻辣诱惑埃及事业部的负责人韩旭,热情地带领我们实地体验了这令人赞叹的 “中国速度”。
清晨 5 时,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尼罗河畔,当地的渔民们便已纷纷出动。 他们熟练地将前一晚放置在河中的特制捕虾网缓缓捞出,将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进行快速倾倒、细致分拣和精准称重后,有条不紊地搬上前来接应的专门货车。 这一系列动作,在每年 4 月至 9 月的捕虾旺季,早已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操作。
上午 9 时,一辆辆满载小龙虾的货车如同归巢的倦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麻辣诱惑位于斋月十日城的工厂大门前。 工厂内的员工们迅速行动起来,将小龙虾轻轻倾倒在宽敞明亮的生产线上,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按照不同的克数标准进行仔细称重,随后分拣至色彩各异的筐中,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高效。
穿过繁忙的分拣区域,三条现代化的大型生产线映入眼帘。 这三条生产线集清洗、油炸、烘干、包装等工序于一体,宛如一条高效运转的美食制造流水线。 生产线上,数以万计的野生小龙虾在高温的洗礼下,逐渐披上了一层诱人的橙红色外衣。 身着白色和柠檬黄色制服的工人们在生产线之间来回穿梭,专注地进行温度调控和质量检测,整个场景蔚为壮观,仿佛一场美食与工业的完美交响乐。
下午 5 时,经过层层加工和精心包装的成品虾被迅速运往机场,装入提前预订好专属仓位的飞机货舱。 随着夜幕的降临,飞机准时起飞,向着北京等中国的繁华都市疾驰而去。 经过十余小时的空中飞行,这些小龙虾顺利抵达中国的土地。 紧接着,它们马不停蹄地从机场被发往各个门店,在大厨们的巧手烹制下,最终以美味佳肴的姿态呈现在中国食客们的眼前。 就这样,在不到 36 小时的短暂时光里,一只只来自尼罗河畔的野生 “洋” 小龙虾完成了它们跨越国界的奇妙旅程,为中国的美食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别具风味的舌尖盛宴。 初步估算,仅麻辣诱惑一家公司每年从埃及运回国内的小龙虾(不含包装)总量就可达 3000 多吨,这一数字背后,是两国合作的丰硕成果。
授人以渔的智慧传承:产业发展的共赢之路
“当下正值小龙虾捕捞的黄金旺季,工厂为了保证充足的供应,每天除了安排 2 小时进行全面消毒外,其余 22 小时都在满负荷运转,工人们实行‘两班倒’的工作制度。 ” 韩旭详细地介绍道。 在工厂里,约 300 名工人齐心协力,共同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努力。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 - 穆奈姆,这位在工厂里工作了三年的本地员工,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三年前,他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为了生计奔波忙碌。 如今,他已经成长为车间助理主管,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华丽转身。 “在这里工作,让我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我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 阿卜杜勒 - 穆奈姆满怀感激地说。 是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他和家人的生活轨迹。 从最初的基础生产工具,如渔网、手套,到先进的捕虾技术和丰富的水产知识,阿卜杜勒 - 穆奈姆和他的家人都是在中国工厂的无私帮助下免费获得的。 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像他这样的渔民们积极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其他村民,于是,尼罗河流域很快就集结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 “捕虾大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小龙虾产业的发展中来。
受益的不仅仅是渔民和工厂工人。 埃及当地的一家原本规模较小的泡沫包装箱生产企业,也在这股产业发展的浪潮中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在过去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其生产规模从最初的 1 台机器、2 名工人,迅速扩张到如今的 2 个现代化工厂、14 台先进机器,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了确保小龙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哈利勒教授正携手埃及渔业部门和中方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小龙虾捕捞的相关法律法规。 “大家都深知,只有维护好小龙虾产业的健康生态,才能让每一个参与者从中持续受益。 ” 哈利勒教授坚定地说。
“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诚信,让我们深感敬佩。 我衷心希望我们与中国的合作能够源远流长,永不停止。 ” 阿卜杜勒 - 穆奈姆满怀期待地说出了众多埃及人的心声。 这一只只小小的小龙虾,不仅承载着美食的诱惑,更见证了中埃两国人民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中的深厚情谊,也让我们对未来两国在更多领域的合作充满了无限遐想和期待。
新华社记者:文 / 吴丹妮 李碧念 郑思远 摄 / 邬惠我
编辑:王梓含
责任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