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12步教你学会工厂化养虾——养成池后期45-80120天强微(工厂化养虾技术与模式)

2025-03-04人已围观

12步教你学会工厂化养虾——养成池后期45-80120天强微

"《工厂化养虾进阶指南:养成池后期 45 - 80(或 120)天强微用菌秘籍》

在工厂化养虾的征程中,后期 45 - 80(或 120)天的养殖阶段可谓是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管理与操作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养殖成果和经济效益。 究竟是 80 天养成还是 120 天养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对虾品种(如快大型和高抗型)、期望的出虾目标规格大小,以及水温和日常管理情况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养殖进入这个关键阶段后,养殖户预设的不同目标产量,如 15 斤 / 立方米、30 斤 / 立方米或其他规划产量,在操作细节上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愈发显著。

一、不同规划产量的操作区别

(一)曝气功率和曝气量的差异

重要性及依据

这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目标产量越大,在养殖后期就越需要开足功率进行曝气。 例如,当目标产量设定为 20 斤 / 立方米时,在最后阶段曝气功率应开到 20 瓦 / 立方米(甚至建议进一步增加到 30 瓦 / 立方米)。 这是因为充足的曝气不仅能够为对虾提供充足的溶氧,而且对于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集污和排污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曝气功率,相反,如果集污排污效果不佳,那么曝气功率的浪费将会更加严重,同时也会对水质和对虾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功率判断方法

在判断曝气功率是否合适时,首选的判断依据是氨氮的存在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检测到氨氮,大概率是由于曝气不足所致,当然,投喂料过多也可能是一个次要因素。 因为在养殖后期,池中的硝化系统已经基本完备,只要曝气充足,硝化作用就能充分发挥,氨氮通常就不会出现超标问题。 其次,可以通过监测溶氧来辅助判断,但需要注意的是,检测仪所显示的溶氧数值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有时即使检测溶氧充足,但对虾仍然出现问题,而通过加大曝气量,问题却能够得到解决,这表明溶氧检测仪的数值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不能完全依赖。 总之,溶氧是解决工厂化养虾过程中众多问题的关键因素,养殖户必须高度重视。

(二)后期菌剂量和碳源使用量的变化

随着目标产量的增加(通常伴随着放苗密度的提高),菌剂和碳源的使用量也需要相应地逐渐增大。

菌剂使用量

对于菌剂的使用,如 “降氨靓水乳酸菌相” 和 “硝氨双脱复合菌”,每天每立方米的泼洒量从前期的一定范围逐渐增加到后期的 0.6 - 1.2 克。 并且,越接近养殖后期,越应选取较大的剂量使用,以更好地抑制弧菌滋生,预防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维持水体的微生物平衡,为对虾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生存环境。 同时,“降氨靓水乳酸菌相” 也可以用自制的 “乳酸菌扩培液” 替代,其用量为 50 - 100 毫升 / 立方米 / 天,这种替代方式能够降低成本,但需要养殖户掌握正确的扩培方法和技术,确保扩培液的质量和活性。

碳源使用量

碳源的使用量同样随着目标产量的增大而增加。 每天每立方米水体需要使用红糖或白糖 10 - 15 克以及三水醋酸钠 5 - 10 克,将它们用 10 - 20 倍的水溶解后,采用滴加的方式缓慢加入池中。 此外,醋酸钠还可以用 “发酵玉米液” 50 毫升 / 立方米代替(使用前需过滤),可分成多次或在喂料时随料泼洒,过滤后的玉米渣可用于外塘养虾拌料,效果良好。 判断碳源添加量是否合适的方法与前期类似,即通过检测水质的 PH 值和氨氮亚盐含量来进行调整。 如果氨氮亚盐升高,说明需要增加碳源用量;如果 PH 值不断下降,则表明碳源使用过量,需要适当减少。 同时,配合使用 “发酵玉米液” 能够实现碳源的多样化,为水体中的微生物提供更丰富的营养,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更好地维持水质稳定。 使用 “发酵玉米液” 时,必须用棉布仔细过滤后再进行泼洒,防止杂质进入池中对水质造成污染。

(三)集污排污操作的强化

目标产量越大,在养殖后期就越需要更加仔细地进行集污操作,并且排污时间也应相应延长。 这是因为随着对虾的生长和养殖密度的增加,池内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也会增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集污排污,将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对虾的健康和生长。 在集污排污过程中,要根据池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排污方式和时间,确保将池底的污物尽可能彻底地排出池外,为对虾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总碱度消耗和 PH 下降的应对

较高的目标产量会导致总碱度的消耗增大,同时 PH 值下降也会更加明显。 因此,养殖户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总碱度和 PH 值,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小苏打和生石灰的使用剂量和频率。 当发现总碱度低于 80 且 PH 值低于 7.0 时,如果氨氮不超标,可以每立方米水体使用小苏打粉 3 - 5 克和生石灰粉 5 - 15 克,通过缓慢添加并搅拌均匀的方式,将 PH 值调节到 7.5 - 8.2 范围,同时使总碱度达到 100 以上。 如果氨氮超标,则需要改用三水醋酸钠,每天每立方米用 5 克可提高 8ppm 左右的总碱,连续使用几天,直至将总碱度提升到至少 100 以上,同时确保 PH 在 7.5 - 8.2 范围内。 在调节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水质的变化,避免调节过度对对虾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逐渐掌握小苏打、生石灰粉和三水醋酸钠等调节剂的合适用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维持水质的稳定。

(五)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需求的增加

随着目标产量的提升,对虾对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对于不同盐度的养殖环境,如纯淡水工厂化、半咸水工厂化和纯海水工厂化,“强微复合微量元素” 的使用量有所差异。 在纯淡水工厂化养殖中,每天每立方米需要使用 1 克;半咸水工厂化养殖中,每天每立方米使用 0.5 克;纯海水工厂化养殖中,每天每立方米使用 0.3 克,可将其拌料撒入池中。 然而,这些用量仅供参考,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可以通过观察对虾的生长状况来判断是否需要适当增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用量。 例如,当对虾出现蜕壳不遂或亚盐顽固性降不下来等情况时,就需要考虑增加相关元素的补充,以满足对虾生长的生理需求,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和正常发育。

二、养殖中后期的操作方案

(一)天天补充碳源

按照 “粮草先行” 的原则,必须为虾池天天补充碳源,采用速效碳源 + 高效碳肥的组合,并以滴加流加的方式进行添加。 每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红糖或白糖 10 - 15 克 + 三水醋酸钠 5 - 10 克,将其用 10 - 20 倍的水溶解后,采用滴加的方法缓慢加入池中。 同时,要注意醋酸钠也可以用 “发酵玉米液” 50 毫升 / 立方米代替(使用前需过滤),可分成几次或随喂料时泼洒,过滤后的玉米渣可用于外塘养虾拌料。 “发酵玉米液” 和醋酸钠都是反硝化细菌的优质碳源,能够形成紧实的微生物絮团,相比之下,糖碳源形成的絮团较为松散或膨松,不易沉降。 判断碳源添加量的方法是通过检测 PH 值和氨氮亚盐含量,如 PH 值不断下降,说明碳源用多了,应适当减少;若氨氮亚盐不断上升,则说明碳源用少了,需适当增加。 此外,配合使用 “发酵玉米液” 可实现碳源多样化,使用时必须用棉布过滤后泼洒,防止杂质进入池中。

(二)天天补充菌相

每天每立方米泼洒 “降氨靓水乳酸菌相” 0.6 - 1.2 克 +“硝氨双脱复合菌” 0.6 - 1.2 克,使用时先用水泡开,再用 100 目筛网过滤后,直接一次性泼洒,避免渣子进入池中。 “降氨靓水乳酸菌相” 也可以用自制的 “乳酸菌扩培液” 50 - 100 毫升 / 立方米 / 天代替,成本相对较低,但需要养殖户自行制作并确保其质量。 在养殖后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较大的菌剂用量,以有效抑制弧菌滋生,预防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维持水体的微生物平衡,为对虾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生存环境。

(三)天天补充 “强微复合微量元素”

纯淡水工厂化:每天每立方米使用 “强微复合微量元素” 1 克,可拌料撒入池中。

半咸水工厂化:每天每立方米使用 “强微复合微量元素” 0.5 克,可拌料撒入池中。

纯海水工厂化:每天每立方米使用 “强微复合微量元素” 0.3 克,可拌料撒入池中。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用量仅供参考,实际养殖过程中,可通过观察对虾的生长状况来判断是否需要适当增加用量。 例如,当对虾出现蜕壳不遂或亚盐顽固性降不下来等情况时,可考虑适当增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补充,以满足对虾生长的生理需求,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和正常发育。

(四)维护盐度,和补充钙磷镁等矿物质常量元素

咸水池

当观察到对虾脱壳不遂时,应及时使用六水氯化镁 5 克 / 立方 + 氯化钾 1 克 / 立方米 + 维生素 C 适量,将其均匀泼洒到水体中,为对虾提供充足的矿物质元素,促进其顺利脱壳,保障对虾的正常生长发育。

若发现对虾脱壳后硬壳太慢,即出现软壳现象时,应使用二水氯化钙 5 克 + 磷酸二氢钾 5 克 + 维生素 C 适量,泼洒到水体中,帮助对虾快速硬壳,增强其体质,提高其抵御疾病的能力。

内地淡水工厂化(循环水)

对于内地淡水工厂化养虾(采用循环水系统),要经常检测并补充海盐,将盐度维持在 3 - 5‰的范围内。 同时,每天每立方米补充六水氯化镁 3 克 + 二水氯化钙 1 克 + 氯化钾 0.5 克,以满足虾在生长过程中对矿物质常量元素的需求。

以上所使用的钙镁钾原料必须是食品级的,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避免因原料问题对虾和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量进行添加,并密切关注对虾的生长状况和水质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五)水质管理(维护 “菌藻平衡”)

培藻保藻

当池水呈现清瘦状态时,应选择阳光充足的天气,每立方米泼洒 “强微培藻酵素” 5 毫升 + 藻种 5 毫升,以此来培育茶褐色、黄绿色或嫩爽的水质,为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强微培藻酵素” 使用前需进行过滤)。 如果池水的透明度过高,可使用腐植酸钠 3 - 5 克 / 立方米来加深水色(同样要注意过滤后使用),以调节光照强度,满足虾的生长需求。

当水色变得过于浓厚,出现泡沫污浊、富营养化等情况时,每次投料后,紧接着每立方米用 “强微污沫浊消爽” 2 克,直接泡水,并用 100 目筛网过滤载体渣子后泼洒。 每餐投喂后都要进行此操作,直到水质恢复清爽为止。 例如,如果一天投喂 5 餐,就需要使用 5 次,以确保水质始终处于适宜虾生长的状态。

注意事项

所有用于水质管理的产品,均要用 100 目筛网泡水过滤后使用,坚决不让渣子进入虾池,以免对虾的健康和生长造成潜在威胁。

培藻操作仅在有阳光照射时才能进行,并且应贯穿整个养殖全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工厂化养虾中,培藻并非是必需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对虾的体色和风味,养殖户可以根据实际养殖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选择和操作。

(六)注意调控 PH 和总碱度,定期检测生物絮团量

当 pH 低于 7.0,总碱度低于 80 时的处理

氨氮不超标时:每立方米水体用小苏打粉 3 - 5 克 + 生石灰粉 5 - 15 克,通过缓慢添加并搅拌均匀的方式,将 PH 值调节到 7.5 - 8.2 范围,同时使总碱度达到 100 以上。 在调节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水质的变化,避免调节过度。

如果当时氨氮超标:则要改用三水醋酸钠,每天每立方米用 5 克可提高 8ppm 左右的总碱。 连续使用几天,直至将总碱度提升到至少 100 以上,同时确保 PH 在 7.5 - 8.2 范围内。

当 PH 过高时的处理

若 PH 值过高,可采用食用醋进行调整,用量为 100 毫升 / 立方,可使 PH 值下调 0.3 左右;或者使用每 10 克一水柠檬酸 / 立方米,也可使 PH 值下降 0.3 左右。 在使用这些调节剂时,同样要注意用量的精准控制和水质的实时监测,确保 PH 值稳定在适宜对虾生长的范围内。

生物絮团量的控制

定期用锥形瓶检查生物絮团量,将其控制在 3 - 5% 范围内。 如果生物絮团量超过太多,可采取加强絮团收集和排污操作,或者适当减少喂料量等措施进行处理。 待生物絮团量恢复到正常范围后,再逐渐恢复投料量,以维持虾池内的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

注意事项

总碱度调高到至少 100 以上,下次降到 80 以下后再调节。

小苏打、生石灰粉和三水醋酸钠的用量,要自己慢慢摸索,注意使用后的检测数据分析,取得经验后,按经验决定用量。

三、其他方面

(一)处理有机碎屑过多和污渍泡沫过多

当池中有机碎屑过多,污渍泡沫严重时,每次喂料时,可同时使用 “强微污沫浊消爽” 1 - 2 克 / 立方米 +“强微脱硫化氢复合菌” 1 - 2 克 / 立方米,用量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使用前先用水泡开,再用 100 目筛网过滤后泼水,防止渣子进入池中,如此连续使用几天。 例如,如果一天喂 5 餐,就一天用 5 次。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产品耗氧较大,使用时需要开大增氧功率配合,同时其他速效碳源或 “发酵玉米液”(过滤后使用)、微量元素等仍需照常使用,以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和对虾的生长环境。

(二)关于管理

喂料管理

在 500 尾 / 立方米的低密度养殖情况下,应遵循宁可喂少,不可喂撑的原则。 1 号料控制在 1.5 小时吃完,2 号料控制在 1 小时吃完,后期 3 号料也控制在 1 小时吃完为准。 这样可以避免因投喂过多导致水质恶化和对虾消化不良等问题。

当工厂化养殖密度达到 700 尾 / 立方米时,后期喂料最好一天 5 餐以上,每餐喂量要充足,控制在 1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吃完为准。 这是因为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对虾容易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充足的投喂可以有效防止自残现象的发生。 但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投喂过多可能导致的亚硝酸盐超标等问题,通过合理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确保对虾既能获得充足的营养,又能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在对虾脱壳前后,要适当减少投喂量,因为此时对虾的摄食能力和消化能力会有所下降;在对虾受到应激情况时,如水温突变、水质波动等,应停止投喂,待对虾恢复正常后再逐渐恢复投喂,以减轻对虾的应激反应,保障对虾的健康。

换水管理

传统的工厂化水泥池养殖通常采用较高的换水频率和换水量,但由于在本养殖方案中大量使用强微菌剂,因此不建议采用大量换水的方法。 每天只需要进行排污水操作即可,即排污时,一直排到水变清为止,一般只需要排污几分钟。 在虾苗小时,要注意"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