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引领中国水产种业方向,突破卡脖子难题关键(对虾淡水养殖技术是真的吗)
2025-03-11人已围观
对虾:引领中国水产种业方向,突破卡脖子难题关键
"《对虾:中国水产种业的璀璨明珠与破局先锋》
在当今时代,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其兴衰直接关系到渔业的繁荣昌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这为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值此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盛大开幕之际,南方农村报精心推出水产种业振兴巡礼专题,深入梳理我国代表品种的种业发展历程,探寻其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旨在为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思考与有益的借鉴。
对虾行业的发展轨迹,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水产业数十年来的拼搏与奋进。 从曾经作为罕见且昂贵的珍馐,仅供少数人享用,到如今堂而皇之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大众餐桌上的常客;从 “身娇肉贵” 的珍稀食材,发展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水产品之一,这其中凝聚着无数从业者的心血与汗水。 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为了培育出一尾优质的虾苗,一代又一代的从业者前赴后继,在种业不断升级迭代的有力推动下,对虾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崛起成为一个辉煌灿烂的世界级产业,创造了 “一条虾造就一个世界级产业” 的传奇佳话。
当下,中国对虾业已然初步迈入集约化、标准化的崭新时代,凭借高效、环保的绿色生产模式,傲然引领着中国水产业的前进方向。 与此同时,对虾种业的变革与突破,更是成为中国水产种业振兴大业中的重中之重。 2022 年 12 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汇聚了全行业的智慧精英,共同对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深入研判,必将为对虾种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最新策略,开启对虾种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上世纪 50 年代起步:开创中国对虾产业辉煌篇章
我国的对虾育苗事业,宛如一颗在困境中顽强萌发的种子,萌芽于上世纪 50 年代。 1959 年,赵法箴等杰出学者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成功培育出中国第一批人工繁育对虾(中国对虾)苗种,这一重大突破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国对虾养殖的未来之路。 到了 1960 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一整套完善的对虾人工培苗方法横空出世,当时幼虾的成活率令人惊叹,高达 90%以上,甚至在某些理想条件下可达 100%,这一成果为我国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扫清了技术障碍。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对虾堪称极为罕见的昂贵食品,其珍贵程度超乎想象。 据 1960 年出版的《对虾养殖知识》记载,一吨鲜虾的价值足以换回十数吨钢材,养虾事业在当时肩负着支持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股独特力量。 从那时起,为了进一步推广对虾养殖,业界同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向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的高峰攀登,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之旅。
1980 年,国家水产总局毅然下达了 “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这一国家攻关项目,由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勇挑重担,承担起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些科研机构成功制定出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操作规程,并迅速在全国沿海各省市全面推广应用。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海洋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一举成为世界上海洋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国家,在全球水产养殖领域崭露头角,赢得了国际同行的瞩目与赞誉。
育苗技术的飞速进步,如同强劲的引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使之迅速崛起为中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 在其强大的带动作用下,全国对虾养殖产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从 1978 年的 450 吨急剧攀升至 1991 年的 22 万多吨,这一惊人的增长数据见证了中国对虾养殖业的辉煌成就,也彰显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力量。 自此,虾苗的生产实现了高效、稳定且有计划的大批量供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依赖捕捞天然虾苗的被动局面,使中国当之无愧地一跃成为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的养虾大国,在全球对虾养殖产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时至今日,养虾业已在我国沿海地区遍地开花,成为众多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席卷了全世界的养虾业,危害极大的白斑综合症大面积爆发流行,给养虾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养虾产量急剧下降。 中国传统的养殖虾类 —— 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无一幸免,全部遭遇严重挫折。 从 1993 年起,连续数年全国对虾产量锐减至不足 10 万吨,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这一惨痛的教训让整个行业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与反思之中。
也正是在这个艰难的历史节点,当时对白斑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力的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 “白对虾”)应运而生,并逐渐崭露头角,逐步走向产业的顶峰,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成功带动了中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为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复兴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曙光。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权威数据显示,到 2021 年,中国白对虾年产量已接近 200 万吨,占全世界白对虾产量的 40% 以上,这一骄人的成绩再次证明了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二、种业助推养虾蓬勃发展:水产种类中 “卡脖子” 问题凸显
1988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伟权高瞻远瞩,从美国引入白对虾这一优良品种,并于 1989 年成功突破白对虾人工授精这一关键技术难关,为白对虾在中国的养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然而,此后的发展之路却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一直到 90 年代,国内外科研人员对白对虾产业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久攻不下,长期未能实现白对虾产业化育苗的规模化和商业化,这一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白对虾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 “拦路虎”。
直到 1999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乃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科研精神,将白对虾亲虾运到海南,在那里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 他不畏艰难,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 2000 年成功实现了白对虾产业化育苗,这一重大成果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犹如一场及时雨,对拯救当时深受病害困扰的养虾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行业的复苏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随后,在整个业界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攻克了白对虾抗病、高密度养殖、集约化养殖防病、淡水养殖、亲虾保种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白对虾养殖业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01 年,我国对虾产量重新夺回世界首位,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着无数从业者的智慧和汗水。 2004 年,中国白对虾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由此开启了中国虾业近 20 年的辉煌历程,中国对虾养殖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在全球水产养殖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进入 21 世纪,中国虾苗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海南、广东、福建、广西等四省区涌现出大量的虾苗企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白对虾行业也呈现出一种近乎 “野蛮生长” 的状态,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业中既有价格昂贵的一代品牌虾苗,代表着高品质和先进技术,也有各种来路不明、质量参差不齐的 “土炮” 虾苗充斥其中,每万尾虾苗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在优质虾苗的有力推动下,养虾业依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在行业快速繁荣的背后,高质量虾苗的优势也日益凸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来自泰国的正大卜蜂虾苗,在本世纪初到 2016 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正大卜蜂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先进的养殖技术,以绝对的优势成为当时中国虾苗行业的领军者,甚至可以凭借虾苗捆绑饲料进行销售,其市场影响力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美国 SIS 公司作为较早进入中国的种虾品牌,也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最高峰时,该公司曾独占中国 90% 的种虾市场,牢牢控制着中国绝大多数虾苗企业的源头,对中国对虾种业的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内绝大多数从事进口一代虾苗生产的企业都依赖国外种虾作为生产来源,在中国白对虾苗市场版图上,泰国正大和美国 SIS 两大巨头联手占据了主导地位。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两大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优质虾苗的发展,使得市场从华南地区逐渐向北方和内陆地区扩展,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也促使虾农的良种养殖意识不断提高,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品质提升。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白对虾作为引进品种,在中国缺乏足够的自然群体,再加上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较为薄弱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虽然从 2010 年起陆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对虾新品种问世,但在质量和产量方面,与国外洋品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种质资源 “卡脖子” 的现象愈发明显,成为制约我国对虾种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 2012 - 2014 年间,湛江市对虾苗种协会多次与 SIS 公司就种虾价格和质量问题进行谈判,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3 年、2014 年人民日报两次撰文进行报道,充分展现了我国种业人在面对国外企业垄断时的坚定立场和团结精神。 在多次谈判中,尽管我方难以从根本上实质性影响国外企业的决策,但通过这些行动,展示出了我国种业人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向全社会传递出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种业自主创新和突破 “卡脖子” 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截至 2021 年,中国白对虾苗年产量已接近 1.28 万亿尾,这一数据彰显了我国在虾苗生产规模上的巨大优势。 然而,据农业农村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等权威资料显示,我国优质白对虾种虾资源仍然有约 70% 依赖进口,仅 2020 年进口额就高达 1 亿多美元。 目前,最优质的种虾资源仍然牢牢掌握在美国和泰国少数公司手中,我国自主培育种虾的性能与进口种虾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对虾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亟待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和不懈努力来加以改变。
三、从跟跑到并跑:中国对虾种业加快突破步伐
2021 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重磅出台,无疑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为我国种业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明确的行动指南。
早在 2003 年,国家 863 计划 “海水养殖种子工程” 就已高瞻远瞩地开启了白对虾种业的探索之旅,该项目南方基地落户于广东恒兴,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新品种 “中兴 1 号”,这是我国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对虾良种之一,标志着我国在白对虾种业自主创新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产种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水产种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新品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白对虾种业的转型提质也在加速推进。 海茂种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勇立潮头,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果断收购美国 Primo 种虾公司,开创了中国企业首次收购国外种虾资源的先河,这一举措不仅为我国对虾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对虾种业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随后,海茂在业内率先大规模推广高抗性虾苗,为中国白对虾育种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引领了行业的技术创新潮流。
2017 年,国内首家白对虾联合育种平台 —— 邦普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该公司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实施,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联合了恒兴、海大、海茂等行业头部企业,凝聚各方力量,共同破解白对虾种质资源 “卡脖子” 这一难题,为我国白对虾种业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推动了行业的协同发展和技术进步。
2021 年,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虾苗销量突破 350 亿尾,一举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单一品牌虾苗,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我国本土虾苗企业的强大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表明我国对虾种业在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 年,“渤海 1 号”“海茂 1 号”“海兴农 3 号” 三个白对虾新品种顺利通过审定,至此,我国白对虾新品种数量达到 12 个,种虾家系逐步增多,种源储备进一步丰富,为我国对虾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品种基础和技术支撑。 其中,“渤海 1 号” 作为我国第一个适应高盐度海水养殖环境的白对虾良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为我国不同养殖环境下的对虾养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当前,从水产种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重大跨越,在部分领域甚至已经开始领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梯队初步形成,在全球水产种业领域展现出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在白对虾种业领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核心技术和优质种苗产品)的种业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这些企业的引领下,整个中国对虾种业紧密结合自身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大力研发新型繁育和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虾苗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对虾养殖和消费国,在全球对虾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持续创新,虾苗行业也在不断细分和升级,国内企业针对多种养殖环境和模式,深入开展研发工作,致力于培育出适应性更好、养殖更加安全高效的虾苗产品,在与国外品牌的激烈竞争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对虾种业不仅能够成功破解 “卡脖子” 问题,实现种业的自主可控和可持续发展,更能在全球对虾种业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对虾种业的主力军,为全球对虾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书写中国对虾种业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