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潮汕对虾放苗、标粗、暂养的养护与管理技术(对虾苗养殖方法)
2025-03-12人已围观
潮汕对虾放苗、标粗、暂养的养护与管理技术
"《潮汕对虾养殖全攻略:从放苗到收获的精细化管理之道》
在广东潮汕地区,对虾土池养殖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池塘面积普遍较大,30 - 40 亩的大塘随处可见。 这里主要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采用套养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罗非鱼等的混养模式,别具特色。 对虾规格长到 100 头 / 斤左右便开始起捕,捕捞过程中,养殖户会依据池塘存虾的规格和密度灵活投苗,巧妙地实现轮捕轮放。 大部分养殖户每年投苗 4 - 7 次不等,从每年清明前后开启投苗之旅,一直持续到中秋时节,平均每隔一个月左右就会进行一次投苗操作。 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不断延长,投苗批次增多且养殖时长参差不齐,池塘中对虾的大小规格差异显著,这无疑使得养殖过程中的管理难度大幅攀升,养殖风险也随之急剧增加。
一、养殖过程中的挑战剖析
饲料适配难题
由于投苗批次频繁,对虾生长的规格难以整齐划一,这就给饲料型号(颗粒大小)的调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饲料颗粒大小与存塘虾大小的配比常常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饵料的适口性大打折扣,严重增加了对虾摄食、消化以及营养吸收的难度。 这种情况不仅阻碍了虾苗的健康生长,甚至可能引发因摄食不足或者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进而使对虾发病,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养殖隐患重重
众多的投苗批次意味着存塘苗量较大,倘若池塘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又较为粗放,那么就如同在养殖过程中埋下了一颗颗 “定时炸弹”,极大地增加了养殖风险。 例如,池塘的增氧设备不足,在高温、高密度养殖阶段,水体溶氧无法满足对虾需求,容易引发对虾缺氧浮头甚至死亡;排污系统不畅,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在池塘底部堆积,会导致底质恶化,滋生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危害对虾健康。
池塘环境恶化风险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进,高温、高密度、高投喂、高排泄、高氧债、高耗氧等问题接踵而至,池塘底质和水质面临着低溶氧和高腐败的严峻挑战。 整个池塘的水底环境由于有机物的腐生败解而日益变差。 此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池塘水底环境就贸然投苗,那么苗种的成活率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更为危险的是,恶劣的环境极易引发病害,一旦病害爆发,往往难以控制,可能导致整个养殖批次的失败。
饲料投喂不均问题
在养殖中后期,养殖户通常根据存塘大虾的规格来选择饲料的大小型号和品质,然而却忽视了小虾和虾苗的需求。 这种投喂方式导致小虾和虾苗饲料不足,而大虾食料有余。 长期如此,小规格的虾和虾苗的生长和健康状况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生长缓慢、体弱多病,最终影响整个池塘对虾的产量和质量。
二、水源与清塘的关键举措
每年在养殖开始之前,养殖户会对较老的塘底进行冲污处理,通常采用大冲力水枪冲刷底泥,其目的在于消除或减少底泥中的腐败物以及由此滋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为当年的高效养殖奠定基础。 但遗憾的是,在冲污过程中,污水被排入到外河水源,再加上头年池塘排入到同一水源中的 “老水”,使得池塘养殖水源的污染愈发严重。 水源富营养化后,致病因子(病菌、病毒、病虫、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重金属等)大量滋生。 而且,大部分池塘缺乏良好的排换水条件,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往往无法对水质进行有利的选择,只能无奈地使用污染严重的水源进行养殖。 可想而知,这样的水源用于养殖,其后果不堪设想,无论是苗期还是中后期,对虾的生长都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发病率也会显著提高。
因此,每年投苗之前,清塘去污工作既要高度重视池塘底部的清淤,又要妥善做好排污水源的处理,两者缺一不可。 以下是笔者在深入走访众多成功养殖户后,对他们多年积累的清塘经验进行的详细小结,这些经验的显著特点在于注重细节,能够有效地消除养殖隐患。
第一步,彻底清塘。 先进水,然后每亩使用生石灰 100 斤进行全池泼洒,生石灰遇水后会产生大量的热和强碱性物质,能够有效杀灭池塘中的病菌、寄生虫和野杂鱼等有害生物,同时还能改善池塘底质的酸碱度,为对虾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 - 7 天后,再次进水至 0.8 - 1 米水深,每亩投放茶麸 40 - 50 斤,茶麸中含有茶皂素等成分,能够有效地消除池塘中的杂鱼,避免杂鱼与对虾争食、争氧和传播疾病。 3 - 5 天后,每亩使用漂白粉 40 - 50 斤进行杀菌消毒,进一步清除池塘中的有害病菌和病毒。 3 天后,使用黑金神泼洒池底,黑金神富含多种有益微生物和酶类,能够分解清塘杀死的动植物尸体,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无机物和小分子有机物,消除二次污染隐患,防止这些尸体在池塘底部腐败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影响对虾生长。
第二步,营造优良水环境。 在完成第一步处理后的 3 天,于上午按照 3 亩 / 1 米。 水深的用量使用 1 瓶净水王进行解毒,净水王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和有害化学物质,降低水体的毒性,为藻类的生长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隔天,使用乳酸宝 + 六抗培藻膏 + 特力钙培养藻类,乳酸宝能够调节水体的酸碱度,提供有益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和营养物质;六抗培藻膏富含多种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能够促进藻类的快速繁殖和生长,形成良好的藻相;特力钙则为藻类提供钙、镁等矿物质元素,增强藻类的活力和稳定性。 通过这些产品的协同作用,营造出优良的水环境,为对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溶氧。
第三步,准备放苗。 待藻相稳定,天气良好,水质指标(含盐度、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等)达标后,泼洒应激宁加金多维或纳米氧加护苗露补充水体营养。 应激宁能够缓解对虾在运输、放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增强其抗逆性;金多维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能够满足对虾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提高其免疫力;纳米氧能够增加水体的溶氧,改善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为对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护苗露则具有保护虾苗体表黏膜、促进虾苗生长的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消除虾苗应激因子,增强其抗逆性,从而提高成活率。
三、苗期管理的精细策略
苗期,维护优良藻类和稳定的水质至关重要。 养殖户应根据水质情况酌情补充水体营养和微量元素,例如使用乳酸宝 + 六抗培藻膏稳定水色,乳酸宝能够调节水体的酸碱度和碳氮比,促进有益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保持水色的稳定;六抗培藻膏为藻类提供全面的营养,防止藻类老化和死亡。 同时,使用金多维 + 酶解多糖补充营养,金多维满足对虾对维生素和氨基酸的需求,酶解多糖则能够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为对虾提供稳定良好的生长环境。
传统的投苗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直接把苗袋打开将苗倒入水中,会使虾苗因温差过大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虾苗受损甚至死亡。 而且,很多养殖户将苗直接放入面积较大的养成池中,由于养成池面积过大,苗期的管理难以做到精细化,而精细管理对于苗的健康生长及成活率都起着关键作用。
一方面,池塘水面过大,给水质的养护和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水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温变化、降雨等,导致水体的酸碱度、溶氧、氨氮等指标波动较大,不利于虾苗的生长。 同时,种苗大面积的分散分布,使得饲料投喂难以精准控制,部分虾苗可能无法及时摄食到足够的饵料,而部分区域又可能出现饲料过剩的情况,不仅造成饲料浪费,还会影响水质。
另一方面,池塘面积越大,水质的改善与稳定难度越大,敌害生物的潜在威胁也越大。 例如,大型池塘中更容易滋生水蛇、水鸟等敌害生物,它们会捕食虾苗,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而且,为改善种苗适应的健康环境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如增氧设备、水质调节产品的使用量都会大幅上升。 否则,虾苗的应激致病及敌害生物的危害风险隐患就会显著增加。
有条件的养殖户,可在池塘周边建小面积的暂养池,或在池塘中用纱网围起适当的 “暂养网池”,把虾苗集中在 “暂养池” 中强化后期渐近应激练苗,标粗到 3 - 5cm 再放入大池中。 这样做可明显增强种苗进入大池后的适应能力,有效消除应激致病的风险,为中后期的健康养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暂养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增氧设备,增加底部增氧,以提高溶解氧和促进上下层水体交换。 底部增氧能够使氧气更均匀地分布在水体中,满足虾苗对溶氧的需求,同时促进水体的循环,防止底层水体缺氧和有害物质的积累。
第二,把苗从苗袋放入暂养池前,应先将苗袋放到暂养池的水面漂浮,当苗袋中水温与暂养池水温一致时,打开苗袋放苗,以免温差应激损苗。 这一过程能够让虾苗逐渐适应暂养池的水温环境,减少因水温骤变而引起的应激反应。
第三,提供充足的投饵,并在饵料中添加活性蒜宝、金多维、酶解多糖,以维护种苗消化系统健康。 活性蒜宝具有抗菌消炎、促进消化的作用,能够预防虾苗肠道疾病的发生;金多维和酶解多糖如前所述,能够补充营养和提高免疫力。 投喂应遵循少量多餐的方法,避免饥饿相残或过饱摄食撑坏肠胃,以增强免疫抗病力。
第四,暂养标粗一定要关注 “暂养池” 中水质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和微量元素(如乳酸宝 + 六抗培藻膏)的补充以养护并稳定水质,防止虾苗因水质变化产生应激。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水质调节产品的使用量和种类,确保暂养池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第五,关注气候变化,提前做好防控倒藻转水引发应激致病。 在天气变坏前 2 - 3 天用乳酸宝 + 六抗培藻膏混合发酵 12 小时泼水,可有效防控因气候变化而导致倒藻转水。 同时,泼洒纳米氧 + 特力钙防控应激蜕壳或蜕壳硬壳难等病态蜕壳症状。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水体的温度、光照、气压等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容易引发藻类死亡(倒藻)和水体分层(转水)等问题,从而使对虾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其健康。 通过提前采取这些防控措施,能够降低气候变化对对虾的不利影响,保障虾苗的健康生长。
总之,潮汕地区的对虾养殖需要养殖户高度重视从投苗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精细管理,科学应对各种问题,才能提高对虾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