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多地进口冻白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 专家:应注意防范接触性传播
2025-03-15人已围观
多地进口冻白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 专家:应注意防范接触性传播
"《多地进口冻白虾外包装惊现新冠病毒:风险与防范》
在全球疫情的阴霾依然笼罩之下,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近期,多地进口冻白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和警惕。 这一事件不仅牵动着消费者的心,也促使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全力防范疫情通过进口食品传播的风险。
一、多地警报拉响:冻白虾外包装频现阳性
7 月 15 日,重庆沙坪坝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一则通报,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据悉,7 月 14 日,检测人员在西部物流园一冷冻仓库中发现,部分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呈阳性。 沙坪坝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响应,以最快的速度对配送点、门店、消费者及相关接触人员展开了全面排查,迅速对涉事物品进行封存,同时对接触人员实施隔离观察,并严格开展环境、物品和接触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力求将潜在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无独有偶,云南卫健委官网也在 16 日发布了关于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排查处置情况的通报。 令人揪心的是,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包装箱中竟检出 3 份核酸阳性样本,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进口冻品安全性的担忧。
此前,类似的情况已在多地出现。 据江西萍乡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消息,7 月 13 日,萍乡市接到上级部门转来的工作提示,该市部分消费者通过 “兴盛优选” 团购平台购买的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产品,其同批次相关产品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经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呈阳性。
而追溯到 7 月 10 日,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透露,7 月 3 日大连海关从装载厄瓜多尔注册编号 24887 生产的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一个样本中、厄瓜多尔注册编号 681 生产的冻南美白虾的三个外包装样本中,均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同日,厦门海关也从厄瓜多尔注册编号 654 生产的冻南美白虾的两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这些频繁出现的检测阳性结果,无疑给进口冻白虾的安全性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二、厄瓜多尔的承诺:保障出口产品安全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厄瓜多尔方面也迅速做出了回应。 《环球时报》记者 15 日从厄瓜多尔驻华大使馆处了解到,就该国进口的南美冻虾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一事,厄瓜多尔政府近期已同中国政府举行至少四次会见会谈。 厄瓜多尔外长路易斯?加耶戈斯表示,厄方已向中国保证,将履行 “必要程序”,以确保该国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的安全性。 尽管厄瓜多尔做出了承诺,但这一事件仍然引发了人们对进口食品监管的深刻反思。
三、三部门紧急行动:禁售与排查全面展开
早在 7 月 10 日,海关总署、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就已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对部分自厄瓜多尔进口冻南美白虾实施紧急处置的通知》,要求对部分自厄瓜多尔进口冻南美白虾实施紧急处置。
在当天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通报称,7 月 3 日,大连、厦门海关从厄瓜多尔生产的部分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而上述企业的冻南美白虾虾体和内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海关总署指出,对检出阳性的样本,经核酸序列分析并经专家研判,检测结果提示厄瓜多尔三家企业产品的集装箱环境、货物外包装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风险。 专家研判认为,检出结果不代表具有传染性,但反映出相关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响应三部门的号召,迅速行动起来。 在浙江,截至 7 月 11 日上午,浙江省市场监管系统会同海关部门已对浙江省内进口商、经销商的 77812.08 千克自厄瓜多尔进口的冻南美白虾采取了封存召回措施,以防止问题冻虾进一步流入市场。
在广东,截至 7 月 14 日中午 12 点,广州、深圳、惠州、汕尾、湛江等 5 个市积极开展排查工作,发现厄瓜多尔进口的涉事产品后,立即停售、封存冻虾约 82.3 吨,并针对性地开展人员、产品、环境核酸检测共 1041 批次,幸运的是,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暂时缓解了当地民众的担忧。
此外,陕西、海南、四川、安徽等多地也迅速拉响警报,全面排查处置厄瓜多尔进口肉类和水产品,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进口冻品安全保卫战就此打响。
四、专家发声:防范接触性传播至关重要
在这一紧张局势下,专家们也纷纷站出来,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进口的海产品把病毒带入中国是有可能的,但这种带入能否引起新的疫情暴发,还需进一步科学论证。 他强调,对于进口的、尤其是来自有疫情国家的物品,尤其是有冷冻包装和冷冻低温保存的进口产品,要加强检查,甚至可以考虑禁止进口,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少风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也指出,包括海鲜在内的所有食物本身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可能存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情况。 目前还不能排除低温冷藏的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作为病毒的载体,造成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环境并引起人类传播的可能。
北京市疾控中心此前也给出了详细的防范建议,提醒公众在疫情期间要特别注意防范接触性传播。 例如,外出采购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随身携带消毒纸巾和干净的购物袋;在使用超市的推车、购物篮前,可以用消毒纸巾或消毒液对把手和扶手进行消毒,减少接触病毒的风险。 购物时,要与他人保持至少 1 米以上的社交距离,避免人群聚集。 选购生鲜食品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或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套在手上进行挑选,切勿直接用手碰触食物,防止病毒通过手部接触传播。 同时,肉类和海鲜等生冷食物要与果蔬、熟食等其他食物分开包装,避免交叉污染。 此外,还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内容,确保购买到安全、合格的食品。 采购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手清洁,避免将病毒带回家中。 并且,要避免采购来源不明的食物和原材料,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当下,进口冻白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这一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迅速行动以及专家们的专业建议,为我们防范疫情通过进口食品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公众也应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严格遵守相关的防护措施,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