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把研究成果送上餐桌! 上海硕士团队攻克陆地养虾技术难关,养出的(如何养虾)

2025-01-20人已围观

把研究成果送上餐桌! 上海硕士团队攻克陆地养虾技术难关,养出的

"《上海硕士团队:陆地养虾技术的创新开拓者》

在骄阳似火的炎炎夏日,上海被高温酷暑紧紧笼罩,然而在崇明岛上隶属于盒马的一座现代化养虾基地内,却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独特景象。 只见一尾尾鲜活的南美白对虾在室内养殖池中悠然自得地穿梭游动,仿佛置身于一个舒适宜人的专属乐园,丝毫不受外界酷热环境的干扰。

这些养殖池与传统虾塘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它们配备了先进的温控系统,能够精准地将水温全年恒定控制在 28℃ - 30℃之间,为南美白对虾的生长营造了近乎完美的水温环境。 而这里产出的对虾更是令人瞩目,虾壳轻薄如纸,出肉率极高,肉质鲜嫩多汁且甜度醇厚,每一口虾肉都仿佛在舌尖上舞动着鲜美的旋律。 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养殖过程秉持着高度的环保理念,不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丝毫污染,其耗水量相较于传统养殖模式锐减至仅为 1/10,宛如水产养殖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光芒。

实现这一突破性技术成就的,是一支由 10 人左右高学历人才组成的硕士团队,他们宛如一群无畏的开拓者,在陆地养虾的未知领域中奋勇前行。 陈伟,便是这支精英团队中的一员。 时光回溯至 4 年前,陈伟从上海海洋大学毕业,怀揣着对农村的深厚眷恋和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毅然在 3 年前踏上了崇明岛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投身于养虾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我本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能够回到农村,实实在在地为这片土地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 陈伟目光坚定地说道,“既然选择了养殖专业,我就立志扎根大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出来,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

一、攻克陆地养虾技术难关,开启绿色养殖新篇章

传统虾塘的养殖模式往往较为粗放,大多是在乡间的泥地上简单挖掘水坑后注水,养殖的品种也主要集中在草虾和南美白对虾等常见品类。 “通常情况下,养殖户在把虾苗投放进去之后,便很少再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操作。 只有当对产量有更高期望时,才会偶尔投喂一些饵料、补充少量水分,条件允许的话会增加一些增氧设备。 ” 陈伟神色凝重地介绍道,正是由于传统虾塘这种过度依赖自然条件、“靠天吃饭” 的特性,使得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极大,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水质变化等突发状况,土塘养殖的产量便会出现大幅波动,难以得到稳定的保障,整体产量水平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

而陈伟所在的养虾基地位于淡水区域,为了克服淡水环境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限制,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采用了独特的养殖用水调配方法。 他们通过精确计算,将一定比例的淡水和盐卤巧妙混合,调配出适宜对虾生长的 “半咸水”,或者运用先进的海水配方精心制备人工海水,从而成功地人工创造出了符合对虾生长需求的基本养殖条件。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这个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紧紧围绕 “强排污、轻絮团、少换水、低能耗、高效益、绿色环保” 这 19 个字的核心目标,全力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他们精心设计并制造了一系列先进的养殖装备,同时优化创新了养殖生产工艺,并且开创性地采用了 “生物水处理技术” 和 “人工湿地技术” 相结合的前沿养殖技术路线。 通过这一技术路线的巧妙运用,养殖用水得以在车间内部实现高效循环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部分排放的养殖尾水在经过 “人工湿地技术” 的精细处理后,还能够再次回用于养殖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使得整个养殖系统的耗水量相较于传统的 “流水养殖模式” 大幅降低至原来的 1/10,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然而,攻克陆地养虾技术难关绝非是一条一帆风顺的道路,其中充满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对虾作为一种鲜活的生物,其养殖生产过程相较于工业产品而言,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像工业生产那样实施严格、精准的项目管理。 特别是大虾养殖环节,作为整个水产养殖产业的最下游环节,需要承担来自水源、种苗、饵料以及市场等多个方面的诸多风险。

就拿种苗问题来说,这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对虾属于较为低等的生物类别,其自身的免疫系统相对薄弱,抗病能力较差,一旦受到病毒、致病菌或寄生虫的侵袭,便极易引发大面积的死亡损耗,而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几乎很难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进行补救,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

在项目研发的艰难历程中,团队深刻认识到稳定、健康的种苗是整个养殖生产的基石。 “在我们的研发过程中,曾经遭遇过由于苗种携带病毒进入养殖系统,从而导致好几个批次的养殖工作全部失败,整个生产系统不得不重新启动的惨痛经历。 ” 陈伟心有余悸地回忆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苗种病害这一棘手难题,团队果断采取了一系列严格且科学的防控措施,全力强化源头管控力度。 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各大苗种生产企业建立起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苗种的筛选环节上严格把关,运用专业的检测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仔细甄别每一批次的苗种质量。 同时,对于外购的虾苗,在进入养殖基地之前,不仅要求必须经过苗场的严格检测,而且团队自身也会进行全面的自检,只有在初步确认苗种没有自带致病因子后,才允许其进入下一步的养殖流程。

此外,团队凭借其深厚的科研实力和创新精神,自主研发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隔离检疫系统和专业的病害检测实验室。 外购虾苗在进入基地后,首先要在隔离检疫系统中留观 5 - 7 天,在此期间,会对其进行两次全面、细致的检测分析,只有在再次确认无病害风险后,才会将其转移至苗种标粗养殖系统。 而在苗种标粗养殖阶段,团队还会进行一次严格的检测,只有确保苗种完全健康无病害后,才会最终将其放入商品虾养殖阶段。 这样一套严谨、科学的系统工艺模式,对于整个水产养殖产业的同行们来说,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和示范意义,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智慧和力量。

二、追求高科技含量工业化养殖,打造全新养殖标准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追求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化养殖模式。 ” 陈伟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这句话一直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时刻激励着他和团队成员们不断前行。 这一理念源于他的导师 —— 上海海洋大学的谭洪新教授的谆谆告诫,也成为了团队在养殖技术创新道路上的指明灯。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优质的虾苗,实现高效、健康的养虾目标呢? 在陈伟看来,换位思考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周期一般在 150 - 180 天左右,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对虾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特性和需求,陈伟不辞辛劳,从种虾养殖繁育的源头开始,逐步深入到幼体育苗、小苗标粗、青年虾管理以及大虾养殖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性、全方位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无论是哪一个生长阶段,陈伟和团队成员们始终坚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虾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为它们营造出最适宜、最优渥的生长环境。 他们深知,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操作细节,每一次数据的微小波动,都可能会对对虾的生长状态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加科学、精准地管理养殖过程,团队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搭建了日常生产数据库和智能化的分析平台。 这个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数据积累能力和直观、便捷的可视化分析功能,能够对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深度分析和精准预测,最终为养殖团队提供最优的养殖解决方案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当前的养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养殖过程更加科学、高效、可控,而且对于未来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迭代优化,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为实现养殖产业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除了陈伟之外,团队中还有两位核心成员 —— 孙习武和庄保陆,他们同样也是对水产养殖事业充满热情和执着的 “老” 农人。 孙习武于 2010 年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领导才能,目前担任该项目的负责人,肩负着引领项目整体发展方向、协调各方资源的重要职责。 庄保陆则在 2008 年毕业于水产与生命学院,凭借其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精湛的技术能力,主要负责该项目的装备研发和工艺设计及优化工作,为打造高效、先进的养殖系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这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 “新农人” 团队,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 为了实现 “强排污” 这一关键技术目标,庄保陆不辞辛劳,亲自扎根生产一线,在高温潮湿的车间环境中,面对蚊虫叮咬后的痛痒难耐,他没有丝毫退缩和抱怨,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试验、不断试错和持续改进,团队最终成功研发出了以气提推流装置与中央集排污装置为核心的先进养殖池系统。

这一创新系统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它能够及时、高效地去除养殖水体中的粪便、残饵等各种颗粒物,有效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同时,通过精准的技术调控,水体中的生物絮团浓度能够被精确维持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水平,这个水平既能满足去除氨氮等对虾排泄污染物的需求,又能避免生物絮团浓度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低浓度的生物絮团对于整个养殖系统的能耗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大幅度降低增氧所需的能源消耗,进一步提高养殖系统的生物承载能力,为对虾的健康、快速生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工业化养虾事业,属于设施农业的重要范畴,是一种典型的‘新农业’模式。 ” 陈伟满怀自豪地说道。 展望未来,团队成员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他们希望能够继续不断地提升养殖工艺水平,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将虾的养殖做到稳产、高产,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美味的南美白对虾产品。

陈伟还满怀深情地表示:“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够将我们团队所研发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方案推广到那些活虾供应相对稀缺的内陆、北方地区,尤其是我的家乡贵州。 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新鲜、美味的对虾,同时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上海硕士团队以其卓越的智慧、顽强的毅力和创新的精神,在陆地养虾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图片:上海海洋大学"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