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2020年浙江省渔业主推技术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混养轮养技术(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哪个好养)

2025-03-17人已围观

2020年浙江省渔业主推技术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混养轮养技术

"《2020 年浙江省渔业主推技术之南美白对虾 - 罗氏沼虾混养轮养技术详解》

在浙江省的水产养殖领域,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众多养殖户的主要养殖虾类品种。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南美白对虾 - 罗氏沼虾混养轮养技术应运而生,为全省的虾类养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技术概述:优势尽显,成效斐然

采用罗氏沼虾 - 南美白对虾混养模式后,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效。 首先,池塘南美白对虾的产量能够实现 5% - 10% 的显著增长,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无疑是产量提升的一大突破。 其次,在仅需较少投资(主要是罗氏沼虾苗种成本)的情况下,每亩池塘可增加罗氏沼虾产量达 100 千克以上,按照市场价格估算,这将为每亩池塘增加产值 4000 - 5000 元,极大地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此外,罗氏沼虾在养殖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水体中的残饵,这不仅减少了残饵对水质的污染,还通过其自身的代谢活动改善了养殖池塘的水质状况,为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符合当下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养殖理念。

该创新模式适应性广泛,适合全省淡水地区的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养殖,自推广以来受到了众多养殖户的青睐和认可。 在 2019 年,全省已有 2.6 万亩的养殖面积应用了这一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推动浙江省虾类养殖产业的升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

(一)南美白对虾 - 罗氏沼虾混养

池塘准备:打造优质养殖环境

池塘规格与设施配备:选择面积为 10 亩的池塘作为养殖场地,水深控制在 1.2 - 2.0 米的范围内,这样的水深条件既能满足虾类的生长需求,又便于日常的养殖管理操作。 池塘水质要求较为严格,pH 值保持在 8.5,盐度约为 2‰左右,为虾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为确保池塘内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每口池塘配备了 1.5 kW 的水车式增氧机 2 台,3.0kW 的叶轮式增氧机 1 台以及 0.75kW 的涌浪机 2 台,同时在池塘底部配置直径为 30cm 的纳米盘管增氧盘 26 口(增氧功率 1.5kW),这些增氧设备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维持池塘水体的溶氧水平,避免虾类因缺氧而生长受阻或发病。

池塘清理与消毒:冬季是池塘清理的最佳时机,将池水抽干后,仔细清除池底的杂物,包括残留的饲料、粪便、水草等,同时对塘埂和塘底进行整修,确保池塘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清理完成后,使用 100kg / 亩的生石灰进行全池消毒,生石灰遇水后会产生强碱性物质,能够有效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寄生虫和有害生物,为虾苗的放养创造一个清洁、安全的环境。 消毒后,池底需曝晒 20 天以上,通过阳光的紫外线照射进一步杀菌消毒,同时改善池底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为虾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底质条件。

池水培养:孕育优质虾苗的摇篮

在虾苗放养前 10 天开始进水,进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质的清洁,使用 60 目的长条型纱绢网袋对进水进行过滤,防止野杂鱼虾、浮游生物和敌害生物等进入池塘,避免其与虾苗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同时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首次进水将池水灌至 1.2m,此时开始进行肥水操作,使用氨基酸肥水剂进行肥水,为池塘中的浮游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使其迅速形成优势种群,为虾苗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如浮游藻类、轮虫等,这些天然饵料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适口性好,有助于虾苗的健康生长和快速发育。 在放养前 1 天,向池塘投放复合微生物制剂,这些微生物制剂能够进一步调节池塘水质,将池水培育成黄绿色或茶褐色,这种水色的水体富含浮游生物且水质稳定,有利于虾苗的适应和生长,同时也能抑制有害藻类的滋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苗种放养:精准投放,开启成长之旅

南美白对虾放养:在 4 月上旬,选择优质的 SPF 仔一代南美白对虾健康淡化虾苗,其规格为 1.0cm 左右,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 4.0 万尾 - 5.0 万尾。 为了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南美白对虾虾苗首先在养殖池塘旁边的尼龙薄膜小棚中进行标粗培育,小棚内的环境相对稳定,水温、水质等条件易于控制,能够为虾苗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过渡阶段。 当虾苗规格达到 3cm - 4cm 时,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此时再将它们放到养殖大池塘中进行后续的养殖管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虾苗在池塘中的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罗氏沼虾放养:5 月初,挑选 “南太湖 2 号” 罗氏沼虾苗,规格为 0.8cm 左右,放养密度为每亩 3.0 万尾 - 4.0 万尾。 同样,罗氏沼虾苗也需要在尼龙薄膜小棚内进行标粗培育,待其规格达到 3cm 左右时,再转移至养殖池塘中。 这种标粗培育的方式能够确保虾苗在进入大池塘前有一个良好的生长开端,增强其体质和适应能力,为后期的快速生长奠定基础。 此外,在 5 月上旬,还需搭养规格为 250g - 500g / 尾的鲢鳙鱼老口鱼种 10 尾 - 20 尾 / 亩,鲢鳙鱼属于滤食性鱼类,它们能够以池塘中的浮游生物为食,通过控制浮游生物的数量来调节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为虾类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

饲养管理:精细呵护,保障健康生长

饲料投喂:在养殖过程中,以投喂优质的南美白对虾专用饲料为主,饲料的投喂方式采用沿池塘四周进行均匀散投,确保每一处的虾都能方便地获取食物。 前期养殖阶段,由于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需求较为关键,投喂的饲料蛋白质含量较高,为 39% - 41%,每天投饲 2 次 - 3 次,投饲量以虾在 2 小时以内吃完为宜,这样既能保证虾类获得充足的营养,又能避免饲料残留对水质造成污染。 当南美白对虾捕捞量占 70% 以上时,养殖重点逐渐转移到罗氏沼虾上,此时投喂的饲料蛋白质含量调整为 36% - 38%,每天投饲 2 次,吃食时间适当延长到 3 小时左右,以满足罗氏沼虾的生长需求。 在养殖过程中,还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水质状况以及虾的摄食情况等因素,若遇不良天气,如暴雨、大风等,水质恶化,虾的吃食减少或出现大量蜕壳等情况,应及时减少投饲量或者停止投饲,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同时避免虾在应激状态下因摄食过多而引发疾病。

水质管理:苗种放养时,池塘平均水位保持在 1.2 米左右,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和气温的升高,在 6 月份将池水灌至 1.5 米以上,到高温季节则进一步将池水灌至 1.8 米左右,通过合理的水位调节,既能为虾类提供适宜的水温环境,又能增加水体的容量,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同时,根据池塘水质状况,适时适量加注新水,补充因蒸发、渗漏和虾体代谢等消耗的水分,保持水体的新鲜度和溶氧水平。 此外,还需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肥水剂、解毒剂、底质改良剂等水质调节产品,每隔 20 天左右使用一次二氧化氯进行消毒,这些措施能够有效调节水体的酸碱度、硬度、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改善池塘的生态环境,减少虾类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坚持巡塘制度,密切观察虾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以及水质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做好增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根据天气、水质和虾的生长情况,合理开启增氧机,确保池塘水体溶氧充足,尤其是在高温、闷热、低压等容易缺氧的天气条件下,要加强增氧措施,防止虾类因缺氧而死亡。

捕捞:科学收获,确保效益最大化

当南美白对虾规格达到 120 尾 /kg 时,开始用地笼诱捕南美白对虾,采用捕大留小的方式进行捕捞,这样可以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虾捕捞上市,同时避免过度捕捞对池塘内虾的生长造成影响,保证未达到上市规格的虾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时间继续生长发育。 当每口地笼诱捕的南美白对虾少于 2.5kg 时,表明池塘内南美白对虾的数量已经较少,此时采用链条式牵网轮捕罗氏沼虾,将罗氏沼虾分批捕捞上市。 至 9 月中上旬,随着水温的逐渐降低,虾类的生长速度减缓,此时采用干塘捕捞的方式,将池塘内剩余的各种虾类全部捕捞上岸,并进行挑选分类后上市销售,确保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二)罗氏沼虾 - 南美白对虾轮养

虾苗放养:合理规划,错峰养殖

第一茬南美白对虾放养:第一茬南美白对虾下苗时间选择在 4 月上中旬,此时棚内水温需连续数天稳定在 18℃以上,放养密度控制在亩放 4 万尾以下。 在这个温度条件下,南美白对虾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并开始生长,为后续的养殖争取时间优势。 同时,较低的放养密度能够为虾苗提供相对宽敞的生长空间,有利于虾的生长和个体发育,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第二茬罗氏沼虾放养:7 月上旬购入第二茬罗氏沼虾苗,先在小池内暂养 20 天左右,这段时间可以让罗氏沼虾苗适应环境,增强体质,提高成活率。 待第一茬南美白对虾捕捞后,7 月底 8 月初大棚重新进水培肥后开始放苗,亩放 5 万尾左右。 此时大棚内的水温、水质等条件经过前期的养殖和调节,已经较为适宜罗氏沼虾的生长,能够为罗氏沼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开端。 此外,除大棚外,外塘也放养第二茬南美白对虾,虾苗应一次放足,且规格整齐,这样可以保证虾类在生长过程中的同步性,便于养殖管理和捕捞收获。 若大棚配备加温条件,第一茬可提早放养,第二茬可延迟起捕,通过合理利用加温设施,能够进一步延长虾的生长周期,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

养殖管理:精准调控,助力成长

饲料投喂:投饲初期,由于虾苗活动范围较小,应将饲料进行均匀投喂,确保每一只虾苗都能获取足够的食物。 外塘投喂时,根据虾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日间向稍深水域投饲,夜间向稍浅水域投饲,这样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 每天分 2 次投喂,早上 7:00 - 8:00,傍晚 4:00 - 5:00,投喂比例约为 4:6,这样的投喂时间和比例安排能够满足虾类在不同时间段的摄食需求,促进虾的生长。 每天需检查虾的摄食情况,以虾在 2h 食完为好,根据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避免投喂过多或过少。 在水质不好、天气闷热、大雨等不利情况下,虾的摄食能力会下降,此时应少投或不投饲料,以免造成饲料残留和水质污染。 而在大批蜕壳后,虾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恢复体力和生长,应足量投喂,满足其生长需求。 当水温低于 20℃或高于 32℃时,虾的生长速度会减缓,此时应减少投饲量,避免饲料浪费和水质恶化。

水质管理:养殖前期以浅水为好,每隔 10 天注水 10 - 15cm,这样可以逐渐加深水位,为虾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同时也能利用水温的分层现象,为虾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水温环境。 直到水位达 1.3 米以上,进入养殖中后期,每隔 3 天注水 7 - 8cm,直至池塘水位达到 1.5m 以上时,保持水位稳定。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水质指标,确保透明度保持在 30 - 40 厘米,PH 值在 7.8 - 8.6 之间,溶解氧大于 4mg/L,氨氮低于 0.5mg/L,亚硝基盐低于 0.02mg/L。 定期使用生石灰和微生物制剂调水,生石灰可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补充钙质,促进虾的蜕壳生长,微生物制剂则能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这种水色的水体富含浮游生物和有益微生物,有利于虾类的健康生长。

捕捞:适时起捕,保障效益

第一茬南美白对虾捕捞:6 月底到 7 月中旬,第一茬南美白对虾用地笼分批起捕,此时南美白对虾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格和市场上市要求,通过分批捕捞可以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虾上市销售,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减少池塘内虾的密度,为后续罗氏沼虾的生长提供更充足的空间和资源。

第二茬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捕捞:11 月底水温低于 16℃前,大棚罗氏沼虾拖网全部起捕,此时罗氏沼虾的生长已经基本完成,水温的降低会影响其生长和生存,及时捕捞可以避免低温造成的损失。 同时,第二茬南美白对虾也用地笼分批捕获,将达到上市规格的虾及时上市,确保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技术应用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在应用该技术进行养殖时,需要根据养殖需求和目标产量,合理搭配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密度比例,确保两种虾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池塘资源,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避免因密度不合理而导致生长受限、疾病频发或资源浪费等问题。 同时,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的放苗时间间隔不能过长,苗种大小规格差异也不能较大,这样可以保证两种虾在生长过程中的同步性和协调性,便于养殖管理和饲料投喂等操作,减少因个体差异过大而引发的相互残杀或竞争不均等问题。 此外,在捕捞过程中,要采用分批捕捞、适时上市的策略,根据市场需求和虾的生长情况,合理安排捕捞时间和捕捞量,确保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避免过度捕捞对池塘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技术依托单位与联系电话:专业支持,保驾护航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0571 - 88731825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0572 - 2046303

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0573 - 82872671

这些技术依托单位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指导、病害防治等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帮助养殖户解决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南美白对虾 - 罗氏沼虾混养轮养技术的顺利应用和推广,推动浙江省虾类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出处:浙江渔业信息)

总之,南美白对虾 - 罗氏沼虾混养轮养技术作为浙江省渔业主推技术之一,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养殖户在应用该技术时,应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池塘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和捕捞等操作,同时注意技术应用的细节和要点,加强与技术依托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及时获取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从而实现虾类养殖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推动浙江省虾类养殖产业迈向新的台阶。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