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2016年二季度南美白对虾PirAB型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情况分(副溶血弧菌对对虾的危害)
2025-03-27人已围观
2016年二季度南美白对虾PirAB型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情况分
"《2016 年二季度南美白对虾 PirAB 型副溶血弧菌检测态势深度剖析》
在当今的对虾养殖领域,疾病防控始终是养殖户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而其中的病原菌检测与分析更是重中之重。 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陈营、张文文、谭鲜英、戚瑞荣等专业人员,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出现的 PirAB 型副溶血弧菌(PirAB-Vp)展开了深入研究与检测工作。
近年来,对虾养殖产业遭遇了一株特殊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的困扰。 这一菌株因其携带独特的大质粒,从而在基因和特性上完全区别于从临床上和环境中分离的常规菌株。 其质粒上存在两个与昆虫致病相关的毒素基因 pirA 和 pirB,并能够分别表达两个外毒素蛋白 PirA 和 PirB,故而被命名为 PirAB 型副溶血弧菌(PirAB-Vp)。 利洋公司自 2014 年起,便积极投身于对虾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菌的分离、pirAB 毒素基因的 PCR 检测以及毒力菌株的药敏试验等系列研究工作,旨在为对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2016 年度,公司持续深入地开展对虾 PirAB-Vp 的检测工作,本文将着重对二季度各地区送样的检测情况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总结与分析。
一、二季度 PirAB-Vp 的检测全景及各类弧菌的检出详情
在 2016 年二季度,研究团队共对 827 份病虾的肝胰腺、其它组织(肠道和肌肉)以及养殖水体的 TCBS 培养物进行了检测分析。 其中,水样占据了较大比例,高达 60.3%,其余则为虾组织样本。 这些样本广泛来源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苏、山东、天津(包括河北)等 7 个地区,全面反映了不同地域对虾养殖环境中的弧菌存在情况。
经检测,副溶血弧菌和 PirAB 弧菌总的检出率分别为 69.5% 和 37%,在检测出的 PirAB 弧菌中,85.4% 为 PirAB-Vp,这表明 PirAB-Vp 在 PirAB 弧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进一步对比虾组织(主要为肝胰腺)和水样的检出率,发现虾组织的各项检出率均略超出水样的检出率,但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十分显著,具体数据详见表 1。 这一现象暗示着虾体组织可能更容易受到弧菌的侵袭,或者说弧菌在虾体组织内的生存和繁殖环境更为适宜,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确其内在机制。
从时间维度来看,二季度中五月份的各项检测指标均高于四月和六月,呈现出一个明显的高峰态势。 六月份与四月份相比,除了 Vp 的检出率基本保持相当外,其它两个指标 PirAB-Vp 和 PirAB 非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均出现了约 7%-8% 的下降幅度,进而导致总的 PirAB 弧菌检出率显著下降,这一变化趋势通过图 1 可以清晰地直观呈现。 这可能与五月份的气温、水温等环境因素较为适宜弧菌的生长繁殖,以及对虾在该阶段的生长状态和免疫力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具体的关联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来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
二、各地区 PirAB-Vp 检测的地域特征及弧菌检出差异
除广西外,其余各地区弧菌的检出率均处于 62%-85% 这一较高区间,其中山东地区的检出率最高,这可能与山东地区的养殖环境特点、养殖密度、水质条件以及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在携带 pirAB 毒素基因的 PirAB-Vp 和 PirAB 弧菌的检出情况上,各地区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在 PirAB 弧菌检出率方面,山东最低,福建则最高,广东和江苏也都在 40% 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地区的 PirAB 弧菌是以 PirAB-Vp 为主导,甚至在部分地区全部为 PirAB-Vp,但广西地区却呈现出独特的情况,其 PirAB 弧菌的检出率虽然较低,然而却不以 PirAB-Vp 为主,而是以 PirAB 非副溶血弧菌占据主要地位,这一特殊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涉及到当地的苗种来源、养殖方式、水域生态环境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多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具体到二季度各月份的检测情况,只有广东、海南、江苏每月都有样本持续送检。 广东地区五月份 Vp 检出数量最多,四月和六月的检出情况较为接近;海南则是四月的检出率最高,而五、六月份的检出率出现了显著下降;江苏在四月检出率较低,到五月时检出率明显攀升,至六月份又略有回落。 这三个地区 PirAB 弧菌的每月检出情况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即五月检出数量最多。 在四月和六月的对比中,只有广东的六月份检出比四月份略多,其它地区六月份的检出率均相对较低,具体数据变化通过图 3 和图 4 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
总结与展望
2016 年二季度,对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苏、山东、天津(包括河北)等七个地区送检的病虾和养殖水样共计 827 份进行了全面检测。 结果显示,二季度 PirAB 弧菌(携带 pirAB 毒素基因)总的检出率为 37%,其中虾组织(主要为肝胰腺)中 PirAB 弧菌的检出率最高,达到 45.1%;而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在不同样本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各种样本的检出率均在 70% 左右波动。 这一数据为我们了解二季度各地区对虾养殖环境中的弧菌污染状况提供了详细且准确的信息,也为后续的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与去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二季度与 PirAB 毒素检测相关的各项指标均有所升高,包括 PirAB-Vp、PirAB 弧菌、PirAB 非副溶血弧菌。 这一现象表明,随着对虾养殖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多,对细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pirAB 毒素基因借助质粒在副溶血弧菌和非副溶血弧菌之间的转移速率加快,进而促进了 PirAB 毒力的广泛流行与传播。 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养殖环境的管理和优化,减少环境压力对细菌毒力的诱导和传播,从源头上降低对虾感染病菌的风险。
二季度中,五月份成为各项弧菌检出的高峰期,副溶血弧菌和 PirAB 弧菌的检出率分别达到 74% 和 51.6%。 然而,进入六月份后,这两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 Vp 下降幅度相对不明显,而 PirAB 弧菌则显著下降至 21.7%。 这一变化规律说明,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且较为稳定,可能与该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和较强的适应性有关;而 PirAB 弧菌的检出情况则可能与养殖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养殖管理水平、水质调控措施、饲料质量以及对虾的健康状况等。 因此,在对虾养殖的关键时期,如五月份等弧菌高发期,应加强养殖管理和疫病监测,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弧菌感染对虾的风险。
除广西地区的 Vp 和 PirAB 弧菌两项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外,其它地区的 Vp 检出率均在 62%-85% 之间;在 PirAB 弧菌方面,山东的检出率最低,仅为 3.7%,而福建、江苏、广东三地的检出率较高,均在 40% 以上。 在检出高峰期的五月份,这三个地区的 PirAB 弧菌检出率在 53%-56% 之间。 不同地区各项 PirAB-Vp 检测指标的显著差异,很可能与该地区对虾养殖的苗种来源、适用的养殖模式、采取的技术措施以及日常的管理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就提示我们,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优质的苗种,优化养殖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方法,以降低 PirAB-Vp 等病原菌的感染风险,提高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2016 年二季度对南美白对虾 PirAB 型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情况分析为我们揭示了该时期各地区对虾养殖环境中的弧菌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对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科学有效的疫病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PirAB-Vp 的致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对虾养殖中的病原菌威胁,保障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南美白对虾、PirAB 型副溶血弧菌、检测、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