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7种常见疾病防治(对虾常见有哪几种病毒和治疗)
2025-04-07人已围观
对虾7种常见疾病防治
"《对虾七种常见疾病的深度解析与有效防治策略》
在对虾养殖的复杂生态系统中,疾病的防控是保障养殖效益和对虾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 以下将对对虾七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阐述,为养殖户提供全面且实用的指导。
一、对虾主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之道
当前,对虾面临的主要病毒性疾病为 “白斑病” 及 “桃拉症”,这两种疾病犹如隐匿的 “杀手”,严重威胁着对虾的生存与养殖产业的发展。 为有效应对这些病毒性威胁,需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种苗严格把关:种苗是养殖的基础,必须确保其健康无病毒。 在种苗进入养殖环境之前,务必经过专业的病毒检测,只有确定无毒的种苗才能投放养殖,从源头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为对虾的生长营造一个安全的起始环境。
营养强化与免疫增强:投喂优质的全价饲料是保障对虾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同时,在饲料内添加 0.2%“多糖”、0.1%“人参皂甙” 及稳定型 0.2% Ve。 这些营养成分能够显著增强对虾的免疫力,使其在面对病毒侵袭时具备更强的抵抗力,犹如为对虾穿上了一层坚固的 “免疫铠甲”。
定期水体消毒:每 5 - 7 天向养殖流水作业本全池泼洒 “溴氯海因” 0.5 - 0.6ppm 或 “二溴海因” 0.3ppm 一次,在养殖季节内,每 15 天全池泼洒 “季胺盐络合碘” 1.5ppm。 这些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水体中的病毒和有害病菌,减少病毒在水体中的存活数量,降低对虾感染病毒的几率,维持水体的清洁与卫生。
生物制剂稳定水质:经常在养殖水体内使用生物制剂,如有益菌等。 这些生物制剂能够调节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保持水环境的稳定,为对虾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增强其整体的抗病能力。
二、对虾附肢发红(红腿病)的攻克之法
对虾附肢发红这一症状是由弧菌感染所致,也就是常说的 “红腿病”,其防治需要多管齐下:
清塘预处理:在对虾放养前,采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的综合法进行清塘处理。 生物方法可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塘底的有机物,物理方法如暴晒、翻耕等可改善塘底土质结构,化学方法则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杀灭有害病菌和寄生虫,从而为对虾创造一个清洁、卫生的养殖环境,减少弧菌滋生的源头。
高温季节防控:在高温季节,定期向养殖水体泼洒 “光合细菌” 及活化沸石粉,其用量分别为 2 - 5ppm 及 10ppm。 光合细菌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释放氧气,改善水质;活化沸石粉则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水中的氨氮、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降低弧菌繁殖的有利条件,抑制弧菌的生长。
药物精准治疗:全池泼洒 “一元 clo2” 0.8 - 1.0ppm、全池泼相当于 “二氯海因” 0.6ppm 或 “溴氯海因” 0.5ppm,这些消毒剂能够直接作用于弧菌,有效杀灭水体中的弧菌。 同时,在外泼药物的同时,内服 “虾毒灵” 或 “迪芬克利”,其添加量分别为 1% 及 0.2%,从内到外协同作用,增强对虾对弧菌的抵抗力和杀灭体内弧菌的能力,促进对虾的康复。
三、对虾丝状细菌病的防治攻略
丝状细菌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的水质及底质状况密切相关,尤其在当地水呈富营养化时极易爆发,以下是针对性的防治方法:
清塘与水质底质管理:保持水质及底质的清洁是关键。 放养前必须经过彻底清塘,清除塘底的淤泥、杂物和有害病菌,减少丝状细菌的滋生场所。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水质指标,保持水体的透明度、溶氧量等指标处于适宜范围,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合理放养与换水:放养密度切勿过大,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导致对虾之间的生存空间拥挤,排泄物增多,水质恶化,从而增加丝状细菌滋生的风险。 同时,适当增加换水量,定期换水能够稀释水体中的有害物质,降低丝状细菌的繁殖速度,保持水体的清洁与稳定。
营养调节促进生长:饲料内应增加特殊的由动植物胆固醇合成的 “脱壳素”,以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及生长。 对虾在蜕皮过程中,能够摆脱附着在体表的丝状细菌,保持身体的清洁与健康,增强对丝状细菌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药物与换水相结合:全池泼洒 “季胺盐络合碘” 1.0 - 1.5ppm,对水体进行消毒,杀灭丝状细菌。 同时,全池泼洒茶粕,其用量为 12ppm,茶粕具有刺激对虾蜕皮的作用,待病虾脱壳后大换水,将脱落的丝状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排出池塘,为对虾创造一个清洁的生长环境,促进其恢复健康。
四、对虾肠炎病的防治策略
肠炎病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发,严重影响对虾的消化吸收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其防治措施如下:
水体消毒与菌群调节:首先全池泼洒 “二溴海因” 0.3ppm,对水体进行消毒,杀灭水体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减少病菌的数量。 待 3 天后全池泼洒 “硝化细菌” 1.0ppm,硝化细菌能够将水体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硝酸盐,改善水质,调节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为对虾肠道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饲料添加药物治疗:在饲料内添加 “肠炎停”,其添加量为 1%,连续投喂 3 - 5 天即可。 “肠炎停” 能够有效抑制肠道内的有害菌,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促进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恢复正常,增强对虾的体质,使其尽快从肠炎病中康复。
五、对虾黑鳃病的防治方案
对虾黑鳃病的症状表现为病虾外观鳃区呈一条黑色带,镜检时可见鳃丝局部或弥漫性坏死,针对这一病症,可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臭氧复合制剂与光合细菌联用:采用 “臭氧复合制剂” 全池泼洒,其用量为 0.5 - 0.8ppm,连续泼洒 2 次,臭氧复合制剂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分解鳃部的有害物质,杀灭病菌,改善鳃部的微环境。 相隔 3 天后全池泼洒 “光合细菌” 5ppm,光合细菌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释放氧气,进一步促进鳃部的恢复,增强对虾的呼吸功能。
维生素 E 增强免疫力:饲料内添加稳定型 0.2% Ve,连续投喂 7 - 10 天。 维生素 E 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能够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减轻鳃部组织的氧化损伤,促进鳃丝的修复和再生,提高对虾对黑鳃病的抵抗力,帮助其恢复健康。
藻类控制与鳃部保护:若须控制水体藻类,应采用 “螯合铜”,其用量为 1.2ppm,以避免无机铜盐对鳃部的损伤。 过量的藻类可能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产生有害物质,影响对虾的生存环境和鳃部健康。 使用螯合铜能够有效地控制藻类生长,同时避免对鳃部造成额外的伤害,确保对虾在一个相对稳定、健康的水体环境中恢复。
六、对虾固着纤毛虫病的防治措施
对虾在虾苗阶段的固着纤毛虫主要为钟形虫,而在养成阶段主要为聚缩虫,此病在有机质多的水中极易发生,以下是具体的防治方法:
药物组合治疗:全池泼相当于 “纤虫净” 0.8 - 1.0ppm,隔天后全池泼洒 “一元 col2” 0.8 - 1.0ppm。 “纤虫净” 能够有效杀灭固着纤毛虫,“一元 col2” 则具有消毒和改善水质的作用,两者配合使用,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纤毛虫的数量,减轻其对对虾的危害。
螯合铜辅助防治:全池泼洒 “螯合铜” 1.2ppm,螯合铜能够抑制纤毛虫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水体中的藻类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防止藻类过度繁殖导致水质恶化,为对虾创造一个相对清洁的生存环境,减少纤毛虫滋生的条件。
光合细菌改良水质:在养殖阶段经常采用 “光合细菌” 改良水质。 光合细菌能够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水体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纤毛虫的食物来源,同时释放氧气,改善水体的溶氧状况,增强对虾的免疫力,抑制纤毛虫的生长,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固着纤毛虫病的发生。
七、对虾软壳病的防治手段
对虾患软壳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投饵不足,对虾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导致营养缺乏,无法正常合成甲壳所需的物质;二是池水 pH 值升高及有机质下降,使水体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钙沉淀,虾不能利用磷,影响甲壳的硬化;三是换水量不足或长期不换水,水质恶化,影响对虾的正常生理代谢。 针对这些病因,可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换水与水质调节:适当加大换水量,定期换水能够补充新鲜的水源,稀释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调节池水的 pH 值和有机质含量,改善养殖水质,为对虾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其正常生长和甲壳的硬化。
饲料营养补充:饲料内添加 “磷酸二氢钙”,其添加量为 1%。 磷酸二氢钙能够补充对虾生长所需的磷元素,促进甲壳的合成和硬化,增强对虾的外壳强度,使其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减少软壳病的发生。
生物方法降酸碱度:采用生物方法,如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的酸碱度。 有益微生物能够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产生酸性物质,降低池水的 pH 值,使水体中的磷元素能够被对虾有效利用,同时改善水质,增强对虾的整体健康状况,预防软壳病的发生。
总之,对虾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治需要养殖户密切关注对虾的生长状态,加强养殖管理,定期检测水质和对虾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欢迎广大养殖户添加关注中国水产养殖微信公众号:zgsc0879,与十万水产养殖朋友交流互动,共同分享养殖经验和技术,提高对虾养殖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