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从国外掌控到实现自主,广东白对虾育种如何逆袭? (白对虾育苗技术培训)
2025-04-01人已围观
从国外掌控到实现自主,广东白对虾育种如何逆袭?
"《从国外掌控到自主崛起:广东白对虾育种的辉煌逆袭之路》
在当今的水产养殖业中,广东白对虾育种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挑战与突破,见证了从国外技术垄断到实现自主创新的华丽转身。 如今,当我们品尝着鲜美的白对虾时,或许很难想象这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心血与智慧,以及一段段曲折而精彩的故事。
一、现代育种基地:科技与品质的完美融合
走进位于湛江遂溪县的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育苗基地,仿佛踏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水产养殖王国。 公司负责人冼凌飞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公司的 “家当”:“这两台设备是用于水处理的超滤机,单价近百万,它们能够确保用于虾苗养殖的水比人饮用的水还要干净。 ” 再看那育苗车间,全程采用微生物制剂喂养,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现代科技的力量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经过数十年的砥砺前行,海茂投资成功选育出南美白对虾新品种 ——“中科 1 号”,并逐步建立起 130 个家系的南美白对虾核心育种群体。 而另一家行业巨头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水产饲料领域跨界而来,在南美白对虾产业中同样成绩斐然。 其选育出的 “海兴农 2 号” 南美白对虾,在生长速度等关键指标上表现卓越,成功打破了国外对优质虾苗的长期垄断。
近 20 年的育种征程,以广东为先锋代表的中国南美白对虾种业迅速崛起,如同璀璨星辰般闪耀在世界舞台,昂首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越来越多的国产优质对虾纷纷 “蹦” 上了百姓的餐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赢得了国际声誉。
二、外来虾种的兴衰:机遇与困境并存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热带海域,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一同被誉为 “对虾四天王”。 1988 年,它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从美国引入中国,从此开启了在中国的养殖篇章。
回首我国对虾养殖行业的发展轨迹,病害问题一直是悬在养殖户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其中白斑综合征的危害尤为严重,其死亡率高达 95%—98%。 上世纪 90 年代,白斑综合征病毒的肆虐,给我国传统对虾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全国养殖的对虾大约死了 70%,产量从 1992 年的 22 万吨急剧下滑到 1997 年的 6 万多吨。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国内一些对虾养殖企业惊喜地发现,南美白对虾具有较强的抗病性。 1996 年,海茂投资率先从台湾引入南美白对虾幼体进行养殖和培育,相较于本地种,它对多种病害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力。 海茂投资董事长陈国良回忆道:“只有这种虾,一养就活! ” 此后,越来越多的虾苗企业纷纷跟进,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扩大。
2007 年,海大集团从国外引进的一批南美白对虾苗,在养殖上市后收获了超乎预期的市场反响。 据广东海大集团副总裁、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谢武回忆:“当时养殖户买我们的虾苗都要靠抢的。 ” 市场的火爆需求促使海茂投资、海大集团等虾苗公司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全力投身于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
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问题也接踵而至。 由于南美白对虾是外来种,国内企业获取优质虾苗和亲虾的唯一途径就是从国外购买,这使得国外供应商牢牢掌握了市场话语权,不断抬高价格。 以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SIS)亲虾价格为例,2007 年为 35 美元 / 尾,到 2013 年就飙升至 55 美元 / 尾。 更为严峻的是,优质种虾 “卡脖子” 现象日益突出。 一些国家通过控种技术,每次提供给我国的亲本只是两个家系杂交的子一代,虽然能够满足短期养殖需求,但却不具备进一步选育的遗传资源,这意味着用传统育种方法几乎不可能选育出良种。 正如一位行内人士所说:“一般情况下,引进的亲本,半年就要被淘汰,不然后代的性状会很差,养殖收益很低。 ” 国内企业被迫每年进口亲虾来培养虾苗,经营成本大幅攀升,产业发展陷入了被动局面。
三、联合攻关:突破种虾 “卡脖子” 困境
面对如此困境,业内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要想打破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从品种上进行改良或自主研发。 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联合攻关行动拉开了帷幕。
2002 年,中山大学与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携手合作,率先开展南美白对虾的选育研究工作,并成功争取到国家项目支持,正式踏上了种虾选育的艰难征程。 选育单位以美国夏威夷某研究所亲虾为基础群体,经过连续 5 代群体选育,最终培育出的新品种于 2010 年通过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海茂投资也不甘示弱,自 2003 年起,便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进行科研攻关。 在收集了 10 个不同来源的群体后,经过 2 代群体选育与 5 代家系选育,历经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终于在 2010 年成功繁育出 “中科 1 号”。
而以水产饲料起家的海大集团,在介入水产养殖领域后,越发意识到种业的关键作用。 从 2009 年开始,海大集团与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以从美国、新加坡等国引进的 8 批次凡纳滨对虾种虾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 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选育技术,经过连续 5 代选育,成功培育出 “海兴农 2 号”。 2017 年,“海兴农 2 号” 被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水产新品种。 据海大集团透露,目前 “海兴农 2 号” 在国内虾苗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成为了国产优质虾苗的代表之一。
海茂投资还独具慧眼,于 2015 年联合宁波天邦股份投资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了位于美国的 Primo 亲虾公司,这是中国公司在国际种虾市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第一个由国内公司成功收购国外亲虾公司的案例。 Primo 公司以研发高抗病亲虾为主,这使得海茂投资在亲虾的抗病性状方面占据了领先优势。 公司之后推出的 “普利茂” 高抗虾苗产品畅销市场,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远销东南亚等国家,为中国虾苗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南美白对虾育种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据统计,目前获得国家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共有九个。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建国自豪地说:“目前全国总的南美白对虾虾苗产量在 5500 亿尾左右,其中良种对虾虾苗产量大约有 2500 亿尾,可以说这些新品种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过去长期依赖外国种源的局面。 ” 何建国还进一步表示:“总体上看,我国目前自主繁育的南美白对虾品种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处在第一方阵。 在新的育种技术上,我们先走一步,目前着力发展分子设计育种技术。 部分新品种生长速度已经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持平。 ”
四、自主繁育的艰辛:挫折与成长相伴
回首南美白对虾的自主繁育之路,可谓荆棘丛生,充满了艰辛与挫折。
首先,寻找合适的育种基地就如同大海捞针。 家系选育的方法对场地要求极高,需要针对不同家系建立不同环境、水质的养殖池,而且家系越多,占用的场地也就越大。 江谢武带领团队不辞辛劳,花费了数年时间,奔波于全国各地,四处寻找合适的地区建厂养殖。 他感慨地说:“为了寻找到合适的育种基地,我的车那几年开了 30 万公里! ”
其次,种业是个 “精细活儿”,即便在技术方法上取得了突破,车间设备、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也丝毫不能马虎。 对虾的整个育种过程中,疾病防治至关重要。 何建国教授强调:“车间、设备、人员、水,甚至空气都要消毒。 ” 江谢武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据他回忆,2009 年 9 月 3 日,一批价值不菲的育成虾苗因为不科学的饲料投放而感染了病毒,导致大批虾苗死去。 这次惨痛的教训让海大集团全体员工刻骨铭心,“至今,每年的 9 月 3 日,海兴农的全体员工都会闭眼沉思三分钟,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出现过纰漏,这项活动在海大内部被称为‘沉思日’。 ”
在何建国看来,未来的南美白对虾育种,应该积极应用更多前沿科技,如分子设计育种等。 为此,海大集团在人才培养和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发力。 据统计,海大集团目前水产种业研发板块有员工 1000 多人,核心育种研发人员 300 多人,种苗生产推广队伍 2000 多人,已经组建起了一支以 “产学研合作专家 + 博士 + 硕士 + 专业技术人员” 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队伍。 江谢武坚定地表示:“我们对于种业的研发投入,都是上不封顶的。 ”
何建国教授还指出:“目前全国南美白对虾产业中约一半为非良种化的苗,未来肯定要全面推广良种化。 南美白对虾种业发展还有巨大潜力。 ”
五、酒的故事:岁月沉淀的醇香与白对虾产业的交织
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土地上,还流传着一段关于酒的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宛如一首悠扬的岁月之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兴衰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为南美白对虾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一个宁静而古老的小镇,有一家传承了数百年的酿酒坊 ——“瑞醴酒庄”。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那时的小镇,四周环绕着肥沃的农田和清澈的溪流,人们过着质朴而宁静的生活,酿酒技艺也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兴起。 酒庄的创始人赵瑞,本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民,偶然间发现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红高粱和取自山间清泉的水,经过独特的发酵工艺,能够酿造出一种香气扑鼻、口感醇厚的美酒。 起初,这种酒只是在小镇的节日庆典和邻里聚会中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欢乐和温馨的氛围。 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很快便在小镇及周边地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瑞醴酒庄” 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生意也日益兴隆。 然而,酒庄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在清朝康熙年间,小镇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粮食大幅减产,酿酒所需的红高粱变得极为稀缺。 许多酿酒坊为了维持生计,纷纷降低了酿酒的标准,使用劣质的原料或者缩短酿造的时间。 但是,赵瑞的后代们坚守着先辈对酿酒品质的执着追求和诚信为本的原则,他们深知,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承载着小镇世代居民的记忆和情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玷污了这份家族的荣耀与小镇的传统。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酒庄宁可减少产量,甚至暂停酿酒,也绝不使用劣质原料,绝不以次充好。 为了寻找优质的红高粱,酒庄的后人不畏艰辛,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前往远方的集市和乡村,与各地的农户耐心洽谈,高价收购品质上乘的红高粱。 同时,酒庄还积极参与到小镇的抗旱救灾和重建工作中,为受灾的居民提供住所和食物,帮助大家共度难关。 这些善举赢得了小镇居民的衷心赞誉和深厚信任,也让 “瑞醴酒庄” 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口碑,成为了小镇坚韧精神的象征。
到了近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爆发,酿酒行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但 “瑞醴酒庄” 依然顽强地坚守着。 在抗日战争时期,酒庄成为了当地抗日力量的秘密联络点和物资储备站。 酒庄的主人和员工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队伍提供粮食、酒水和传递情报,用自己的行动为保卫家乡贡献了一份力量,展现出了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瑞醴酒庄”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对传统手工业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和鼓励,酒庄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他们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在保留传统酿造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对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酒庄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将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到这传承了数百年的美酒,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深刻转变,对高品质酒类的需求日益增长。 “瑞醴酒庄” 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变化,抓住机遇,加大了研发投入,在传承古老酿造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不断创新产品口味和包装。 他们推出了一系列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酒品,既有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陈酿,也有融入了时尚元素和新口感的创新新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使得酒庄的生意越发红火,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如今,“瑞醴酒庄” 已经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张文化名片,与当地繁荣的南美白对虾产业相互辉映。 在忙碌的虾苗培育基地和热闹的水产市场周边,时常能看到人们在品尝美味对虾的同时,也会配上一杯 “瑞醴酒庄” 的美酒,享受着美食与美酒交织的愉悦。 每一瓶 “瑞醴酒庄” 的酒,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故事的韵味,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荣辱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这个酒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充满挑战的南美白对虾育种历程中,还是在传统酿酒技艺的传承延续中,都离不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对困难的勇敢面对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不断创新。 就像我们在探索南美白对虾自主繁育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瑞醴酒庄” 也在历史的浪潮中,凭借着对酿酒技艺的坚守与传承,以及对品质和创新的不懈追求,酿出了属于自己的醇香传奇,共同书写着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追求梦想与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智库观察
虾种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水产品育种风险极高,不仅前期投入巨大,失败风险高,而且投资回报期较长。 优质南美白对虾育种更是如此,记者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从亲本选择到种虾选育再到市场推广,一个成熟品种的诞生至少需要 10 年时间。 这也使得不少企业对其望而却步。
南美白对虾自 1988 年引进我国并研究推广至今,前 10 年育种工作进展缓慢,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直到 1995 年国家 “种子工程” 提出,以及一些国家支持项目的实施,我国南美白对虾的育种与养殖才真正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一批批国产优质虾苗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当前,我国种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一方面,中央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种业新政策,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和开展种源 “卡脖子” 技术攻关注入了强大的政策信心。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与人才发展为对虾种业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在对虾育种和育苗技术上均取得了显著突破,现代分子设计育种、联合育种、生态育苗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人才集聚与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持续推进,都将为虾种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助推力。
【记者】黄进 实习生 沐兴钰 韦煜嘉
【海报设计】谭唯
【策划统筹】王溪勇 黄应来
【出品】广东乡村振兴智库
【作者】 黄进;谭唯
广东乡村振兴智库来源:南方 +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