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白对虾好不容易长到70-80头斤,别因为这个原因功亏一篑(白对虾大吗)

2025-04-04人已围观

白对虾好不容易长到70-80头斤,别因为这个原因功亏一篑

"《白对虾养殖关键期危机:如何守护 70 - 80 头 / 斤的成果? 》

在水产养殖的领域中,白对虾的养殖犹如一场充满挑战的征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养殖户精心呵护,才能收获最终的成功。 近期,在对河北黄骅、山东东营以及滨州沿海的大汪子(这些粗养塘面积广阔,从几百亩到上千亩大小不等)对虾养殖户的走访过程中,一个令人揪心的共同问题浮出水面。 每年当时间进入 6 月底之后,许多养殖户的白对虾好不容易长到了 70 - 80 头 / 斤,甚至部分已经达到 50 头 / 斤左右的关键阶段,却开始陆续出现死亡现象,这无疑给养殖户们的辛勤付出蒙上了一层阴影,犹如即将收获的果实遭遇了暴风雨的侵袭,功亏一篑的风险高悬。

据养殖户们反映,这些死亡现象通常发生在晚上或者暴雨过后,而目前北方正值雨季,部分大圈已经开始出现了死虾的不祥迹象。 仔细观察死虾所表现出的症状,情况较为复杂多样。 有的虾体呈现暗红色,外壳坚硬,鳃部出现腐烂的情况;有的则浑身 “挂脏”,附着了大量的纤毛虫,显得脏兮兮的;还有一些死虾从外观上看甚至没有明显的病症,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中后期白对虾的死亡情况,着实让养殖户们忧心忡忡,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深入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虾塘池底恶化 —— 隐藏在水下的致命危机

池底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

大量而频繁地排放水,这一行为看似平常,却如同一场悄无声息的灾难,使得池塘泥土中富含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大量流失,久而久之,塘底仿佛变成了一片荒芜的 “沙漠”,失去了原本的生机与活力。 塘底的渗漏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保水、保肥的功能急剧减退,就像一个漏水的水桶,无法为虾类提供稳定而适宜的生存环境。

频繁地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消毒,本意是为了防控疾病,但却对虾塘中的有益微生物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有益微生物原本在维持塘底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减少使得病原微生物有机可乘,逐渐产生抗性,如同在塘底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随着时间的推移,虾塘逐步失去了生态平衡,塘底的自净功能也几乎丧失殆尽,底质日益恶化,成为了各种病菌滋生的温床。

养殖水深与增氧能力的脱节,也是导致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水深与增氧设备的能力不匹配时,底层水体无法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就会造成底层溶氧不足,底泥在缺氧的环境下开始发臭,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不仅影响了虾类的生存环境,还进一步加剧了底质的恶化程度。

经常使用絮凝剂和吸附剂,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使水质看起来有所改善,但从长远来看,却造成了底质中大量有害物质的沉积。 这些有害物质在底质中不断积累,使得底泥逐渐变酸,进而发酵变臭,如同一个被污染的垃圾场,对虾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一些藻类含量高、透明度低、水色浓的池塘中,看似繁茂的藻类却隐藏着危机。 因为过密的藻类会减弱中下层水体的光合作用,导致中下层水体产氧能力下降。 同时,藻类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死藻,这些死藻在池塘底部堆积、分解,也会加速底质的恶化速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虾塘的生态环境愈发恶劣。

残饵粪便引发的溶氧危机与病原菌滋生

大汪子粗养虾在前期主要投喂卤虫,然而到了中后期,卤虫数量减少,养殖户便开始定期投喂饲料。 但在投喂过程中,由于无法精准控制投喂量,往往会导致池塘底部残饵、粪便以及死亡水草藻体的大量堆积。 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溶氧,使得底部溶解氧急剧下降,就像一个氧气被不断抽走的密闭空间,虾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变得愈发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池底聚毒层逐渐增加,病原菌也在这恶劣的环境中肆意滋生。 白对虾长期处于这种 “亚缺氧” 的状态下,体质逐渐下降,免疫力大打折扣,变得极易发病。 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如遭遇大暴雨后水温、盐度出现巨变,或者发生倒藻现象,脆弱的白对虾便难以承受这些应激因素的冲击,从而导致大批死亡,养殖户前期的心血瞬间付诸东流,令人痛心不已。

二、有害藻滋生 ——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黑手

有害藻与有益藻的界定及危害

在水产养殖的微观世界里,对于藻类有着明确的划分标准。 判断一种藻类是有害藻还是有益藻,主要依据两个关键因素:其一,要看这种藻类能否被养殖动物摄食和消化吸收,如果不能被有效利用,那么它就可能成为养殖环境中的负担;其二,这种藻类被养殖动物摄食后是否会产生毒素,或者在藻类死亡后是否会释放毒素,一旦产生毒素,就会对养殖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藻类的组成和藻相的变化就像是池塘生态群链的晴雨表,是一个重要的生物指示指标。 当池塘中的生物生态群链发生变化时,往往预示着疾病爆发的风险在增加。 例如,当对虾池塘水体出现发光现象(这可能是由夜光藻、发光弧菌等引起的),往往是对虾开始发病的前兆;当对虾出现空肠空胃的症状,或者水体中出现甲藻时,对虾就可能会陆续出现中毒死亡的症状;而蓝藻的爆发更是容易引发白对虾白便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表明有害藻的滋生已经对虾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错误杀藻导致的水体二次失衡

一旦养殖户发现池塘中出现有害藻的大量繁殖,往往会陷入焦虑和恐慌之中,部分养殖户要么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情况恶化,要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大量使用化学药物(如漂白粉、强氯精、硫酸铜、扑草净等)进行杀藻。 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抑制了有害藻的生长,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原本就脆弱的水体菌相藻相再次失衡,水体变得浑浊不堪,有机物大量增加,透明度急剧下降,如同清澈的湖水瞬间变成了浑浊的泥水。 在这种情况下,水体缺氧的问题再次凸显,虾类在缺氧的环境中挣扎求生,死亡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正确处理有害藻滋生的方法

当遇到有害藻类滋生的情况时,养殖户们应该冷静应对,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 首先,要适当减少投喂量,避免过多的残饵进一步加重水体的负担。 然后,可以通过补充有益菌(如 EM、光合菌、芽孢菌等)和多元有机酸、氨基酸螯合剂来降解水体中的藻毒素、重金属毒素,同时螯合有机物,增加水体的通透性,就像给浑浊的水体注入了一股清流,使其重新变得清澈透明。

定期、定向补充缺失的微量元素和矿物元素以及小分子碳源,确保藻类和水产动物能够获得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 通过有益菌群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藻类的滋生,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为白对虾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生存环境,避免因有害藻滋生而导致的大量死虾现象,守护好养殖户们辛勤劳作的成果。

转载声明本文经【根源水产】授权发布,作者:刘恒义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征稿 zhenggao 中国水产业领先的行业公众号 “水产前沿” 诚征原创稿件,欢迎任何涉及水产的原创独家好稿(请勿一稿多投,请勿抄袭),也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联系邮箱:wx@fishfirst.cn 稿件或线索一经采用,均有酬谢

总之,白对虾养殖在中后期面临着诸多挑战,虾塘池底恶化和有害藻滋生只是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养殖户们需要加强对养殖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自身的养殖技术水平,密切关注虾塘的生态环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在这场与自然环境和虾病的较量中取得胜利,实现白对虾养殖的丰收梦想,确保养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