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2020年需要知道南美白对虾生活的水质条件及其影响因子(南美白对虾对水质要求)

2025-01-09人已围观

2020年需要知道南美白对虾生活的水质条件及其影响因子

"《2020 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条件、影响因子及病害防控全解析》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深入了解其生活所需的水质条件以及各种影响因子,对于实现成功养殖、提高产量和保障虾的健康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南美白对虾适宜的水质条件

南美白对虾具有相对宽泛的适温范围,能在 6 - 40℃的水域中存活,不过其较为适宜的生长水温是在 22 - 35℃之间,而当水温处于 27 - 31℃时,对虾的生长速度最快,呈现出最佳的生长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温度低于 18℃,对虾的摄食活动就会开始受到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进程。

在对盐度的适应方面,南美白对虾同样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盐度为 0.5 - 40‰的水域中生长。 经过简单的驯化后,它还可以在淡水水域中良好生长,只是底泥中必须含有少许盐分。 其一般生长的最适盐度范围在 26 - 28‰,在这个盐度区间内,对虾能够更好地发挥生长潜能。

对于水质的酸碱度,南美白对虾有着明确的要求,pH 值需维持在 7.3 - 8.6 的范围内。 此外,它的栖息点相较于青虾和罗氏沼虾更低一些,并且只有在溶氧达到 5mg/L 的水体环境中,才能保持较快速的生长速度,充足的溶氧是保障其健康生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水体中一些关键物质的含量方面,南美白对虾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氨氮应控制在 0.1mg/L 以内,一旦亚硝态氨超过 0.04mg/L,就会对对虾产生毒素,影响其生存与生长;水中的硝态氮含量则应保持在 0.1 - 0.2mg/L 范围内;硫化氢的含量需控制在 0.2mg/L 以内。 而在养殖水体中的生物耗氧量(COD)处于 2.0 - 6.0mg/L 时,此时水体能够拥有较为适宜的溶氧量(DO)和 pH 值,南美白对虾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速度较快,养成的规格往往较大,成活率及产量也会处于较高水平。

二、水质条件相关影响因子剖析

生物耗氧量(COD)的影响

当 COD 在 2.0mg/L 以下时,这种情况不利于饵料生物的繁殖,进而会间接影响南美白对虾的食物来源,对其生长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当 COD 在 6.0mg/L 以上时,随着其值的增大,DO 值会越低,水体溶氧不足,这对对虾的生长极为不利,会导致对虾生长缓慢,成活率降低,最终使得产量也处于较低水平。 而且,COD 与对虾病毒病的暴发和流行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水体环境中 COD 太高,是诱发对虾病毒病暴发流行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可见合理控制 COD 数值对于对虾养殖的重要性。

氮元素的循环与影响

氮元素在水产养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生物体中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在水中,氮元素主要存在形式有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和氮气等。 水生植物能够直接吸收水中的氨氮和硝酸氮,而水生动物则是通过摄食来获得氮,生物体内的氮是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当生物死亡后,有机氮会被分解为无机氮,重新回到水中,参与新一轮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其中,氨态氮还是水生动物代谢的直接产物,水生动物通过排泄,直接将氨态氮排入水中。

pH 值的多重影响

pH 值的不同对氨氮的浓度影响较大,控制 pH 与保持池塘生物的平衡生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水体中适当的藻相,有利于 pH 的稳定,而水中微生物对 pH 的变化较为敏感。 在脱氮过程中,硝化细菌不能在酸性条件下生长,其最适 pH 值为 8.0 - 8.4,这恰好与南美白对虾的生长要求相一致。 因此,将 pH 控制在 7.8 - 8.8 范围内,既有利于对虾的生长,又可满足细菌硝化作用的要求,从而保证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 当温度达到 20℃时,pH 发生变化,池水中的氨氮含量也会随之改变,pH 值越大,氨氮含量越高,所造成的毒性也就越大。 而且,pH 还可影响对虾排泄物的组成成分,随着其值的升高,氨氮的排泄量逐渐减少,而排泄物中的尿素、亚硝态氮、硝态氮却相应增多。

养殖密度的影响

养殖密度同样会对水质及虾的生长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的养殖密度会对水中的溶解氧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其它的水质参数无显著影响。 增大养殖密度往往会降低虾的生长速度,不过从产量角度来看,却有可能会增加最后的产量。 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放养密度对产量影响较大,正常情况下,放养密度越大,单位面积产量越高。 然而,虽然高密度养殖可能会带来高产量,但同时也会增加养殖管理的难度,诸如水质调控、疾病防控等方面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所以,放养密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虾池的环境因素、换水条件、增氧配套设施管理以及技术水平等多方面条件来谨慎决定。

三、南美白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控策略

近年来,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也日益增多,有些病害甚至具有毁灭性,已然成为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常见病害类型及病原

病毒性病害: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毒、细菌及原生动物等因素引发。 从现有的报道来看,引起南美白对虾死亡的主要病原有病毒、细菌和原生动物。 世界上已报道的对虾病毒多达 20 余种,它们分别隶属于杆状病毒科、细小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呼肠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小 RNA 病毒科、冠状病毒科等多个病毒科属,其中以 DNA 病毒居多。 自 1993 年以来,造成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病 的主要病原属于无包涵体的 C 型杆状病毒。 像白斑病毒病(WSSV)、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等,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以及其种质的急剧下降,原本抵抗力强的特点已经开始减弱,这些病毒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对虾大量死亡,养殖效益受损。

细菌性病害:细菌作为微生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种类,是引起对虾许多疾病的主要病原。 其中,引起对虾细菌性疾病的主要微生物是弧菌,弧菌具有能活动、革兰氏染色阴性、去氧化性和发酵性等共同特点。 细菌性疾病向来是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疾病类型,在各种致病菌中,弧菌的致病作用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已报道的对虾致病菌主要有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海弧菌和产气弧菌等。 近年来,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和丝状细菌等所引发的对虾疾病也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些细菌感染对虾后,会破坏对虾的生理机能,影响其正常生长,严重情况下可导致对虾死亡。

原生动物病害:对虾原生动物疾病主要涵盖附着性纤毛虫、微孢子虫病以及发生在越冬亲虾上的拟阿脑虫病等,其中尤以纤毛虫病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 附着类纤毛虫属于缘毛目的固着亚目,最为常见的为聚缩虫和钟虫,尤以聚缩虫的分布最广,危害性最强。 我国对虾原生动物病原的系统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孟庆显率先报道了养殖中国对虾常见的 7 种疾病,并进行了聚缩虫杀灭试验,同时在养殖和育苗水体中纤毛虫繁殖和危害的生态特点方面也开展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工作,为后续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病害防控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养殖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首先,要经常对水质进行检测,及时掌握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控。 其次,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来改善养殖水体环境,通过调节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抑制有害病菌的滋生和繁殖。 再者,投喂高品质的全价饵料和免疫多糖,确保对虾能够获得全面且充足的营养,增强其自身的抗应激能力,提高对虾的免疫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最后,要严格防范、切断病原体的入池途径,例如对虾苗、饵料、养殖用水等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消毒处理,做到防重于治,将病害防控工作前置,最大程度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保障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南美白对虾养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养殖户充分了解并把控好水质条件、各种影响因子以及做好病害防控等多方面工作,才能实现对虾的健康养殖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