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白斑病危害大,难治疗? 提前预防是关键(对虾白斑病显微镜图片)
2025-01-12人已围观
对虾白斑病危害大,难治疗? 提前预防是关键
"《对虾白斑病:危害、致病因素与科学防控之道》
在对虾养殖的广阔领域中,白斑病犹如一场凶猛的风暴,给养殖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对虾白斑病,其正式名称为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这一 “元凶” 引发的严重病症。 它的 “攻击目标” 广泛,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众多品种都深受其害。
对虾白斑病的危害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从最初发现少量病虾开始,仅仅一周的短暂时间内,绝大部分对虾就会走向死亡。 在这短短的一周内,对虾的活力会急剧下降,它们原本活跃的身姿变得迟缓、萎靡,不再积极地游动和摄食。 而且,这种疾病的传播速度如同闪电一般迅速,在虾群中迅速蔓延,使得整个养殖区域的对虾都面临着致命的威胁。 更为棘手的是,截至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能够完全治愈对虾白斑病,这就导致其死亡率居高不下,成为了威胁对虾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也被公认为是对虾养殖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犹如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横亘在养殖户的致富道路上。
深入探究对虾白斑病的致病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改底不彻底:潜藏的危机
对于那些养虾老池或者曾经用于养鱼的池塘而言,其底部积累了较多的底泥。 这些底泥在正常情况下,就像是一颗 “定时炸弹”,当缺氧、暴雨、倒藻等不利情况发生时,就会被 “引爆”。 缺氧会使得池塘底部的微生物生态失衡,有益菌的生存受到抑制,而有害菌则趁机大量繁殖;暴雨会导致池塘水体的盐度、温度、酸碱度等发生剧烈变化,对虾会因此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身体的抵抗力瞬间下降;倒藻则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死亡,藻类在死亡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氧气,同时释放出各种有害物质,进一步恶化水体环境。 此外,当池底质恶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超标时,对虾长期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体质会逐渐衰弱,如同在 “病菌的包围圈” 中失去了防护的铠甲,这就为对虾白斑病的暴发埋下了伏笔,成为了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病原侵入:内部的 “敌人”
虾苗的质量是对虾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起点。 如果虾苗自身携带病毒病,那么从一开始就为对虾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这些病毒就像是隐藏在虾苗体内的 “定时炸弹”,一旦外部环境适宜或者对虾的机体内部抵御能力稍有不足,病毒就会迅速活跃起来,大量增殖。 当病原体在对虾体内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突破对虾的免疫系统防线,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最终导致对虾白斑病的发生。 例如,当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受到其他应激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突变、水质突然恶化等,其机体的免疫力会暂时下降,此时潜伏的病原体就会抓住这个 “机会”,迅速繁殖并扩散,使对虾陷入疾病的困境。
营养不良:健康的 “短板”
长期投饵不足或投喂劣质饵料,是对虾白斑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对虾就像人类一样,需要充足且优质的营养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强大的免疫力。 如果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未能提供足够的饵料,对虾就会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支持,体质就会逐渐变差。 同时,劣质饵料中可能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霉菌毒素、重金属等,这些物质会对虾的肝脏、肠道等器官造成损害,进一步削弱对虾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白斑病病毒的侵袭,从而诱发白斑病。 比如,一些低价的饲料可能使用了低质量的原料,其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氨基酸比例失衡,对虾食用后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长期下来,身体变得虚弱不堪,为白斑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放苗密不合理:致命的 “拥挤”
放苗密度超出科学范围,是对虾白斑病高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当虾塘中对虾的数量过多时,它们之间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得拥挤不堪,不仅会导致对虾之间的竞争加剧,争夺有限的食物、氧气和生存空间,还会使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迅速积累,因为过多的对虾会产生更多的粪便和残饵,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从而使水体环境迅速恶化。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对虾的发病率会大幅上升,白斑病发病快,传染率高,死亡率也随之升高,整个虾群就像生活在一个 “病菌滋生的集中营”,随时面临着灭顶之灾。
面对如此严峻的对虾白斑病问题,科学防控是我们战胜这一难题的关键武器:
勤改底、定期检测:稳固的 “根基”
加大改底的力度是改善对虾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 养殖户应定期使用专业的改底产品,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芽孢杆菌等,对池塘底部进行清理和改良,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同时增加底部的溶氧含量,为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稳定、健康的池塘底部生态系统。 定期检测池水的各项指标,包括 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化学指标以及溶氧、藻象等生物指标,就像是为池塘安装了一个 “健康监测仪”,能够及时发现水体环境的变化和潜在的问题。 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养殖户就可以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如换水、使用水质调节剂等,保持水体的稳定。 合理增氧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虾作为底栖生物,对底部的溶氧含量非常敏感。 通过安装增氧机、使用微孔曝气等增氧设备,确保池塘底部有足够的溶氧,能够有效地提高对虾的抗病力,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减少白斑病的发生几率。
增强对虾体质:坚固的 “防线”
长期拌料添加优兰宝和 VC 等营养物质,是增强对虾体质的有效方法。 优兰宝中含有丰富的丝兰提取物,它能够改善对虾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滋生,从而提高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 对虾的肠道就像是一个 “营养加工厂”,只有肠道健康,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为身体的生长和免疫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物质支持。 VC 作为一种重要的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对虾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增强对虾的免疫力。 同时,这些营养物质还能够抑制氨氮在水体中的增长速度,降低氨氮对对虾的毒害作用,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对虾的机体免疫力,为对虾构建起一道坚固的免疫防线,有效降低对虾白斑病的发病率,使对虾在面对白斑病病毒的侵袭时能够有更强的抵抗力。
防止细菌感染:关键的 “屏障”
加强对水质的综合管理是防止细菌感染的核心。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可以使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消毒剂,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减少病原体的数量,降低对虾感染的风险。 控制养殖水体中细菌(尤其是弧菌)的感染至关重要,因为弧菌是对虾养殖中的常见致病菌,它能够与白斑病病毒相互作用,加重对虾的病情。 在发病前期,合理使用抗菌药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避免滥用抗菌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 例如,在发现水体中弧菌数量超标时,可以选择使用一些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短时间的处理,同时配合水质改良措施,迅速控制弧菌的繁殖,为对虾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防止细菌感染引发或加重对虾白斑病的病情。
总之,对虾白斑病一直是水产养殖领域的一块 “硬骨头”,它不仅是高发病,而且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一旦暴发,很容易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使他们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因此,养殖户在对虾养殖过程中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将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牢记 “防重于治” 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养殖情况,如池塘条件、虾苗质量、养殖季节、天气变化等,及时采取相应的科学防控措施,从源头抓起,从细节入手,全方位地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扩大,确保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养殖户的辛勤付出能够换来丰硕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