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养虾(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2025-02-11人已围观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养虾
"以下是重新编辑调整、润色、扩写补充完善后的文章: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养虾:望楼村的养虾之路
在雷州企水镇望楼村,有这样一群勤劳坚韧的虾农,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养虾的故事。
6 月 11 日下午,阳光洒在虾塘上,波光粼粼。 虾农陈爱荣站在塘边,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捕捞着白虾,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她一边指挥着岸上的工人将捕捞上来的白虾装进网箱,一边感慨地说:“这一批南美白虾已经养殖了半年时间,大概 20 条虾就有 1 斤,随着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也能卖个好价格。 ”1。
陈爱荣今年 50 岁,是望楼村的一名老虾农。 自她嫁到望楼村起,便与丈夫邓八一起投身于养虾事业,至今已有 26 年的 “养虾史”。 这 26 年里,她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挫折,也收获了满满的喜悦与希望,真可谓是 “媳妇熬成婆”1。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消费市场陷入低迷,虾价也随之大幅下跌,虾农们的日子变得十分艰难。 然而,陈爱荣和其他虾农们并没有放弃,他们依然坚守在虾塘边,精心照料着每一只虾。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市场逐渐回暖,虾价也开始回升。 邓八高兴地说,现在他家的养虾规模已经达到了 200 多亩,当天从一口 20 多亩的虾塘里捕捞的 20 条为 1 斤的白虾,卖到了 50 元 / 斤,较年初的行情好了许多,这无疑大大提振了虾农们的养殖信心1。
记者在现场看到,4 名工人在虾塘中一字排开,他们双手有力地掌控着捕虾网具,整齐地向前移动,到了对岸后再迅速折返回来。 网具中的白虾生猛异常,不停地跳来跳去。 一旦靠岸,工人们便迅速将白虾装进一个个网箱中。 岸上的工人则快速将装有白虾的网箱在盛满冰水的塑料桶里过水一遍,然后用摩托车将其运送到大路边的货车里。 整个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紧张有序地作业,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白虾的成活率1。
望楼村的邓福保也是一位有着 30 年 “养虾史” 的老虾农,在养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介绍说,现在虾农们基本都采取 “虾、鱼、蟹” 的混养方式,这种养殖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资源,还能降低单一养殖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一般一亩虾塘一年可以赚得 1 万元左右,但养虾毕竟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也面临着颗粒无收的高风险1。
为了降低风险,做大做强虾业,今年,陈爱荣、邓福保、邓于荣、邓小英、邓翠英等 5 名老虾农经过多次共同商量,最终决定成立雷州市源茂种养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养殖规模就达到了 300 多亩,而且他们还计划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对于未来,他们充满了信心,纷纷表示,从 “单打独斗” 到 “抱团养虾”,这不仅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养殖信心,还能让大家平时加强养虾经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他们一心要经营好合作社,相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一定能够让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让望楼村的养虾业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望楼村的养虾业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望楼村的一些村民开始尝试小规模的养虾,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养殖效益并不理想。 虾苗的成活率低,疾病频发,市场渠道也不畅通,虾农们面临着诸多困难。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不断地摸索和学习。 一些有见识的虾农开始主动向周边地区的养虾大户请教,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他们也积极与当地的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引进优质的虾苗和养殖设备,逐渐提高了养虾的产量和质量。
进入 21 世纪,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望楼村的养虾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虾农们纷纷扩大养殖规模,一些年轻人也加入到养虾的队伍中来。 他们不仅继承了老一辈虾农的吃苦耐劳精神,还积极创新,探索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和营销策略。 比如,在养殖技术方面,他们采用了生态养殖的方法,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虾的品质;在销售渠道方面,他们除了传统的批发销售外,还通过网络平台将望楼村的白虾推向了全国各地,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如今,雷州市源茂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更是为望楼村的养虾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合作社将分散的虾农组织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了整个村的养虾业的竞争力。 他们计划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人才,不断优化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合作社还将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望楼村白虾的市场影响力,让望楼村的养虾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