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白对虾出现连续蜕壳不遂,该怎么防治? (白对虾脱壳不遂症状)

2025-02-12人已围观

白对虾出现连续蜕壳不遂,该怎么防治?

"《南美白对虾连续蜕壳不遂的深度解析与综合防治策略》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进程中,蜕壳是其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犹如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蜕变之旅。 白对虾的体型增长依赖于一次次的蜕壳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虾体不断增长、增粗,逐步走向成熟。 一只白对虾一生大约需要历经 50 余次蜕壳,然而,每一次蜕壳对于它们而言,都无异于一场严峻的 “生死考验”。 当养殖过程中出现连续蜕壳不遂并伴随大量偷死的现象时,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养殖环节的某个部分出现了问题,亟待我们迅速找出根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否则,养殖户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的辛勤投入可能付诸东流。 接下来,让我们首先深入探究白对虾的蜕壳机理,进而全面剖析蜕壳不遂以及偷死现象的产生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一、白对虾的蜕壳机制

变态蜕皮:在白对虾的幼体时期,蜕皮(壳)现象较为频繁且具有独特的特点,由于此时虾体尚小且形态处于快速变化阶段,其外皮也不像成虾那般坚硬,故而常被称为 “变态蜕皮”。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白对虾的四个幼体阶段,即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虾体的形态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为后续的生长发育奠定基础。 随着幼体期的结束,虾壳逐渐增厚变硬,此时便进入了成虾的蜕壳阶段。

成虾蜕壳:当南美白对虾度过幼虾阶段后,随着生长发育的持续推进,蜕壳成为其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生理现象。 蜕壳的发生是白对虾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当机体组织生长以及营养物质积累达到一定阈值时,白对虾就会启动蜕壳程序。 在正常情况下,每完成一次蜕壳,虾体的尺寸和重量都会有明显的增长,这也是白对虾实现快速生长的关键机制之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蜕壳并不总是伴随着生长,如果在蜕壳期间营养供应不足,虾体可能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蜕壳的作用:蜕壳对于白对虾而言具有多重重要作用。 首要作用便是促使虾体增大,这是其生长的直接体现;其次,在蜕壳过程中,附着在甲壳上的寄生虫和其他附着物也会随之脱落,这有助于虾体保持健康的生理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蜕壳还为虾体的残肢再生提供了机会,使得虾在遭受一定程度的身体损伤后仍有机会恢复完整,增强了其生存能力。

蜕壳的时间:白对虾的蜕壳行为通常在夜间进行,而且蜕壳的时间极为短暂,几乎是在瞬间完成。 实际上,在对虾正式蜕壳之前,其身体下方新的软壳已经悄然形成。 刚完成蜕壳的虾体较为软弱无力,会静伏在池底,此时的它们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 对于幼虾而言,经过数小时后,新壳就会逐渐增加硬度,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而成虾则需要 1 - 2 天的时间才能使新壳完全硬化,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 这一过程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白对虾在蜕壳期间,其抵抗力处于最弱的阶段,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伤害,而且在这一时期,虾体之间的自残(被其它虾吃掉)现象也大量存在;同时,蜕壳过程需要虾体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作为支撑,否则就会出现蜕壳不遂或蜕壳后软壳的情况;此外,如果养殖池底部的环境较差,处于蜕壳期的白对虾将最容易感染细菌等各类疾病,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研究数据表明,在水温为 28℃时,仔虾、1 - 5g 幼虾和 15 克以上成虾的蜕壳间隔时间分别为 30 - 40 小时、4 - 6 天和 2 周左右。 而且,越接近野性的亲虾产下的幼虾,在养殖成虾后,其蜕壳周期往往与农历初一和十五相契合,这也与潮汐规律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虽然从个体角度来看,蜕壳是对虾的自主行为,但从群体层面观察,脱壳具有明显且与潮汐相关联的周期规律性,通常在大潮期间,蜕壳现象会更为频繁。

蜕壳频率:如前文所述,对虾一生中大约要蜕壳 50 多次,其中从无节幼体发育到仔虾阶段要蜕皮 12 次,从仔虾到幼虾阶段要蜕壳 14 - 22 次,而幼虾到成虾阶段还需要蜕壳 18 次左右。 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蜕壳频率(即两次蜕壳之间的间隔时间)和增长率(蜕壳后虾体的增长和增重情况)。 一般而言,其生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虾体长度处于 1 - 6 厘米时,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在 6 - 8 厘米阶段,生长速度会有所减缓;而当虾体长度达到 8 厘米以上时,生长速度又会再次加快。

二、影响白对虾蜕壳的主要因素

池塘水质:在水产养殖领域,流传着一句经典的话 ——“好水好虾”,这深刻地揭示了水质对于白对虾养殖的重要性。 如果养殖池塘的水质不佳,无法满足白对虾生长所需的各项条件,那么白对虾将无法正常生长,蜕壳过程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导致蜕壳偷死现象频繁出现。 当水质较差时,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可能会超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这些物质会对虾体的生理机能造成损害,使虾体生长不正常、体质变弱,从而在蜕壳时表现出无力的状态,经常出现蜕壳不遂或蜕壳后软壳的现象。 而这些情况的发生,又会进一步增加偷死现象的发生概率,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塘底环境:尤其是在幼虾和成虾阶段,白对虾在蜕壳时会静卧在池塘底部,这使得塘底环境的优劣对其蜕壳过程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塘底环境恶劣时,例如大量腐败菌滋生,这些细菌会在虾体蜕壳后趁虚而入,极易引发细菌感染,导致虾体患病。 此外,底部环境差还会导致有害物质量的增加,如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积累,这些物质会引起蜕壳虾缺氧、中毒,从而严重阻碍白对虾的蜕壳过程,增加蜕壳不遂和偷死的风险。

放养密度:合理的放养密度是提高养殖成功率、实现高产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放养密度过大,白对虾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拥挤,资源竞争加剧,这会导致白对虾的自残率大大增加。 特别是在蜕壳期间,正在蜕壳的虾几乎毫无抵抗能力,非常容易成为其他虾或鱼的攻击目标,被轻易地杀死。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养殖户反映,投放了大量的虾苗,但最终却未能实现高产的预期目标。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动物自残行为导致了养殖数量的损失。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南美白对虾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残性,因此,放养密度以及水体透明度等因素都会对其自残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养殖户在制定放养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养殖池塘的实际条件和承载能力,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以降低自残风险,保障养殖效益。

天气变化:天气的突然变化,如骤变、台风等极端天气情况,会对白对虾的生理状态产生强烈的刺激,引发虾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应激性蜕壳的发生。 由于这种蜕壳是在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变化,虾体往往来不及充分准备,有时会出现营养缺乏的情况,从而导致蜕壳不遂。 一般来说,高温、低温或者水温变化幅度过大的情况,都有可能引起白对虾的应激性蜕壳。 因此,养殖户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天气因素对虾体蜕壳的不利影响。

营养平衡:营养失衡是导致白对虾蜕壳不遂、偷死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事实上,上述提到的各种因素,包括池塘水质、塘底环境、放养密度、天气变化等,以及其他未提及的情况,最终都会通过影响白对虾的代谢过程,引发代谢紊乱、异食、应激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进而影响到与蜕壳相关的营养积累或生理活动,使得虾体无法正常完成蜕壳过程,导致蜕壳不遂、偷死现象的发生。 因此,确保白对虾在养殖过程中获得均衡、充足的营养供应,是预防蜕壳问题的核心环节之一。

三、防止白对虾蜕壳不遂的几点建议

保持充足的采食:采食是白对虾获取各种营养素的最主要途径,因此,确保虾体能够保持充足的采食至关重要。 这首先要求所选用的饲料品质优良,营养成分全面且供应均衡,能够满足白对虾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其次,要注重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不仅要保证饲料本身的消化吸收率,还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调整白对虾的胃肠道功能,在减轻肝胰腺负担的基础上,增强肝胰腺和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 建议养殖户经常拌喂一些能够促进白对虾肝胰腺、肠道功能以及提高虾免疫力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可以帮助调节虾体的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还能提高虾体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为虾体的正常蜕壳提供坚实的营养保障。

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对养殖池塘进行改底处理,是保持良好水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改底,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使其处于较低的水平,减少这些有害物质对虾体的危害作用。 同时,保持塘底的氧化还原电位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利用,维持池塘底部的生态平衡。 此外,还要注重维持养殖水体中藻相和菌相的平衡,确保水体中有充足的溶解氧供应,及时消纳残饵和粪污,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养殖环境。 建议养殖户采用化学改底与生物改底相结合的方法,定期进行改底操作,并选择使用安全、高效、成本适宜的产品与技术。 同时,定期补充养殖水体内的有益微生物群,使其在水体中处于优势种群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减少有害菌对虾体的侵扰,降低虾体患病的风险,为白对虾的蜕壳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意天气变化:在水产养殖行业中,天气因素对养殖成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养殖户多少都需要看 “天老爷” 的脸色吃饭。 特别是考虑到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在幼虾到成虾阶段,蜕壳行为基本上集中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左右。 因此,在这些关键时间节点之前,养殖户要及时向养殖水体中泼洒或拌食电解质多维,并根据水体情况补充钙镁等矿物质元素,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蜕壳不遂现象的发生概率。 此外,对于极端天气变化,如台风、降温、高温等情况,养殖户要及时获取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并密切追踪天气变化情况,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增加池塘的溶氧供应、调整饲料投喂量、加强水质监测等。 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白对虾蜕壳不遂的正确做法,切不可等到问题发生后才进行补救,否则将会增加养殖成本和经济损失。

(本文转自【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 wx@fishfirst.cn。 )

【关键字】:白对虾蜕壳不遂防治水产养殖

通过以上对南美白对虾蜕壳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防治建议的详细阐述,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养殖户更加深入地了解白对虾的蜕壳过程,提高对蜕壳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从而在养殖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降低蜕壳不遂和偷死现象的发生频率,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