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2021你还在苦苦坚持创业吗,一位70后破产养虾人的自述(2020养虾的前景如何)

2025-02-18人已围观

2021你还在苦苦坚持创业吗,一位70后破产养虾人的自述

"《云层下的坚强 —— 一位 70 后破产养虾人的坎坷创业路》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都怀揣着梦想,奋力前行,期望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常常充满了曲折与坎坷,就像这位 70 后的养虾人,他的故事充满了艰辛与坚韧,是一部真实而又令人动容的奋斗史。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干他想干的事。 ”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悲观,但对于这位 70 后来说,却有着别样的体会。 他在水产养殖行业摸爬滚打了 12 年,这是他深深热爱的行业,尽管一路走来屡屡受挫,负债累累,生活陷入了困顿的泥沼,但他从未后悔过。 因为在他心中,这段充满酸甜苦辣的经历,早已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出生在一个双亲都是教师的小城镇家庭,成长的岁月里,目睹了父母作为老师那微薄的收入,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经济的困难。 因此,当他考上师专代培时,毅然决然地扔掉了录取通知书,选择踏上打工之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 90 年代,那个充满疯狂和浮躁气息的时代,他在一家进口公司担任了 5 年的法人代表,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随后的 5 年逃亡和 3 年牢狱之灾,让他尝尽了生活的苦涩,也为那个时代的疯狂和浮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终于,在熟人的介绍下,34 岁的他进入了养殖场开始养虾,这一养就是 8 年。 本以为生活将逐渐步入正轨,可命运再次捉弄了他,养殖场因环保问题被关停,他也因此失业了 1 年。 但他并没有被这接二连三的挫折打倒,凭借着在水产界积累的几年经验和自信,他决定放手一搏,举债合伙投资了第一个养殖场。

那是一个面积为 170 亩的淡水土塘,由于资金有限,他没有尝试打地下咸水井,而是建立了一个跑道式的暂养系统,也就是美国人所说的三段养殖里的 Raceway,用于虾苗标粗、淡化和营养强化。 他的想法是,在对虾顺利转肝后再分苗到大塘,采用超低密度养成的方式,同时期望前期用海盐在小水体里提高盐度,这样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且淡水养殖有着少发弧菌病的优势,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老外供应商 Jose 听闻他的养殖计划后,专程来到养殖场。 在炎热的天气里,Jose 认真地检查了标粗暂养系统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增氧系统和过滤系统,一番忙碌后,累得满身大汗。 但当他看到养殖场的建设和规划后,不禁竖起了大拇指,用他那标志性的口头禅说道:“Excellent! ” 那一刻,他心中的希望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了。

果然,标粗工作进行得非常成功。 他们使用的是正大 P10 的一代苗,仅仅 25 天,虾就长到了 1g 重一条的规格,也就是俗称的 500 头。 看着虾苗们充满活力的游动姿态,以及那肝胰脏厚厚的白膜,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在向自己招手,甚至已经嗅到了成功的味道。 于是,在分苗过池后,他接着又开始标一批虾苗,计划形成梯队出虾,这样资金回笼的速度就能快一些,缓解资金压力。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在人最得意的时候给予沉重的打击。 中秋节那天,一场罕见的秋台风来袭,一夜之间,就将他精心打造的暂养系统摧毁得面目全非。 紧接着,暴雨倾盆而下,大塘里的虾也未能幸免于难,开始发病。 虾的体色发红,头胸盖上出现了白色的斑点,浮头游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仅仅两三天的时间,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死亡。 至于虾的死亡原因,众说纷纭,正如行内的那句老话所说:“虾活着,是奇迹,死了,就是个迷。 ”

当时的他,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深入探讨和总结虾发病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案是否妥当,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是更加严峻的问题 —— 资金断流。 而所有的债务都在他的名下,这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两位曾经在他打工时由他一手培养起来的熟手兼好兄弟合伙人,却选择了立马甩手,硬要将经营了 8 个月的养殖场清盘转手。 尽管他们名义上都占 25%的股份,但实际投入极少,启动资金基本都是他向银行和亲戚借来的。 清盘后,还清了拖欠工人的工资、建场的工程款和各项采购费用,剩下的 65 万元债务,他们俩却不管不顾,账也不算,各自另谋出路,只留下他独自面对这一切。

但他并没有被这一次的失败打倒,仅仅 3 个月后,他的第二个养殖场开张了。 这个养殖场是好友从其亲戚手中盘下来的,紧挨着河边,总面积 60 亩。 好友非常仗义,承担了一切投资,并给了他 30% 的干股。 这同样也是一个淡水的土塘,不过这里的地下咸水资源丰富,在地下 16 米内就能取到咸水,而且盐度高达 30‰,不像第一个养殖场那样,需要打至少 40 米的井,还未必能有咸水。 经过检测,地下水除了铁离子和亚硝酸盐氮比较高之外,总碱度和总硬度都很理想。 看到自己亲自检测出来的各项水质指标,他高兴了好几天,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之光在闪耀。

他留出了 10 亩作为蓄水塘,进入虾塘的水全部经过沉淀、消毒和过滤处理,蓄水塘可以对地下水进行曝气和处理重金属,这样就能将盐度以低廉的成本稳稳地控制在 5‰左右,就像时下流行的那句话说的,对于盐度的把握,可以拿捏得死死的。 在每造虾的养殖过程中,都能实现盐度中间低两头高的理想状态,这样不但具有低盐少弧菌的优势,而且还多了一个利用盐度调节,解决养殖后期淡水亚硝酸盐超标导致养殖失败的问题。

这次,他采用了快虾模式,这是好友林博士建议的,林博士还提供了广东珠三角大鳌镇成功养殖户的数据作为参考。 这种技术的主线是低密度、高投喂、高增氧、频改底,就像是要求驾驶员在开车时一直把油门踩到底,对驾驶员的技术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由于没有暂养系统,而且这次养殖就像是在进行高危驾驶,所以他不敢掉以轻心,正大的苗就不敢使用了,而是选择了俗称 “正二” 的虾苗。

从放苗开始,情况一直都很乐观,68 天就进入了 60 头的规格。 通过每天的投料量和总投料量,结合料台的情况进行估算,50 亩池最少有 4 万斤虾。 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他心中暗自盘算着,一年赚个 150 万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不愿意放过他,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又一场台风来袭。 虽然这次台风没有正面登陆,但暴雨是免不了的。 他提前准备好了很多抗应激动保产品,特别是氯化钾,因为他知道这东西有助于对虾鳃部在盐度骤降时更好地调整渗透压。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只能不安地等待着暴雨的降临。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上游水库开闸泄洪,河水迅速上涨,很快就淹没了虾塘,水位比虾塘的池壆还高出 1 米。 当地农民都惊叹,30 多年前河堤加固后就从来没遇过这种情况。 他独自泡在水里几个小时,拼尽全力保住了 60 台增氧机,自己却累得虚脱。 但尽管如此,几万斤虾还是跑了大半,这让他痛心不已。 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最后收成还有亩产 230 斤,勉强保住了直接成本。

还没等他从这场灾难中缓过神来,政府就下达了限养通知。 接到通知的那一夜,他独自一个人默默地流泪,他张开嘴巴,生怕哭出声音来,心中的痛苦无人诉说。 那一刻,他回想起中年早逝的父亲,曾经常调侃自己,说哪天到了阎王爷那问他是怎么个死法,他会回答,是生活活生生折磨死他。 而现在,他终于深刻地理解了父亲当年的那种无奈和心酸。 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从一开始,就注定必须坚强地直面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没有半点退缩的余地。

接下来,他只能重新选址搬场,经过一番寻找,他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很豪华的养殖场,有 140 亩土塘和 10 亩高位池。 但由于资金仍然不够,他不得不重新找人合伙。 这次投资入股的是豹哥,豹哥头脑精明,对数字特别敏感。 他原本的意向是让豹哥拿 80% 的股份,但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最终的结果是,豹哥把投资总额降低了,他的设备加现金折算占 49%,豹哥占 51%。 豹哥答应以后不够的流动资金由他提供贷款,月利率 3%,并要求用他的股份做为抵押。 此外,豹哥还必须派 2 人驻场,分管财务、仓库、采购和销售,这两人的工资由场里开支。 为了加强管理,场里还必须装上全面覆盖的监控设备、网络和红外线入侵报警系统。

结果,他手上那点有限的资金,在清塘整理的过程中就几乎花光了,从放苗开始,就已经借入豹哥的高利贷来维持运营。 由于上一手养殖场是接连养殖失败,所以他这次不敢有丝毫懈怠,将清塘和消毒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他先用高压水枪冲洗了一遍塘底,然后晒了几天塘,接着用大量的石灰粉干撒,均匀地覆盖塘底,池壆还用漂白粉撒了个遍,这样做是为了确保能够杀死肝孢子虫,也就是老外说的 EHP。 进水 40cm 后,又用漂白粉加茶麸泡塘,使有效氯达到 10ppm 的浓度,只有这样才能杀死病毒。 茶麸不但可以杀死野杂鱼,而且可以做为漂泊粉的增效剂,同时也能够肥水用,培育出来的水色都是硅藻水。 考虑到土塘改造的高位池进排水有缺陷,又没有吸污系统,他就将其拿来当标粗用了。

从签合作协议的第二天起,豹哥就开始催促放苗,在豹哥的眼里,时间就是机会成本,一刻都不能耽误。 他耐心地跟豹哥解释,放苗是有条件限制的,同时也暗示,生产的事情应该由他这个专业的人来负责,外行人不宜过多干预。 然而,不知道是豹哥神经大条还是有意为之,始终认为他什么都要管。 为了维持合作的和谐,他想了个折衷方案,采用低密度,提前放苗的方式。

前期的标粗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分苗也成功了。 到 2018 年的 4 月 25 日,虾已经长到了 100 头的紧要关口,也就是俗称的百头关。 这时,与隔壁场挨着的 5 号塘出现了情况,虾开始满料,而且在料台发现了刚脱壳的死虾。 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人产生误判,以为慢料和发现软壳虾是因为虾大量脱壳和缺钙,但凭借着多年的养殖经验,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是病毒病,是白斑病毒的早期症状。 因为这种病在早期是看不到虾头胸盖有白斑的,也看不到红体,更看不到游塘现象。 隔壁场虾塘这几天一直有白鹭鸟光顾,5 号池钙镁离子指标正常,池水水温 24 摄氏度,正是病毒好发的温度,又临近 5 月,很大概率就是传说中的五月瘟。

于是,他顾不上向不太懂行但又好学的豹哥做太多的科普解释,立马隔离了 5 号池,并对没有发现症状的其他池塘马上做消毒处理,同时联系各种渠道大量收购石斑鱼。 他心里清楚,这时候消毒其实更多的是图个心安而已,对于发病严重的池塘甚至可能起反作用,而最有效的还是放鱼的生物防控措施。 他知道,这时候留给他们抢救的时间最多只有两天了。 豹哥虽然一脸的不爽,但还是没有过多地阻挠他的行动。

收购石斑鱼的工作并不顺利,这个时候很多鱼塘都没有大鱼,多数是刚放苗不久的小鱼,只有极少数越冬的农户才有大鱼出售。 经过两天的艰难寻找,终于找到了 2 斤重一条的石斑鱼供应渠道,他连忙将这些石斑鱼陆续地投入到虾塘里。 可是,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其他塘都已陆续发病,白鹭鸟也开始在这些池塘上空盘旋,情况越来越危急。 迫不得已,他只能采用电网先把发病严重的虾捞起来出售,全场扣料,大量增氧,试图做最后的挣扎。

经过一番折腾,到最后总算还有一些大虾收成,可是因为市场上的病虾太多,虾价一直低迷,即使养到 20 头以内的大虾也卖不了几个钱,第一批养殖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事后回想起来,如果刨去月利率 3% 的高利贷和豹哥硬塞的额外两个工人工资,严格来说这次养殖还是盈利的。 但这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欣慰的地方,因为他面临的困境依然严峻。

首战告负后,豹哥推翻了之前的承诺,做出了几个惊人的决定。 第一,他认为不能继续养虾了,因为按照他的计算,就算养成功了也赚不了多少钱。 第二,他不再增加借款,以后出现的资金缺口按照合作双方的股份比例现金投入。 第三,已经借入的资金必须在三个月内全部归还。 尽管他再怎么努力地解释、争取,都无法改变豹哥的决定。 其实,他心里明白,豹哥是在布局一个计划,想要侵吞整个养殖场,因为豹哥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出现。

没有了后续资金,他只能无奈地调整养殖规划,缩小养虾规模,贱卖石斑鱼,减少投喂投入,同时想尽办法增加流动资金,缓解一下资金压力。 他清塘准备标粗锯缘青蟹的大眼幼体,将整个生产的重心放在自己并不是很熟悉的青蟹养殖上,做最后的放手一搏。

靠着手上有限的资金,他艰难地撑到了 11 月中,可最终还是资金断流了。 幸亏他在行内的口碑还不错,很多饲料和动保产品都是赊账的,池里也没什么货可以变现,还好青蟹的状况不错,虽然长势较慢,但存活率高,估计应该超过 30%,而且蟹价一直坚挺。 所以工人们都接受拖欠工资,愿意和他一起共度难关。 至于他自己家庭的生活开支和应付银行的还贷,基本上是靠信用卡和网贷来维持,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

到 12 月底,螃蟹仍没达到收成规格,他只能把大的蟹头打起来卖钱,用来维持养殖场的开支和分期还豹哥的借款及利息,场租都还不上了。 眼看快过年了,他索性让工人提前回去过年,减少一点开支。 当时估计存塘的有 10 万只规格 3 两的螃蟹,按照当时的均价 60 元一斤计算,到正月至少有 3、4 万斤的收成,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豹哥也算计着这笔帐,心中暗喜,脸色也稍微好看了一些。 但是,钱他还是一分都不借,因为所有的债务,包括拖欠工人的工资,仍然都在他的名下,他派来的那两个亲戚也好打发。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他致命一击。 大年初一,当他想捞点螃蟹卖钱时,一联系买家,头就大了,收购商停止了收购。 接着,政府开始在路上设卡测体温,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国家按下了暂停键。 饲料供应不上,螃蟹开始自相残食,又缺乏工人照料,水质也随着温度的上升越来越差,接着螃蟹开始发病死亡,到复工复产时,存塘的螃蟹已经所剩无几。

这时候,豹哥开始发难了,要求清盘算账,债务按比例摊销,取消合作,商量转手事宜。 于是,豹哥很顺利地让他的备胎,也就是他小舅子的小舅子盘下了整个场,而他又再次陷入了困境之中,几乎一无所有。

但他并没有被这接二连三的失败彻底击垮,经过短暂的休息和思考,他决定转型做动保服务。 在这 12 年的养殖过程中,他对养殖人的痛苦和困惑感同身受,他深知他们需要什么。 一个设立 “养殖加油站” 的构想在他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在 Jose 和林博士的帮助下,他选择在土塘密集的区域设立了一个服务点,主打 Jose 的益生菌活化和扩培,将益生菌干粉扩培成液体,这样可以大量廉价地应用在养殖生产中,此外还搭配一些原料型的动保产品。 尽管他没有成功的经验,但他有着太多的失败教训,针对每个不同的用户,他会协助他们做好养殖规划,避开那些容易导致失败的雷区。 在用户出现问题的时候,他的失败教训往往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宝贵的启发。

果然,开张不久后,他的服务点就产生了效益,虽然工作比较辛苦,利润也很微薄,但这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经过 8 个月的精心服务,他已经在客户中建立起了口碑,客户们都喜欢这个 “养殖加油站”,而他也一直在为这些养殖户们加油"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