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常见对虾病害的临床体征(对虾常见疾病)

2025-02-18人已围观

常见对虾病害的临床体征

"标题:《常见对虾病害的临床体征及相关应对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的水产养殖领域中,对虾养殖一直是备受瞩目的重要产业之一。 然而,这一产业却时常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其中各种病原体的侵害尤为突出。 对虾养殖在世界范围内频繁遭受各类病原体的攻击,由此引发的对虾病害所造成的死亡率颇高,危害性极大,给整个对虾养殖业带来了近乎沉重的打击,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对虾病害的爆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水体质量下降、底质变差等情况日益严重;养殖密度过大,超出了合理的承载范围,导致对虾生长空间受限、资源竞争加剧;养殖过程中的管理不善,涵盖投喂不科学、日常监测不到位等方面;对虾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等因素引发的应激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使得机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诸如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流行病的肆意侵袭,这些都为对虾病害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世界动物健康组织(OIE:国际流行病办公室)公布的虾类养殖疾病清单中,明确指出了七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原,它们分别是白斑综合症病毒 (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坏死病毒 ( IHHNV )、坏死型肝胰脏炎细菌 ( NHPB )、急性肝胰脏坏死病 ( AHPND )、桃拉综合症病毒 ( TSV )、黄头病毒 ( YHV ) 和传染性坏死病毒 ( IMNV )。 这些致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印度、中国、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肆虐,给当地的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像被广泛报道的虾肠肝胞虫(EHP)、草虾杆状病毒(MBV)、肝胰腺细小病毒(HPV)、十足目虹彩病毒 1(DIV1)及弧菌病等,同样也给对虾养殖带来了不容小觑的严重危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病害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亟待引起整个行业的高度重视,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常见对虾病害的临床体征

1、常见对虾病害的图片

图 1:从图 1 呈现的内容来看,不同的标识展示了多种对虾病害对应的临床体征。 其中,A 所表示的情况是对虾感染虾肠肝胞虫(EHP)后,会出现养殖大小分化的现象,这意味着在同一养殖环境下,部分对虾生长明显滞后,与其他健康对虾在体型上形成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整体的养殖效益;B 展示的是对虾的黑鳃现象,原本健康的鳃部呈现出黑色,这很可能是受到了某些有害物质的侵害或者病原体感染,进而影响了对虾的呼吸功能,对其生存产生威胁;C 呈现的是对虾的肌肉白浊现象,经过推测,其大概率是受到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坏死病毒 (IHHNV) 的侵染所致,这种肌肉的异常变化会破坏对虾的正常运动机能,使其活动能力受限;D 所指的是红体病,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对虾疾病,患病对虾的身体颜色出现明显改变,呈现红色,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一旦在养殖群体中出现,若不及时防控,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对虾死亡;E 展示的是肌肉坏死症,该病症会导致对虾的肌肉组织逐渐坏死,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和存活;F 呈现的则是白斑病,对虾体表出现白色斑点,这是一种较为典型且常见的病症表现,同样会对对虾的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图 2:再看图 2,其中 G 所表示的是肝胰腺浑浊,正常的肝胰腺应该是较为清亮的状态,而出现浑浊则预示着其生理功能可能受到了干扰,无法正常进行消化、解毒等重要生理活动;H 展示的是白便现象,这也是对虾出现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体征,往往暗示着消化系统等方面出现了异常;I 和 J 所呈现的是壳上有棕色到黑色的斑点,这种外壳的变化同样反映出对虾可能受到了某种病害的侵袭,影响了其正常的生长和生理状态。

2、一般对虾病害的基本判断

问题 1:对于虾塘出现的死虾或者游塘虾是真的患病了嘛?

答: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判断对虾是否患病可以通过观察其肠胃情况来初步确定。 对虾类而言,无论有没有喂料,正常健康的虾肠胃里随时都会有食物存在,这是它们正常生理活动的体现。 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做出相应的判断了。 如果发现死虾或在水中游水的虾肠道里没有食物,那么大概率就是由于发病而引起的,此时就需要进一步针对具体病症来进行相应的处理;相反,如果观察到肠胃是有食物的,那么基本可以判断不是发病引起的这种异常情况,可能是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短暂影响。

问题 2:如何判断对虾病害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

答:要判断对虾病害究竟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被攻击的部位初步来诊断是哪种病。 通常情况下,只出现单一器官或组织的病症,比如仅仅是鳃部、肠道等某一个部位出现病变,一般就是细菌病;而如果出现多个器官或组织同时出现病症,例如肝胰腺、肌肉以及鳃部等多个部位都有异常表现,那么这种情况大概率就是病毒病。

第二,根据刚发病时病虾的规格来判断。 如果发病虾出现大、中、小虾都有的现象,各类规格的对虾都受到影响,一般是细菌性病害;要是第一天发病的虾都是大虾,也就是只有规格较大的对虾率先发病,那么这种情况一般是病毒性病害。

第三,根据离水试验来判断。 具体操作方法是把病虾抓起来,放在手掌上保持 30 秒左右,然后再放回水里进行观察。 如果是细菌病,病虾能很快站立起来,并且开始正常游动,表明其还有一定的活力和恢复能力;而要是病毒病的话,病虾放回水里后会侧躺,并且没多久就会死亡,这体现出病毒感染对对虾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使其机体功能严重受损,难以恢复正常状态。

三、总结

在对虾养殖这一复杂且关键的产业过程中,隔离病原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病原传播的方法。 不过,要想真正发挥这一方法的作用,前提是需要对受感染的动物进行早期鉴定以及快速诊断,只有及时准确地知晓对虾是否患病以及患何种病,才能运用适当的抗生素或者采取相应措施来控制致病病原体,进而减轻病害给整个养殖产业带来的损失。

任何疾病的防控,预防工作肯定是要放在首要位置的。 所以,应当从病原、宿主和环境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采取全面且综合的防控措施。 然而,鉴于目前整个养殖大环境不容乐观,存在不断恶化的趋势,水质污染愈发严重,这对对虾养殖产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使得对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更容易遭受病害侵袭,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 因此,整个对虾养殖行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亟需转型的关键阶段,需要探索更加科学、环保、可持续的养殖模式和病害防控策略,以保障对虾养殖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为养殖户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市场提供充足、优质的对虾产品。 "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