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虾百科虾百科
对虾肝肠胞虫一旦爆发治疗困难,早期做好防控很重要(虾肝肠胞虫病)
2025-02-22人已围观
对虾肝肠胞虫一旦爆发治疗困难,早期做好防控很重要
"对虾肝肠胞虫防控指南:防患于未然,守护养殖产业
在对虾养殖领域,肝肠胞虫已成为一颗不容忽视的 “定时炸弹”。 近年来,其在各地的检出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对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深入了解肝肠胞虫的生活史、传播规律和感染途径,对于预防和治疗其引发的对虾病害至关重要。
一、肝肠胞虫病:隐匿的慢性杀手
与白便、空肠空胃、白斑病毒病等急性病症不同,肝肠胞虫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会迅速导致对虾死亡,但却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对虾的健康。 微孢子虫的繁殖周期相对较短,约为 3 - 5 天,其最易侵袭的部位是对虾肠道,尤其是中肠。 一旦感染,对虾会出现肌肉萎缩、生长缓慢的症状,且常常伴有白便现象。 微孢子的大小约为两微米,与细菌大小相近,并且具有一层坚固的外壳,这使得一般药物难以穿透,外用药物更是收效甚微,常规防治手段往往难以奏效。
南美白对虾感染肝肠孢子虫后,症状较为明显。 首先是体型消瘦,摄食积极性下降,出现飘便现象,而且同一批虾苗在打样时会呈现出大小不一、多种规格混杂的情况。 若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后期还会引发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感染途径:水平与垂直传播的双重威胁
(一)水平感染
肝肠胞虫在对虾群体中极易传播,水平感染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当患病的对虾死亡后,如果被健康的对虾吞食,健康对虾便会感染肝肠胞虫,从而在养殖池塘中迅速扩散,引发大规模的感染事件。
(二)垂直传播
除了水平感染外,肝肠胞虫还可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由亲虾将病原体传染给虾苗。 这意味着在虾苗孵化阶段,就有可能已经携带了肝肠胞虫,为后续的养殖过程埋下了隐患。
三、病虾症状:生长受阻与健康危机
一般情况下,轻度感染肝肠胞虫的对虾,其死亡率与正常虾相比可能并无显著差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因为感染后的对虾免疫机能会下降,使得机体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入侵,进而引发交叉感染。
从生长表现来看,感染肝肠胞虫的对虾生长速度明显放缓,摄食量减少或者摄食后体重增长缓慢,规格差异逐渐拉大,饲料系数显著升高。 随着病情的加重,对虾肠道会出现炎症,肝胰腺萎缩、质地变软,行动变得迟缓,部分个体还会出现白便现象。 实验数据显示,感染肝肠胞虫的 5 日龄凡纳滨对虾苗,肝胰腺就开始出现变色迹象;到 30 日龄后,虾苗生长迟缓的问题愈发突出,个别虾苗还会出现白便现象,严重影响了虾苗的健康和生长潜力。
四、预防工作:多管齐下,筑牢防线
(一)改善池塘水环境,阻断水平感染
“养虾先养水”,优质的水环境是对虾健康生长的基础,同时也能有效降低肝肠胞虫的感染风险。 在养殖中后期,应定期进行池塘改底排污工作,及时清除池塘底部的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减少病原体滋生的温床。 同时,配合补菌补藻措施,调节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藻类种群平衡,维持良好的水质指标。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还能减少肝肠胞虫在水体中的寄生机会,防止水平感染的发生。
(二)严格挑选虾苗,杜绝带病隐患
虾苗是对虾养殖的源头,许多肝肠胞虫病例都是由带病虾苗引入的。 因此,在挑选虾苗时,务必谨慎选择。 优先与长期合作、信誉良好、具有质量保障的虾苗厂建立合作关系,确保虾苗的品质可靠。 在虾苗进场后,及时进行肝肠胞虫检测,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将带病虾苗投入养殖池塘,从而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减少潜在的经济损失。
(三)科学安全用药,避免盲目治疗
对虾感染肝肠胞虫后,常常会出现摄食缓慢的症状,这容易让养殖者误以为是其他疾病,进而盲目用药。 然而,这种不当的用药行为不仅无法有效治疗肝肠胞虫病,还可能延误病情,给对虾的身体造成更大的负担,进一步提高病虾的死亡率。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对虾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咨询专业的水产技术人员,通过科学的诊断方法确定病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虾肝肠胞虫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养殖户从养殖环境、虾苗选择、用药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肝肠胞虫的感染风险,保障对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养殖过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将能够更加精准地应对肝肠胞虫这一威胁,实现对虾养殖的高产、稳产和优质发展。 "